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7)
卷之上 (7)
1. 卷之上
如循琅玕,曰平。來而益數,如雞舉足,曰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秋(肺)脈毛,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死。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冬(腎)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上大下兌(上下二字疑古文誤倒置),濡滑而如雀之啄(當作喙),曰平;啄啄連屬,其內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
按厭厭聶聶,若循榆葉者,上文所謂濡弱而長之謂也。形容如是者,專主胃氣言之。診脈之法,固醫家之關鍵。苟非脈,則安能決病之虛實?經云:脈者血氣之先。故古聖之於脈也,諄諄反覆,比類象物,以傳後世。且脈本無定體,隨時變更。自非聖人,其孰能如是形容?下文所謂累累藹藹啄啄等字,不可忽諸。此段太過不及之病,詳見素問,宜互參看。
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見也。
按此結上文,謂胃者水穀之海者,以諸脈皆主谷病也。穀氣即胃氣,故曰死生之要會也。脾之和平不可得見者,以寄旺四臟脈中故也。雀啄屋漏,所謂真臟獨見是也。胃謂生氣,脾謂死脈,蓋互文耳。夫脾胃者,一氣也。運化水穀,二者相隨為用。故承上文以謂生之徒,二者為之;死之徒,亦二者為之。學者察諸。此應上所問,一脈變為四時之答。
(第十二舊三)難曰:脈有太過(實)、有不及(虛)、有陰陽相乘(脈將變之兆)、有覆(陽極)、有溢(陰極)、有關(陰盛四倍)、有格(陽盛四倍),何謂也?(七件脈名從內經中採摘來發問)然。關之前(寸)者,陽(脈)之動也。脈當見九分(本位)而浮。過者(過於本位)法曰太過。減者(減於本位下同)法曰不及。遂(進也下同)上魚(際)為溢(直上之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位)之脈也。關以後(尺)者,陰(脈)之動也。脈當見一寸(本位)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直下之勢),為內關外格。此陽乘(陰位)之脈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臟(無胃氣)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按此篇所問脈狀,曰太過、曰不及、曰陰陽相乘、曰覆、曰溢、曰關、曰格。以七有字,分七件答辭。唯言太過不及與覆溢,以斷病死之分。其陰陽相乘及關格字,皆象所以為覆溢之形。詳考內經,曰溢陰溢陽,曰關陰格陽,俱是人迎寸口四盛以上之脈,而陰陽亢極之名也。
白話文:
脈象像摸著琅玕玉一樣,平和順暢。脈來變得越來越快,像雞抬腳一樣,代表生病。脈象前段彎曲,後段停滯,像拿著帶鉤,代表將死。夏天脈象微微帶鉤,是正常的。如果鉤狀多而胃氣不足,就代表生病。如果只有鉤狀而沒有胃氣,就代表將死。夏天以胃氣為根本。秋天的脈象像毛髮般輕柔,如果反常就代表生病。什麼是反常?如果脈氣來勢強而有力,就叫做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氣來勢虛弱而微細,就叫做不及,病在體內。脈象來時像車蓋一樣輕緩,按下去反而更加有力,是正常的。如果脈象不上不下,像摸著雞毛一樣,就代表生病。如果按下去脈象蕭條散亂,像風吹毛髮一樣,就代表將死。秋天的脈象微微輕柔是正常的。如果輕柔脈象多而胃氣不足,就代表生病。如果只有輕柔脈象而沒有胃氣,就代表將死。秋天以胃氣為根本。冬天的脈象像石頭一樣堅實,如果反常就代表生病。什麼是反常?如果脈氣來勢強而有力,就叫做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氣來勢虛弱而微細,就叫做不及,病在體內。脈象來時上部粗大,下部細小,(此處疑為古文倒置,應為脈象來時上部細小,下部粗大)柔軟滑潤像鳥雀啄食一樣,是正常的。如果啄食般的脈象連續不斷,內部微微彎曲,就代表生病。如果脈象來時像解開繩索一樣,去時像彈出的石頭一樣,就代表將死。冬天的脈象微微堅實是正常的。如果堅實脈象多而胃氣不足,就代表生病。如果只有堅實脈象而沒有胃氣,就代表將死。冬天以胃氣為根本。
按下去脈象輕緩細微,像摸著榆樹葉子一樣,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柔軟、虛弱而細長的脈象。像這樣形容的脈象,主要指的是胃氣。診脈的方法,本來就是醫家的關鍵所在。如果診脈不精確,又怎麼能判斷疾病的虛實呢?經典說,脈是血氣的先兆,所以古聖先賢對於脈理的描述,總是諄諄教誨,反覆比喻,用各種事物來傳授給後世。而且脈象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態,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如果不是聖人,誰又能這樣生動地加以形容呢?下文所說的累累、藹藹、啄啄等字,絕對不能輕忽。這段所說的太過和不及的病症,詳細記載在《素問》中,應該互相參照來看。
胃是水穀之海,主導人體的稟賦。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這就是說四季的疾病變化,與生死攸關的關鍵所在。脾位於中焦,它的平和狀態很難被察覺,只有衰弱時才能顯現出來。脈象來時像鳥雀啄食,又像水從屋頂漏下來一樣,就是脾氣衰弱的表現。
這一段承接上文,說胃是水穀之海,是因為各種脈象都與飲食相關。穀氣就是胃氣,所以說胃氣與生死攸關。脾氣的平和狀態很難被察覺,是因為它寄託在其他四臟的脈象中而顯現。鳥雀啄食和屋漏之象,是真臟脈獨自顯現的表現。胃被稱為生氣,脾被稱為死脈,這是一種互文的說法。脾胃是一體的,共同運化水穀,二者相輔相成。所以承接上文說,養生者需要關注這二者,而導致死亡的也與這二者相關。學者們要仔細觀察啊!這回應了上文所問,一脈變化為四時脈象的回答。
有人問:脈象有太過(實),有不及(虛),有陰陽相乘(脈象將要變化的徵兆),有覆(陽氣極度虛衰),有溢(陰氣極度虛衰),有關(陰氣盛於陽氣四倍),有格(陽氣盛於陰氣四倍),這是什麼意思?(這裡列舉了七種脈象名稱,是從《內經》中摘錄出來發問的)回答說:關脈之前(寸部),是陽脈的活動部位,脈象應該顯現在九分的位置而浮起,如果超過這個位置,就叫做太過。如果低於這個位置,就叫做不及。如果脈象進一步向上衝至魚際,就叫做溢,溢是外關內格的脈象,屬於陰氣乘陽位的脈象。關脈之後(尺部),是陰脈的活動部位,脈象應該顯現在一寸的位置而沉潛,如果超過這個位置,就叫做太過。如果低於這個位置,就叫做不及。如果脈象進一步向下沉入尺部,就叫做覆,覆是內關外格的脈象,屬於陽氣乘陰位的脈象。
所以說覆脈和溢脈,是沒有胃氣的真臟脈,人即使沒有生病也會因此而死亡。
這篇文章所問的脈象,有太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這七種。用七個“有”字分成了七種回答。其中只有太過和不及以及覆脈和溢脈,可以用來判斷疾病的生死。其他的陰陽相乘以及關脈和格脈的說法,都是用來形容覆脈和溢脈的形態。詳細考察《內經》,會發現溢脈有陰溢和陽溢之分,關脈有陰關和格脈有陽格之分,這些都是人迎脈和寸口脈四倍以上強盛的脈象,是陰陽亢奮到極點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