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9)

1. 卷之下

[ (第六十四舊同)難曰:十變又言,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陰榮(丁)火,陽榮(壬)水,陰俞(己)土,陽俞(甲)木,陰經(辛)金,陽經(丙)火,陰合(癸)水,陽合(戊)土,陰陽皆不同(五行配合),其意何也?

然:是剛(夫)柔(婦)之事也。陰(經)井(穴)乙木,陽(經)井(穴)庚金。陽井庚;庚(陽)者,乙(陰)之剛(夫)也。陰井乙;乙(木)者,庚(金)之柔(婦)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榮俞經合四穴)皆仿此。

按:亦承上問。井既為諸穴之首,則其相配五行亦當同。然今陰井為木,陽井為金,則名同而類異焉。且以井為木,則所謂發生之意,固當其理;若以井為金,則其於為始之義,其理不通者何?答乃謂是剛柔之事,則五行十干夫婦配偶之義,而陽干屬夫行,陰乾屬婦行。

表裡二經:離而縱,則為相生;合而橫,則為相制。實知聖人用針予奪之妙,端在斯符焉。惜乎輓近道汙,而世乏其術。靈樞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闕手少陰者,蓋與厥陰同治也。與三十二篇言肝肺乙甲夫婦相配之義同矣。然彼直以臟腑言,此即以穴俞言,厥旨無異也。

(第六十五舊同)難曰:經言所出(始)為井,所入(終)為合,其(刺)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按:此篇雖以井合出入問之,其實則明五俞血氣各有淺深之量。井象谷井,而泉源所出,其血氣至微;榮象水之陂,而血氣稍溜;俞象水之竇,而盈科湛澹;經象水之流,而奔波激浪,盪漾泱洋;合象水之海,而百川競歸,沸郁溟渤。由是觀之,凡刺井榮,則針貴輕淺;刺經合,則針貴重深。若夫俞者,在井合之中間,其血氣無過不及之偏,則使夫沖和之氣運行其經中,乃所謂三焦之氣而所以名原者。然本篇唯言春冬二時陰陽升降,未曾及此者,聊示一義例耳。

(第六十六舊同)難曰:經(靈樞本輸篇)言:肺(經)之原(穴)出於太淵(魚際藏經以俞為原下仿之);心(經)之原(穴)出於太陵(手腕兩筋間實手厥陰俞心病代主治之);肝(經)之原(穴)出於太衝(足大指本節後);脾(經)之原(穴)出於太白(足大指核骨下);腎(經)之原(穴)出於太谿(內踝後跟骨上);少陰(心經)之原(穴)出於兌骨(神門穴掌後銳骨端);膽(經)之原(穴)出於丘墟(外踝前○腑經俞外有原下仿之);胃(經)之原(穴)出於衝陽(足跗上);三焦(經)之原(穴)出於陽池(手表腕中央);膀胱(經)之原(穴)出於京骨(足小指本節後即京骨下);大腸(經)之原(穴)出於合谷。 ]

白話文:

[卷之下]

**(第六十四條,和之前相同)**有人問道:《十變》篇又說,陰經的井穴屬木(乙),陽經的井穴屬金(庚);陰經的榮穴屬火(丁),陽經的榮穴屬水(壬);陰經的俞穴屬土(己),陽經的俞穴屬木(甲);陰經的經穴屬金(辛),陽經的經穴屬火(丙);陰經的合穴屬水(癸),陽經的合穴屬土(戊)。陰陽經的五行屬性都不相同。(這樣配合五行的道理)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是:這是剛(丈夫)柔(妻子)的關係。陰經的井穴屬木(乙),陽經的井穴屬金(庚)。陽經井穴屬庚,庚屬陽,是陰經井穴乙(屬陰)的丈夫。陰經井穴屬乙,乙屬木,是陽經井穴庚(屬金)的妻子。乙屬木,所以說陰經井穴屬木。庚屬金,所以說陽經井穴屬金。其他的穴位(榮、俞、經、合四個穴位)也都是依照這個道理。

有人接著問,井穴既然是諸多穴位的開頭,那麼它所配合的五行屬性也應該相同。但是現在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雖然都叫井穴,但類別卻不同。而且如果以井穴屬木來說,它所代表的發生之意是符合道理的。但如果以井穴屬金,那麼它作為開始的含義,就說不通了,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剛柔的關係。五行的天干,分為陰陽,就像夫妻一樣配對。陽天干屬於丈夫,陰天干屬於妻子。

互為表裡的兩條經脈,分開來看是相生的關係,合起來看則為相剋的關係。這就能理解聖人使用針灸來調節氣血的奧妙所在,關鍵就在於這些原理的運用。可惜現在醫術衰退,世上缺少精通這些方法的人。《靈樞》上說,五臟有五俞穴,五五共有二十五個俞穴;六腑有六俞穴,六六共有三十六個俞穴。少陰經沒有被列出,是因為它和厥陰經同治的緣故。這和三十二篇中說肝與肺分別為乙木與甲木,像夫妻一樣相配的道理是相同的。只不過那篇直接以臟腑來說明,而這裡是以穴位來說明,道理是沒有差別的。

**(第六十五條,和之前相同)**有人問道:經書上說,「所出為井,所入為合」,那麼針刺的方法應該如何呢?

回答說:所出為井,井代表東方和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所以說「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合代表北方和冬天,是陽氣收藏的地方,所以說「所入為合」。

有人認為,雖然這篇以井和合的出入來提問,實際上是說明五俞穴的血氣各有深淺的程度。井穴像山谷中的水井,是泉水的源頭,所以血氣最微弱。榮穴像池塘的邊緣,血氣稍微流動。俞穴像水流的孔洞,水充滿停滯。經穴像水的流動,奔騰激蕩,波濤洶湧。合穴像大海,百川歸流,水勢浩瀚。

由此來看,凡是針刺井穴、榮穴,針刺應該輕淺;針刺經穴、合穴,針刺應該重深。至於俞穴,在井穴和合穴的中間,它的血氣沒有過盛或不足的偏差,可以讓平和的氣在經脈中運行,這就是所謂的三焦之氣,也是它被稱為「原穴」的原因。然而這篇只講述了春、冬兩個時節,陰陽升降的道理,並沒有提到這些,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一下。

**(第六十六條,和之前相同)**有人問道:《靈樞·本輸篇》說,肺經的原穴出於太淵(穴位在手腕橫紋上,魚際邊)。(根據《藏經》的說法,這裡說的俞穴其實是原穴,以下仿照這個說法)。心經的原穴出於太陵(穴位在手腕兩條筋之間,實際上是手厥陰的俞穴,可以治療心臟疾病)。肝經的原穴出於太衝(穴位在足大趾本節後)。脾經的原穴出於太白(穴位在足大趾核骨下)。腎經的原穴出於太谿(穴位在內踝後,跟骨上)。少陰心經的原穴出於兌骨(穴位在神門穴,手掌後方,銳骨的末端)。膽經的原穴出於丘墟(穴位在外踝前)。(臟腑經脈的俞穴外,還有原穴,以下也仿照這個說法)。胃經的原穴出於衝陽(穴位在足背上)。三焦經的原穴出於陽池(穴位在手腕中央)。膀胱經的原穴出於京骨(穴位在足小趾本節後,也就是京骨下方)。大腸經的原穴出於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