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8)
卷之上 (8)
1. 卷之上
蓋在陰必曰關,在陽必曰格;而溢乃陰陽相通言之。獨覆一脈,內經無所見。後世字脫耶?抑越人因溢脈對出耶?此未可知矣。蓋此篇覆溢者,即內經所謂關格也。此難所謂關格,乃謂陰陽相乘之病勢,字同而義異。或問:然則此篇關格字面,何如著落?曰:觀夫於溢脈,曰外關內格。
覆脈亦曰內關外格。則知覆溢者,是即真臟死脈;而外見此脈,則內亦有腑臟互相關格之變矣。素問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可見關格不止脈名。故四明陳氏云:關者二便閉而不通;格者食飲拒而不下。是也。後世方書中,有關格病。知覆溢是孤陰獨陽之脈名;而關格唯眎其陰陽失位之勢耳。
然則以關格為病名,蓋權輿於此篇者歟?
(第十三舊十四)難曰:脈有損(似遲)至(似數),何謂也?然:至(病)之脈,一呼再至,曰平(舉例)。三至(一息六動),曰離經(適得病)。四至(一息八動),曰奪精(病將甚)。五至(一息十動),曰死(難治)。六至(一息十二動),曰命絕(必死)。此至之脈也。
何謂損?一呼一至(一息二動),曰離經。再呼一至(一息一動),曰奪精。三呼一至(一息半一動),曰死。四呼一至(二息一動),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病)從下(腎肝)上(心肺);損脈從上(心肺)下(肝腎)也。
按:至者進;損者退。所謂損至,即數遲之意也。第七難既言數遲,然彼專為分臟腑寒熱言之。此謂下部陰虛,而陰中之陽升,為至;上部陽虛,而陽中之陰降,為損。皆自漸至極之義也。離經奪精之解,滑注得之。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大義雖無殊,因脈動之多寡觀之,則有分界。蓋死與命絕,自有緩急之差,可知已。
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肺邪)損於皮毛(肺之合),皮聚而毛落(外候)。二損(心邪)損於血脈(心之合),血脈虛少,不能榮五臟六腑(外候)。三損(脾邪)損於肌肉(脾之合),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外候)。四損(肝邪)損於筋(肝之合),筋緩不能自收持(外候)。五損(腎邪)損於骨(腎之合),骨痿不能起於床(外候)。
反此者,至脈之病也(舊本於收二字誤)。從上(肺心)下(肝腎)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腎肝)上(心肺)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氣虛者宜升提)。損其心者調其榮衛(血氣者人之神宜調)。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水穀由脾以營四臟)。損其肝者緩其中(養血)。損其腎者益其精(補之以味)。此治損之法也(反此者至脈之治也)。
按:此舉損病一例,以該至脈之病。皆各候其所主部分,以知何臟之為病也。然損病始於皮聚,而終乎骨痿者,是順境而易知焉;至病自骨痿至皮聚,則是逆境難見。何者?損病皮聚者,得病之始;骨痿病極之候。今以損之極,為至病之始;以損之始,為至病之終。滑注無明解。
白話文:
[卷之上]
所謂陰經脈象一定會說「關」,陽經脈象一定會說「格」,而「溢」脈則是陰陽相互貫通的說法。但單獨出現「覆」這種脈象,在《內經》中是沒有記載的,可能是後人抄寫時漏字,還是扁鵲因為「溢」脈才提出「覆」脈,這就不得而知了。這裡說的「覆溢」,其實就是《內經》所說的「關格」。這裡說的「關格」,是指陰陽相乘的病勢,字面相同但意義不同。
有人問:那麼這篇所說的「關格」二字,應該如何理解呢?答:觀察文中對於「溢」脈的描述,說「外關內格」;對於「覆」脈也說「內關外格」,可知「覆溢」指的是真臟之死脈,當脈象外現這種情況時,表示內在臟腑也有相互關格的變化。《素問》說:「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可見關格不僅是脈象的名稱。所以四明陳氏說:「關,是指大小便閉塞不通;格,是指飲食難以吞嚥。」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後世醫書中提到關格病,了解「覆溢」是孤陰獨陽的脈象名稱,而關格只看其陰陽失調的病勢。
那麼,以「關格」作為病名,應該是從這篇開始的吧。
(第十三、十四問)問:脈有「損」(類似遲緩)和「至」(類似急數),是什麼意思呢?答:「至」的脈象,一呼一吸之間脈跳動兩次,這是正常的脈象;跳動三次,稱為「離經」,表示剛得病;跳動四次,稱為「奪精」,表示病情將加重;跳動五次,稱為「死」,表示難以治療;跳動六次,稱為「命絕」,表示必死無疑。這些都是「至」脈的表現。
什麼是「損」脈呢?一呼一吸之間脈跳動一次,稱為「離經」;兩次呼吸之間脈跳動一次,稱為「奪精」;三次呼吸之間脈跳動一次,稱為「死」;四次呼吸之間脈跳動一次,稱為「命絕」。這些都是「損」脈的表現。「至」脈是從下(腎肝)向上(心肺)傳導的;「損」脈是從上(心肺)向下(肝腎)傳導的。
總之,「至」代表脈象的進展,「損」代表脈象的衰退。「損至」的意思,就是指脈象的遲緩與急數。第七難題已經提到了數與遲,但那裡主要是區分臟腑的寒熱,這裡是指下部陰虛,陰中之陽上浮,表現為「至」;上部陽虛,陽中之陰下沉,表現為「損」,都是從逐漸到極端的過程。「離經」、「奪精」的解釋,滑氏的註釋有所提及。跳動五次稱為「死」,跳動六次稱為「命絕」,大體意思相同,但從脈動的次數來看,是有區別的。「死」和「命絕」之間,還是有緩急之分的。
「損」脈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呢?答:一損是肺受邪,損害到皮毛,表現為皮膚聚集,毛髮脫落;二損是心受邪,損害到血脈,表現為血脈虛少,不能營養五臟六腑;三損是脾受邪,損害到肌肉,表現為肌肉消瘦,飲食不能化為肌肉;四損是肝受邪,損害到筋,表現為筋脈鬆弛,不能收縮;五損是腎受邪,損害到骨,表現為骨骼痿軟,不能下床活動。與此相反的情況,則是「至」脈所導致的疾病。從上(肺心)向下(肝腎)傳導的損脈,會出現骨骼痿軟,不能下床的情況,導致死亡;從下(腎肝)向上(心肺)傳導的至脈,會出現皮膚聚集,毛髮脫落的情況,導致死亡。
治療「損」病的方法是什麼呢?答:肺損的要補益肺氣,心損的要調理營衛,脾損的要調理飲食,注意寒溫,肝損的要緩解肝氣,腎損的要補益精氣。這就是治療損病的方法。反過來的情況,就是治療至病的方法。
這裡舉出「損」病作為例子,可以推知「至」病的病症,都要觀察其所主導的部位,來判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損病從皮膚聚集開始,到骨骼痿軟結束,是順勢發展,容易了解。而至病從骨骼痿軟到皮膚聚集,則是逆勢發展,難以觀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損病的皮膚聚集,是病初期的表現;骨骼痿軟是病重時的表現。現在以損病的極端(骨骼痿軟),作為至病開始的表現;以損病開始的表現(皮膚聚集),作為至病結束的表現。滑氏的註釋沒有明確解釋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