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錦

《難經古義》~ 卷之下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21)

1. 卷之下

按五俞主治。豈止此數證。是舉其要者。所謂井為東方木。則主陽氣。開發其心下滿。乃知各經邪郁。故發之。榮為南方火。則主陽氣。遍滿其身熱。乃知陽邪偏盛。故泄之。俞為中央土。則主無過不及。其體重節痛者。中氣不和之所致。故和之。經為西方金。則主陽氣下降。

其喘咳寒熱者。是陽氣失降。而陰氣交爭。故收之。合為北方水。則主陽氣閉藏。其逆氣而泄者。是陽不歸其根而下虛。故止之。凡諸井榮。皆屬春夏。故行針之道。專主發泄。經合皆系秋冬。則其施治。亦主收藏。俞原在其中間。共為三焦之所過。則使諸經氣無過不及之差。

此篇因前諸論。結以主治法。此下諸篇。皆論針家補瀉之法。

(第六十八舊七十三)難曰。諸(經)井(穴)者。肌肉淺薄。〔手足(血)指杪〕氣(微)少不足使(為瀉)也。刺之奈何。然。諸(經)井(穴)者木也。榮(穴)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實者瀉其子)當刺井(木)者。以榮(火)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法)瀉者不可以為補(法)此之謂也。

按刺瘧論曰。諸陰井莫出血。此篇因此以為刺井之戒。所謂諸井者。在手足指端爪甲角。其地至溢。而脈流亦涓涓微派耳。故方其補之。則若無妨。方其為瀉。固有所忌。故云氣少不足使也。滑注以為不足使。為補瀉。然此論專為刺井者言之。則唯禁瀉而未曾禁補。故本文明言刺井者。

以榮瀉之。惟示瀉井。必以榮代之之法。若夫為補。豈所可忌哉。第六十二至於此篇。並論井榮俞原經合。所以為治之義。

(第六十九舊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穴)皆在陰。(胸腹及脅)而俞(穴)在陽(背部足太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背)陽病行陰。(腹)故令募在陰。(身以前)俞在陽。(身以後)

按此因前篇井榮俞經合諸論。次及腹背募俞之義。募者結也。名陰穴。在腹者。俞者輸也。名陽穴。在背者。夫經之有募俞也。皆臟氣所留止處。而俞與募又有差別。俞者屬於背部。太陽經。其血氣有積此輸彼。募者在胸腹部。或屬本經。或屬他經。血氣逗留其處。內深連臟。

故有病則陽病行陰。陰病行陽。率皆緣此取之。是針家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之義也。靈樞以任脈之鳩尾脖胦為膏與肓之原。則在腹部亦有原。所謂募者。蓋募原之謂也。凡周身之氣穴。總謂之俞。此所謂俞者。止言背部五臟之俞耳。讀者勿混同。

(第七十舊七十四)難曰。經(今經無所見)言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以上五治當其時取之)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

白話文:

依照五俞穴的主治功能來看,所能治療的病症不只這些,這裡只是舉例說明重點。所謂的「井穴」屬於東方木,主導陽氣的生發,可以疏通心下滿悶的狀況,這表示各經脈的邪氣鬱積,所以要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榮穴」屬於南方火,主導陽氣遍佈全身的熱能,當身體發熱的時候,表示陽邪過於旺盛,所以要用洩熱的方式來治療。「俞穴」屬於中央土,主導身體的平衡,不讓氣血過盛或不足,當身體感到沉重、關節疼痛時,是因為中氣不調所引起的,所以要用調和的方式來治療。「經穴」屬於西方金,主導陽氣的下降,當出現喘咳、忽冷忽熱的症狀時,表示陽氣不能順利下降,陰氣與陽氣互相爭奪,所以要用收斂的方式來治療。「合穴」屬於北方水,主導陽氣的閉藏,當出現氣逆上行而腹瀉時,表示陽氣不能回歸根本,導致下虛,所以要用制止的方式來治療。所有井穴和榮穴都屬於春夏,所以針灸的重點在於發散;經穴和合穴都屬於秋冬,所以針灸的重點在於收藏;俞穴和原穴在中間,是三焦經過的地方,可以使各經脈的氣血運行平衡。

這篇的內容承接之前的論述,總結了治療方法,之後的章節將會討論針灸的補瀉方法。

(第六十八)有人問說,各經的井穴都位於肌肉淺薄的地方,手足指端的氣血微弱,不能夠用來洩邪,應該如何針刺?回答是,各經的井穴屬於木,榮穴屬於火,火是木的子,實證要瀉其子。所以要針刺井穴(木)的時候,可以用榮穴(火)來瀉它。所以經典才會說,補法不能當作瀉法,瀉法不能當作補法,就是這個意思。

按照《刺瘧論》的說法,陰經的井穴不能出血。這篇內容因此作為針刺井穴的戒律。所謂的井穴,位於手足指端或腳趾端的指甲附近,這些地方的脈絡細小,血流也很微弱。所以如果只是補,可能沒有什麼妨礙;但是如果要瀉,就有很多禁忌,所以才說這裡氣血微弱,不適合用來洩邪。註解說「不足使」的意思是指不能用來補或瀉,但這裡主要討論的是針刺井穴,只禁止用瀉法,並沒有禁止用補法,所以原文才說針刺井穴可以用榮穴來瀉,這是指出瀉井穴的時候必須用榮穴來代替的方法。如果是要補,並沒有什麼禁忌。從第六十二篇到這篇,都在討論井穴、榮穴、俞穴、原穴、經穴、合穴的治療意義。

(第六十九)有人問說,五臟的募穴都在陰面(胸腹和脅肋),而俞穴都在陽面(背部和足太陽經),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陰面的疾病要從陽面來治療(背部),陽面的疾病要從陰面來治療(腹部)。所以募穴在陰面(身體前面),俞穴在陽面(身體後面)。

這是承接前篇有關井穴、榮穴、俞穴、經穴、合穴的論述,接著討論腹背募穴和俞穴的意義。募的意思是聚集,是陰穴,位於腹部;俞的意思是輸注,是陽穴,位於背部。經脈設置募穴和俞穴,都是臟腑之氣留止的地方。俞穴和募穴之間又有差別,俞穴屬於背部的太陽經,血氣在此處積聚,然後輸送出去。募穴位於胸腹部,有的屬於本經,有的屬於其他經脈,血氣停留在這裡,內部深連臟腑。所以當有疾病時,陽面的病要從陰面治療,陰面的病要從陽面治療,都是依循這個道理來選擇穴位。這也是針灸學中「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意義。《靈樞》認為任脈的鳩尾穴和脖胦穴是膏肓穴的源頭,也就是說,在腹部也有原穴。所謂的募穴,應該是指募原穴。全身所有的氣穴都可以稱為俞穴,這裡所說的俞穴,只是指背部五臟的俞穴,讀者不要混淆。

(第七十)有人問說,經典提到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榮穴、季夏刺俞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春天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夏天刺榮穴,是因為邪氣在心;季夏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秋天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冬天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以上五種治療方法要配合當季來選擇穴位)。肝、心、脾、肺、腎之所以和春夏秋冬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