《難經古義》~ 卷之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4)

1. 卷之下

大如臂(積形),上至心下(胸部),久不愈,令人病煩心(本經自病),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水剋火),心當傳肺(火剋金),肺(金)以秋(七十二日)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強下同),故留結為積(弱下同);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金旺)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痞塞上下不通),在胃脘(腹中央),覆大如盤(形),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皆屬本病),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木剋土),脾當傳腎(土剋水),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水旺)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挾喘息而發),在右脅下(肺部位),覆大如杯(形),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本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火剋金),肺當傳肝(金剋木),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

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木旺)得之。腎之積,名曰賁豚(如豚賁突),發於小腹(腎部位),上至心下,若豚(奔)狀,或上或下無時(積狀),久不已,令人喘逆(及其所生),骨痿,少氣(本經病),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土剋水),腎當傳心(水剋火),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火旺)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按此篇詳言五積名形,與所以得病之由。而其名與病形,義無容疑;至其謂得病之由,則未嘗不使後人起惑焉。夫五積之所由生,固執月日,則雖難經,其說或涉怪誕。何者:其所謂肝曰季夏戊己;心曰秋庚辛;脾曰冬壬癸;肺曰春甲乙;腎曰夏丙丁。豈有如是拘拘時日哉?

果若其說,則凡五積之病,方其時發者,皆能推算月日知之乎?蓋積之為病,臟氣怫鬱而所致也。夫人之情,每有好惡;至其有感,則臟氣為之動。動而中節,何害之有?一或有偏,則臟氣為之傾移,而運化失常;故因其偏虛,邪氣湊焉。所謂肺病傳肝者:肺邪乘肝虛,經云:「虛者受邪」是也。肝又欲傳脾,是其道也。然其時脾無虛,則邪無入地,而不能傳焉;經云:「實者不受邪」是也。

肝復欲還肺,然其不受者,橫且有所不勝也。故跋胡⿰虫⿲亻丨有尾,進退維谷,故留結為積。是以相剋之病,假令金克而土旺,則木邪何往?所以留結於本部也。餘臟可以例推。

學者莫以文害辭,而以意逆志可矣。滑注情感之說,以性理言,迂遠而闊於事情,不可從矣。

(第五十七舊同)難曰:泄凡有幾?(泄名多故發問)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約言),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五泄至甚乃為後重後重即痢滑注以後重蒙大瘕泄非是)胃泄者(即謂飧泄):飲食不化(完穀挾風),色黃。

白話文:

[卷之下]

有一種腫塊像手臂一樣大(這是腫塊的形狀),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位於胸部),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感到心煩(這是疾病本身的症狀)。這種病通常在秋季庚辛日發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腎臟的病會傳到心臟(這是水剋火的關係),心臟又會傳到肺臟(這是火剋金的關係)。肺(屬金)在秋季(七十二日)當令,當令之時,正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心臟想把病傳回腎臟,但腎臟不接受(與心臟的關係如同強者要向下壓制弱者一樣),所以病邪就停留在這裡結成腫塊(與心臟的關係如同弱者無法反抗強者),因此知道這個名為「伏梁」的腫塊是在秋季庚辛日(金氣旺盛)發病的。

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痞塞不通,上下不順),它位於胃脘(腹部中央),像盤子一樣大(這是腫塊的形狀)。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難以化為精微滋養肌膚(這些都是疾病本身的症狀)。這種病通常在冬季壬癸日發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肝臟的病會傳到脾臟(這是木剋土的關係),脾臟又會傳到腎臟(這是土剋水的關係)。腎臟在冬季當令,當令之時,正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脾臟想把病傳回肝臟,但肝臟不接受,所以病邪就停留在這裡結成腫塊。因此知道這個名為「痞氣」的腫塊是在冬季壬癸日(水氣旺盛)發病的。

肺臟的積聚,稱為「息賁」(伴隨著喘息發作),它位於右脅下(肺臟所在部位),像杯子一樣大(這是腫塊的形狀)。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忽冷忽熱,出現喘咳,肺氣壅塞(這些都是疾病本身的症狀)。這種病通常在春季甲乙日發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心臟的病會傳到肺臟(這是火剋金的關係),肺臟又會傳到肝臟(這是金剋木的關係)。肝臟在春季當令,當令之時,正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肺臟想把病傳回心臟,但心臟不接受,所以病邪就停留在這裡結成腫塊。因此知道這個名為「息賁」的腫塊是在春季甲乙日(木氣旺盛)發病的。

腎臟的積聚,稱為「賁豚」(像小豬奔突一樣),它從小腹發作(腎臟所在部位),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像小豬奔跑一樣,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沒有固定的時間(這是腫塊的形狀)。如果長期不癒,會使人喘氣急促(及其他相關的症狀),骨骼痿軟,氣虛無力(這是疾病本身的症狀)。這種病通常在夏季丙丁日發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脾臟的病會傳到腎臟(這是土剋水的關係),腎臟又會傳到心臟(這是水剋火的關係)。心臟在夏季當令,當令之時,正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腎臟想把病傳回脾臟,但脾臟不接受,所以病邪就停留在這裡結成腫塊。因此知道這個名為「賁豚」的腫塊是在夏季丙丁日(火氣旺盛)發病的。這就是五種積聚的主要規律。

這篇文章詳細地說明了五種積聚的名稱、形狀,以及得病的原因,它的名稱和病狀,沒有什麼可懷疑的。至於它所說的得病原因,卻難免讓後人感到疑惑。五積之所以產生,如果拘泥於月份日期,即便出自《難經》,其說法也可能有些怪誕。為什麼呢?因為它說肝臟的病是在季夏戊己日,心臟的病是在秋季庚辛日,脾臟的病是在冬季壬癸日,肺臟的病是在春季甲乙日,腎臟的病是在夏季丙丁日。難道真的有這樣拘泥於時間的規律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所有五積的病人,只要是在發病的時候,都能推算出來發病的月份和日期嗎?其實,積聚這種病,是由於臟腑之氣鬱結而導致的。人的情緒,總有喜怒哀樂。當情緒受到影響時,臟腑之氣就會跟著變動。如果變動符合規律,就沒有什麼危害;如果變動偏離常態,臟腑之氣就會傾斜轉移,運化功能也會失常。因此,當臟腑偏於虛弱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所謂的「肺病傳肝」,就是說肺的邪氣侵犯了虛弱的肝臟。《內經》說:「虛者受邪」,就是這個道理。肝臟又想把病傳到脾臟,這是病邪傳變的規律。但如果當時脾臟沒有虛弱,邪氣就無處可入,所以傳不過去。《內經》說:「實者不受邪」,也是這個道理。肝臟又想把病傳回肺臟,但肺臟不受,而且還會壓制肝臟。因此,病邪就像被困在狹窄的地方一樣,進退兩難,所以就停留在這裡結成腫塊。這是因為相剋的關係,假如金剋木,而土氣旺盛,那麼木邪又會到哪裡去呢?所以只能停留在本臟。其他臟腑的情況,也可以以此類推。學者不要被文字所束縛,而應該用自己的心意去理解其中的道理。那些拘泥於情感的說法,用性理來解釋病理,太過迂遠,不切實際,不可採信。

(第五十七條舊有的內容相同)《難經》問道:「泄瀉一共有幾種?(因為泄瀉的名稱很多所以發問)它們都有不同的名稱嗎?」回答說:「泄瀉一共有五種(概括地說),它們的名稱不同。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其中大瘕泄又稱為『後重』(五種泄瀉中最嚴重的就是後重,後重也就是痢疾,原文的滑氏註解認為後重就是大瘕泄,這是不對的)。所謂的胃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完穀不化),指的是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食物沒有被充分消化就隨著大便排出,大便中還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同時還夾雜著風),顏色呈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