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15)
卷之下 (15)
1. 卷之下
(未失胃土本色,故比諸後四泄則最易愈)脾泄者(即濡泄),腹脹滿(有濕),泄注(澀滯),食即(或)嘔〔聲物(或)共出〕、吐(無聲有物)、逆。大腸泄者(即謂洞泄),食已窘迫(腸胃有寒),大便色白(澄徹腥穢),腸鳴(有寒邪故),切痛(拘急而絞,較前二證稍重,不易治)。小腸泄者(即謂血泄),溲(小便通)而便膿血(赤白兼下),小腹痛(痛在齊下,是為痢候)。大瘕(結瘕所成)泄者(即謂腸澼),裡急後重(腹裡急痛,澀滯不通),數(次)至圊而不能,(大)便,(陰)莖中痛(小便不通)。此五泄之(緊)要(診)法也。
按《內經》謂泄痢居多,所謂飧泄、洞泄、濡泄、鶩溏、瘕泄、暴注、下迫是也。其所謂痢,則曰腸澼便血,曰下白沫,曰下膿血。扁鵲乃去繁而就簡,故脾、胃、大腸三焉者,此謂泄瀉;小腸、大瘕二泄,此謂痢疾。軒岐謂之腸澼,仲景謂之滯下,其義一也。總言之,則為五泄。泄一變至於後重,則為痢。然則泄與痢,固一源而二岐。《素問》云:「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是也。泄多屬寒,痢多屬熱,且其瀉與後重,亦自有別。蓋《靈素》所載,其證多端。若無系屬,扁鵲約為五泄,且以臟腑名蒙泄字上,則有所歸著,而至其審證施治,則有大裨於後人。後世方書,汗牛充棟。至其分泄痢之名,亦或倍蓰之,或什百之,乃使後人有多岐亡羊之惑。學者務本,則其道自成矣。
(第五十八舊同)難曰:傷寒有幾?(總括下文五種傷寒)其脈有變(滑注作辨義亦通)否?然:傷寒有五。(分別五症)有中風(仲景所云風邪在衛),有傷寒(寒在榮),有濕溫(身體重),有熱病(熱而不惡寒),有溫病(即四時不正之氣)。其所苦(大義見素問,故此不論)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寸)浮(表邪)而滑(風),陰(尺下皆同)濡而弱(裡氣不和)。濕溫之脈:陽浮(表)而弱(濕),陰小而急(裡寒)。傷寒之脈:陰陽俱盛(有力)而緊(寒)澀(邪在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表裡熱),浮之而滑(邪實),沉之散澀(榮氣不和)。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已上五病)隨其經(邪)所在而取之。(一句總結上諸病,滑注以附溫病一證非)
按《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由是觀之,則所謂熱病,其所指義尤廣矣。而至其論病,則唯言其傳經及兩感等症,未嘗明分有五證之異;其命名亦僅舉溫、暑二病耳。扁鵲始論五種傷寒者,壹唯於《內經》熱論中,以其不言脈象,故由所感之邪,立其病名與脈焉。名者,人治之大者。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夫醫事不成,則民病無所措手足。其傷寒有幾,指病因別之,即《內經》所謂諸熱病是也。五病中之傷寒,即真傷寒也;其餘風、熱、溫、濕四病者,類傷寒也,即《內經》所謂皆傷寒之類是也。病俱熱證,則其所苦,亦當無異。然謂各不同者,蓋由有陰陽表裡淺深之分故爾。
白話文:
[卷之下]
(胃的功能沒有喪失,所以比起後面四種腹瀉來說最容易治好)
脾虛導致的腹瀉,就是稀水樣的腹瀉。腹部會脹滿,這是因為體內有濕氣。排泄物會是澀滯不暢的。吃東西後就會嘔吐,或者嘔吐物連食物一起出來。吐的時候沒有聲音,只有東西出來,這就是逆。
大腸引起的腹瀉,指的是拉肚子。吃完東西後就會急著上廁所,這是因為腸胃有寒氣。大便顏色是白色的,清澈而且腥臭。肚子會叫,這是因為有寒邪。會很痛,絞痛的感覺,比起前面兩種腹瀉稍微嚴重,不容易治好。
小腸引起的腹瀉,指的是血痢。小便正常,但大便卻有膿血,紅色的和白色的都有。小腹會痛,如果痛在肚臍下面,那就是痢疾的徵兆。
大瘕引起的腹瀉,指的是腸澼。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肚子裡面急痛,排便澀滯不暢,常常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甚至會陰莖疼痛,小便也不順暢。這就是五種腹瀉的重點診斷方法。
《內經》說腹瀉痢疾很常見,像是飧泄、洞泄、濡泄、鴨溏、瘕泄、暴注下迫等等。而說到痢疾,則說是腸澼、便血、拉出白色泡沫、拉出膿血。扁鵲簡化了這些說法,歸類為脾胃和大腸三種的腹瀉,這說的是一般的泄瀉。小腸和大瘕引起的腹瀉,說的是痢疾。軒岐說這是腸澼,仲景說這是滯下,意思都一樣。總的來說,就是五種腹瀉。如果泄瀉發展到有後重感,那就是痢疾了。
所以說,泄瀉和痢疾,本來就是同一個根源,只是分為兩個方向發展而已。《素問》說,吃下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來是飧泄,時間久了就變成腸澼,就是這個道理。泄瀉大多是寒引起的,而痢疾大多是熱引起的。而且泄瀉和後重感,本來就有區別。靈樞和素問所記載的,症狀很多,如果沒有歸屬,扁鵲就將它簡化為五種腹瀉,並且用臟腑的名稱來命名,這樣就有明確的歸屬了,對於後人辨證治療很有幫助。後世的醫書很多,對於泄瀉和痢疾的名稱,也越分越多,讓後人有迷失方向的感覺。學者如果能抓住根本,自然就能掌握治療方法。
(第五十八條和之前的一樣)
有人問,傷寒有幾種?它們的脈象會改變嗎?回答是:傷寒有五種,分別是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和溫病。它們的症狀各有不同。
中風的脈象是,寸脈浮而滑,尺脈濡而弱。濕溫的脈象是,寸脈浮而弱,尺脈小而急。傷寒的脈象是,寸脈和尺脈都強勁有力,脈象緊而澀。熱病的脈象是,寸脈和尺脈都浮,浮而滑,按下去卻散澀。溫病的脈象,會出現在各個經絡,不知道是哪個經絡在跳動。各種疾病的脈象,要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判斷。
《內經》說,熱病都是傷寒的一種。由此可見,熱病的範圍更廣。但《內經》論述疾病時,只說傳經,和兩感等等的症狀,並沒有清楚地說明五種症狀的區別。它命名的病,也只有溫病和暑病兩種。扁鵲首先提出五種傷寒,是因為他認為《內經》的熱論中沒有講脈象,所以他根據感受的病邪,來確定病名和脈象。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醫事不能成功,那老百姓的病就沒辦法治療了。傷寒有幾種,指的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各種熱病。五種病中的傷寒,指的是真正的傷寒,其他的四種,像是風、熱、溫、濕引起的疾病,都類似傷寒,也就是《內經》所說的皆屬於傷寒。這些病雖然都是熱病,症狀應該一樣,但扁鵲說它們各有不同,是因為這些病有陰陽、表裡、淺深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