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16)
卷之上 (16)
1. 卷之上
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
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按十二經脈尺度。總計十三丈八尺。任督蹺三脈。總二丈四尺。合十六丈二尺。即一難所謂晝夜五十周身。血氣運行之度也。然又視二十七難奇經八脈。不拘十二經云云者。與此互相反。所以不免於後人之疑焉。滑注無明解。予因考之。凡諸經絡流行。本自一元氣。雖有陰陽之分。
多少之差。何有隔離阻絕。各異其流之理乎。且所謂十六丈二尺者。特舉手足一體之大經脈而言之。且奇經之中。任督蹺在內經而有定尺。其餘陰陽維沖帶。四奇長短之度。於經亦無所見。則知其綢繆大經。而余流所及。隨省文耳。故知在尺度。則舉任督蹺以為定數。在流行。
即陰陽維沖帶。亦寓其中焉。滑注蹺脈為陰蹺。予謂不然。經云。男數其陽。女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可數者為絡。是其證也。然則蹺脈在男女各有陰陽取捨之異可知已。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
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經(終始篇)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候陰)人迎。(候陽)陰(臟)陽(腑)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生)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死)也。
此所引經文二句。出靈樞。終始字。在難經寓死生意耳。
(第二十四舊同)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骨余此外候)長而枯。發(外候)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
戊日(陽土)篤。己日(陰土)死。(土剋水)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人中肉此外候)滿。肉滿則唇反。(脾之所主外候)唇反則肉先死。甲日(陽木)篤。乙日(陰木)死。(木剋土)足厥陰氣絕。
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眾筋所結)與舌。(肝經貫頏顙)故舌(外候)卷卵(外候)縮。此筋先死。庚日(陽金)篤。辛日(陰金)死。(金剋木)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
白話文:
從腳到頭,總長八尺,換算為四丈八尺。足部三條陰經的脈絡,從腳到胸,總長六尺五寸,換算為三丈六尺五寸,再加上三尺,共計三丈九尺。人體兩腳的蹺脈,從腳到眼睛,總長七尺五寸,換算為一丈四尺,再加上一尺,共計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換算為八尺,再加上一尺,共計九尺。所有脈絡總長為十六丈二尺。
這就是所謂十二經脈長短的計算方法。
按照十二經脈的長度計算,總共是十三丈八尺,加上任脈、督脈和蹺脈這三條脈絡,總共二丈四尺,加總起來共計十六丈二尺。這就如同《難經》所說的,人體氣血運行,晝夜循環五十周,就是這個長度。然而,這又與《難經》二十七難所說的奇經八脈不拘泥於十二經脈的說法相互矛盾,因此後人會感到疑惑。滑氏的註解沒有明確解釋,所以我仔細研究了這個問題。人體所有經絡的運行,本來就源自同一個元氣,雖然有陰陽之分,也有多寡的差異,但怎麼可能有彼此隔離、各自獨立運行的道理呢?而且,所謂的十六丈二尺,只是指手足主要經脈的長度而言。而且,在奇經中,任脈、督脈和蹺脈,在內經裡都有固定的長度,至於其他的陰維、陽維、衝脈、帶脈,這四條奇經的長度,在經典中都沒有記載。由此可知,它們是纏繞在大經脈上,其餘的氣流所能到達的地方,都只是省略帶過而已。所以,在計算長度時,就以任脈、督脈和蹺脈作為標準;在談到運行時,就包含了陰維、陽維、衝脈、帶脈在其中。滑氏的註解認為蹺脈是陰蹺脈,我認為不對。經典上說,男子以陽數計算,女子以陰數計算,應該計算的是經脈,不能計算的是絡脈。這就是證明。由此可知,蹺脈在男女之間有陰陽取捨的不同。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它們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呢?經脈的作用是運行氣血、疏通陰陽,用以滋養身體。它的運行起於中焦,注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又回到手太陰肺經,另外十五條別絡,也都循著它們的原路運行,就像一個圓環一樣沒有終點,互相灌溉流通。
氣血在寸口和人迎處運行,以此來診斷各種疾病,判斷生死。經文《終始篇》說:「明白了起始和終結,陰陽就確定了。」這是什麼意思呢?起始和終結,是指脈象的規律。寸口(診斷陰經)和人迎(診斷陽經),陰(臟)和陽(腑)的氣,通過它們的運行,就像一個圓環一樣沒有終點,所以稱之為始(生)。終結指的是三陰經和三陽經的脈氣斷絕,一旦斷絕就會死亡,死亡各有不同的形態,所以稱之為終(死)。
這裡引用的兩句經文出自《靈樞》,而《難經》則用「終始」二字來暗喻生與死。
《難經》說:手足三陰三陽經的氣如果斷絕了,要如何判斷?能不能知道是吉是凶?如果足少陰腎經的氣斷絕了,就會骨骼枯槁。少陰經的脈屬冬,潛藏在骨髓中溫養骨骼,所以骨髓不溫,肌肉就不能附著在骨骼上,骨肉不相親,肌肉就會鬆弛而塌陷。肌肉鬆弛而塌陷,牙齒(骨骼的餘氣在外面的表現)就會長長而枯槁,頭髮(外在的表現)會失去光澤。沒有光澤,就代表骨骼先死亡。
在戊日(陽土)病情加重,在己日(陰土)死亡。(土剋水)如果足太陰脾經的氣斷絕了,嘴唇就會失去滋養。嘴唇是肌肉的根本,沒有脈氣的滋養,肌肉就會失去滑澤。肌肉失去滑澤,人中(肌肉在外的表現)就會飽滿,飽滿則嘴唇外翻(脾臟所主的外在表現)。嘴唇外翻,代表肌肉先死亡。在甲日(陽木)病情加重,在乙日(陰木)死亡。(木剋土)如果足厥陰肝經的氣斷絕了,筋就會收縮,牽引陰囊和舌頭捲曲。厥陰經是肝經,肝主筋,筋會聚在陰器,並聯絡在舌根。所以,沒有脈氣滋養,筋就會收縮痙攣,牽引陰囊(眾筋所結)和舌頭(肝經貫穿的部位)。所以,舌頭(外在的表現)捲曲,陰囊(外在的表現)收縮,這代表筋先死亡。在庚日(陽金)病情加重,在辛日(陰金)死亡。(金剋木)如果手太陰肺經的氣斷絕了,皮膚毛髮就會焦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