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22)

1. 卷之下

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邪)者。假令肝病,〔立(面)例〕色青者,肝(病)也;(鼻)臊臭者,肝(病)也;(味)喜酸者,肝(病)也;(聲)喜呼者,肝(病)也;(液)喜泣者,肝(病)也。其病眾多,(五邪相加)不可盡言也。四時(四臟)有數,(五病)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舊本有者也二字今削去)

按:此承前篇,謂井榮俞經合,分為四時之治。凡五臟病當其時而發者,各視其所主之聲色臭味液,從其臟之虛實,而為之補瀉也。所謂五臟一病輒有五者,謂賊、微、虛、實、正五邪也。假令春病在肝,則盡見本臟之聲色臭味液,乃知肝之五邪也。若夫聲臭味液糅至,則照鑑脈證,而顧夫賊、微、虛、實、他邪相冒如何耳。餘臟可以例推。或疑靈樞諸篇所言「冬刺井」者,與此篇異,何歟?蓋審彼所言,皆謂先時資其化源之治也。如木以水為化源、火以木為化源之類,皆培其本,而救病於未發者。扁鵲特舉經之所遺闕,而論當時發病之治爾。夫五臟之病,以此察之,則虛實自明,而補瀉之分,瞭然可知矣。故結之云:「針之要妙,在秋毫者也。」本篇舊出於第七十四;今詳其辭,正與第六十八篇義互相發,宜連讀。

(第七十一舊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地)上,人氣亦在上(皮膚),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地)下,人氣亦在下(筋骨),故當深取之。(是隨時為淺深)春夏各(經)致一陰(氣),秋冬各(經)致一陽(氣)者,何謂也?

然。春夏溫(暑)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深而(二字舊本脫今私補之)沉之,至腎肝之部(筋骨),得氣(針下所得之氣)引(伸)持之陰(營氣)也。秋冬寒(涼)必致一陽(氣)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皮脈),得氣(針下所得之氣)推內之陽(衛氣)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按:《素問》第六十四篇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又《靈樞》第九篇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劑;刺瘦人者,以春夏之劑。此篇蓋據是等說,論刺有淺深之法。細味其旨,則春夏二字,微有淺深之分。若秋與冬,亦當然。乃知天時人氣升降浮沉,如合符節。亦當知瘦人雖秋冬,猶用春夏之法;肥人雖春夏,更行秋冬之法。各隨其宜,臨機應變,允執厥中。是此篇之微意,不可不察焉。後節又言「春夏致陰,秋冬致陽」,則似與前說左,而實不相乖。言:方刺之初,先深下之,在筋骨之部;窺針下所動之氣,乃引浮之,留在淺處,而後行針久之。此所謂春夏致一陰之法。而其治專在淺處,蓋春夏陽氣升浮之時,故人氣亦提舉,以從其道焉。其刺之初,先淺內之,在皮膚之分;針下得氣,漸推下之,留在深處,而後行針灸之。此所謂秋冬致一陽之法。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確實是這樣。當五臟其中一個臟器生病時,常常會有五種相關的表現。例如肝臟生病時,如果臉色發青,那就是肝病;如果鼻腔有腥臊味,那就是肝病;如果口味偏好酸味,那就是肝病;如果常常發出呼喊的聲音,那就是肝病;如果容易流淚,那就是肝病。這種疾病的表現非常多樣,各種情況交互影響,難以一一詳盡描述。四時(這裡指四個臟器)有其特定的規律,而五種疾病(五臟的病)又與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息息相關。

針灸的精妙之處,在於細微的觀察。

這裡承接前文所說的「井、榮、俞、經、合」穴位,根據四個季節進行治療。凡是五臟的疾病,在當季發作時,都要觀察其所對應的聲音、顏色、氣味、體液等表現,根據臟器的虛實情況,進行補或瀉的治療。所謂五臟一病常有五種相關表現,指的是「賊邪、微邪、虛邪、實邪、正邪」這五種邪氣。例如,春天肝臟生病時,會完整呈現肝臟本身的聲音、顏色、氣味、體液等表現,由此可以判斷肝臟的五種邪氣。如果這些聲音、氣味、體液混合在一起,就要仔細觀察脈象和證候。

同時還要考慮到「賊邪、微邪、虛邪、實邪」這些情況,判斷是否受到其他邪氣的侵擾。其他臟器的疾病可以依此類推。或許有人會疑惑,《靈樞經》中提到的「冬天刺井穴」的說法,與這裡的說法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仔細研究《靈樞經》所說的,指的是提早進行治療,以培養臟器的化生之源。比如,木以水為化生之源,火以木為化生之源等,都是在病未發作前先培補其根本。而扁鵲這裡特別提出《靈樞經》所遺漏的部分,討論的是當時發病的治療方法。五臟的疾病,用這種方法去觀察,就能清楚分辨虛實,補瀉的方法也就一目了然。所以最後總結說,針灸的精妙之處,在於細微的觀察。本文原本放在第七十四篇,現在仔細研究其內容,正好與第六十八篇的內容互相呼應,應該連在一起閱讀。

(第七十一篇,舊為第七十篇)有人問道:「為什麼說春夏時針刺要淺,秋冬時針刺要深呢?」回答說:「春夏時,陽氣在體表之上,人體的氣機也向上,(所以針刺應在皮膚)應該淺刺。秋冬時,陽氣在體內之下,人體的氣機也向下,(所以針刺應在筋骨)應該深刺。(這就是隨著季節變化針刺的深淺)為什麼又說春夏各引導出一種陰氣,秋冬各引導出一種陽氣呢?」

回答說:「春夏溫熱,必定要引導出陰氣,做法是先深刺,然後將針沉入,到達腎和肝的部位。(筋骨)得氣後,引伸並保持針的深度,這就是引導營氣的方法。秋冬寒涼,必定要引導出陽氣,做法是先淺刺,然後將針浮起,到達心和肺的部位。(皮脈)得氣後,推動陽氣,這就是引導衛氣的方法。這就是所謂春夏必定引導出一種陰氣,秋冬必定引導出一種陽氣。」

根據《素問》第六十四篇所說,春天氣在經脈,夏天氣在經絡,長夏氣在肌肉,秋天氣在皮膚,冬天氣在骨髓。另外,《靈樞經》第九篇也說,春天氣在毛,夏天氣在皮膚,秋天氣在分肉(肌肉之間的間隙),冬天氣在筋骨。所以給肥胖的人針刺,要用秋冬的治療方法;給瘦弱的人針刺,要用春夏的治療方法。本文就是根據這些理論,來闡述針刺深淺的原則。仔細體會其中的含義,春夏二字,也存在稍微不同的深淺之分。秋天和冬天也是如此。這說明天時和人體的氣機升降浮沉,就好像符節一樣契合。也應該知道,瘦弱的人即使在秋冬季節,仍然要採用春夏的治療方法;肥胖的人即使在春夏季節,更要採用秋冬的治療方法。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把握中道。這就是本文的精微含義,不能不仔細觀察。後面又說春夏引導陰氣,秋冬引導陽氣,好像與前面的說法相反,但實際上並不矛盾。說的是剛開始下針時,先深刺,到達筋骨的部位,觀察針下氣的動向,然後引針上提,停留在淺處,然後繼續行針,這就是所謂的春夏引導陰氣的方法,而治療的重點卻在淺處。這是因為春夏陽氣向上升發,所以人體的氣機也隨之提升,來順應這種趨勢。剛開始針刺時,先淺刺,在皮膚的部位,針下得氣後,逐漸將針向下推,停留在深處,然後繼續行針和施灸,這就是所謂的秋冬引導陽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