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17)
卷之上 (17)
1. 卷之上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外候)枯毛(外候)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陽火)篤,丁日(陰火)死。(火剋金)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外候)色黑如黧。
此血先死。壬日(陽水)篤,癸日(陰水)死。(水剋火)
此篇大意:凡諸經氣血,因病經氣將絕之候;而諸經脈,皆在肌肉中,其流深潛,何緣能得從外而候之邪?雖然,既已有斯理,則醫者亦不可不知焉。唯其所主在腎,則以齒髮為候;於脾乃以唇反為候;於肝乃舌卷卵縮是候;肺與心,則皮毛焦枯、面色黧黑,是外候之尤著明者。故字旁加圈,以示初學者爾。
二陰(靈樞作六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神志將亂奪精之兆)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津液已絕亡陽之候)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目瞑與絕汗出,此其外候也。此二絕與前每經之絕,其後大異者何?蓋彼病以漸而終之候;此則暴病急死,諸經俱亡之兆。
(第二十五舊同)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猶言屬與)心主別脈(手厥陰)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按此篇所發,示心包絡亦為無形之臟。蓋以十二經配五臟六腑,則一經無所繫屬;所以發問焉。心包者何?包絡心臟如內郭,所以溫養真心之陽也。三焦者,包羅薰陶諸臟之氣,歷絡上下,如外郭然;故取俱無形者,以為臟腑表裡。花溪虞氏之說,殊有理致,宜以參看。予別有說,今略於此。
(第二十六舊同)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申脈);陰絡者,陰蹺之絡也(照海);故絡有十五焉。
按《靈樞》以任督配十二經之絡,為十五絡也。此難以陽蹺陰蹺代之者,何也?蓋奇經比諸十二經,皆絡也;故知任督外二蹺所屬穴,亦與諸絡穴同治。《靈樞》十五絡,有任督二脈,而無陰絡、陽絡;蓋任督者,諸經周流之所屬而有專穴;故此難易之以陰陽二蹺,充其數者。凡奇經八脈中:任督蹺三者,既已係血氣,運行五十周身之度;故易任督以蹺脈者,實擴經之餘義耳。
(第二十七舊同)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正)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
白話文:
太陰經指的是肺,它的功能是將氣溫煦於皮膚毛髮。如果氣無法運行,皮膚毛髮就會乾枯焦黃。皮膚毛髮乾枯焦黃,津液就會散失。津液散失,皮膚的紋理就會受損。皮膚紋理受損,皮膚(外在表現)會變得乾枯,毛髮(外在表現)會斷裂。毛髮斷裂,代表毛髮已失去生機。如果在丙日(陽火)病情加重,到丁日(陰火)就會死亡。(因為火剋金,肺屬金)手少陰經的氣絕,脈搏就會不通暢。脈搏不通暢,血液就無法流動。血液無法流動,氣色就會消失,所以臉色(外在表現)會像黑色般暗沉。
這是因為血先衰敗的緣故。如果在壬日(陽水)病情加重,到癸日(陰水)就會死亡。(因為水剋火,心屬火)
這篇的大意是說,各種經脈的氣血,因為疾病導致經氣將要耗竭時的徵兆。所有經脈都深藏在肌肉中,其流動深潛難以從外觀察。雖然如此,既然有這樣的道理,醫生也必須要知道。其中,腎主要表現在牙齒和頭髮,脾主要表現在嘴唇外翻,肝主要表現在舌頭捲曲和陰囊收縮。肺和心則表現在皮膚毛髮焦枯,臉色暗沉,這些外在表現特別明顯,所以用圈圈標示,讓初學者能夠注意。
當兩個陰經(靈樞記載為六個陰經)的氣都耗竭時,就會出現頭暈目眩、眼睛閉合的狀況(這是精神意識即將錯亂,精氣耗竭的徵兆)。眼睛閉合代表失去意志,失去意志則精神先衰竭,精神衰竭就會導致眼睛閉合。當六個陽經的氣都耗竭時,陰氣和陽氣就會分離。陰陽分離,皮膚的腠理就會疏洩,出現大量汗液(這是津液耗盡、陽氣將亡的徵兆),汗珠大如珠子,滾出後不會流動,這代表氣已經先衰竭。早上出現這種情況,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出現這種情況,早上就會死亡。
眼睛閉合和大量汗液流出,是外在的徵兆。這兩種耗竭和前面所說各經脈的耗竭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病情逐漸發展到終點,後者則是突然發病、迅速死亡,是各經脈都已經衰敗的徵兆。
(第二十五條,與舊版相同)有人問,人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共十一經,那麼還有一經是指什麼經?回答是,那一經是指手少陰經和心包絡別脈(手厥陰經),心包絡和三焦互為表裡,兩者都有名稱但沒有具體形狀,所以說經脈有十二條。
按照這篇所說,心包絡也是沒有具體形狀的臟器,因為以十二經來配五臟六腑,會有一經無所歸屬,所以才提出這個疑問。心包是什麼呢?心包絡包繞著心臟,像內層的城郭,用來溫養心臟的陽氣。三焦包羅並薰蒸著各臟腑之氣,貫穿上下,像外層的城郭。所以用這兩個都沒有具體形狀的作為臟腑的表裡關係。花溪虞氏的說法很有道理,應該參考。我還有另外的解釋,在此省略。
(第二十六條,與舊版相同)有人問,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多出的三條絡脈是什麼呢?回答說,有陽絡,有陰絡,還有脾的大絡。陽絡指的是陽蹺脈的絡脈(申脈穴),陰絡指的是陰蹺脈的絡脈(照海穴),所以絡脈有十五條。
按《靈樞經》是用任脈和督脈來配十二經的絡脈,成為十五條絡脈。這裡卻用陽蹺脈和陰蹺脈來代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奇經和十二經相比,都屬於絡脈,所以知道任督二脈外,其所屬穴位也和各絡脈的穴位有相同的作用。《靈樞經》的十五絡脈中,有任脈和督脈,卻沒有陰絡和陽絡,因為任脈和督脈是各經氣血匯流的場所,有其專屬的穴位,所以這裡用陰蹺脈和陽蹺脈來補充其數。凡是奇經八脈中,
任脈、督脈和蹺脈三者,都和氣血運行五十周身的運度有關,所以用蹺脈來取代任脈和督脈,其實是擴大了經脈的含義。
(第二十七條,與舊版相同)有人問,脈有奇經八脈,不屬於十二經脈,這是為什麼?回答說,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督脈、任脈和帶脈。這八脈都不屬於十二經,所以稱為奇經八脈。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二十七條氣脈,彼此上下相隨,為什麼不歸屬於經脈呢?回答說,聖人開挖溝渠,疏通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