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18)
卷之下 (18)
1. 卷之下
(耳聽)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好惡多少),以知其病所(發)起所(居)在也。 (意斷)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總寸關尺),視其(正)虛(邪)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 (心決)經言:以外(望聞)知之曰聖;以內(問切)知之曰神。
此之謂也。(上文以神聖屬望聞以工巧系問切是揭神聖二字總結內外可見不拘四等分配之名)
按《靈樞》,見色而知曰明;按脈而知曰神;問病而知之曰工。此篇分神聖工巧,以配望聞問切,大率文異旨同。所謂五色、五音、五味、五脈者,望聞問切之大要,而豈止是已?其形肉之肥瘠,皮膚之榮枯,骨節之大小,是亦望也。哭泣歌樂,譫語呻吟,訣別懊憹等情,是亦聞也。或有憂鬱,或有愛憎,或有妒媢,或有嫌疑之類,是亦問也。尺膚之寒熱滑澀,經脈之逆順,是亦切也。凡此四診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未曾容闕一焉。苟失之,則不足以為工巧之業,況於神聖之術乎?四診之義諦,出《內經》諸篇,宜以參看。
(第六十二舊同)難曰:臟(陰經)井、榮(兼俞經合三字)有五(穴),腑(陽經)獨有六(穴)者,何謂也? 然。腑(經)者,陽也。三焦(氣)行於諸陽(經脈),故置一俞(非井榮俞之俞而穴俞之俞),名曰原(穴)。腑有六者,亦與三焦(無形之腑)共一氣也。
按此篇所問:五臟每經有井、榮、俞、經、合,六腑每經五穴之外,增一原,有六者,何也?其答意謂:原者,三焦氣所過也。而凡刺諸十二經穴於手足四關之末,則必兼俞與原,以調三焦之氣化。然其在陰經,則以俞為原;而陽經獨別有原者,蓋三焦是六腑之配,而雖無其形,然五腑非此氣,則何緣能得干施運化水穀乎?然則腑之為物,專賴此氣之運用耳。故曰:「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此下五篇,通言井、榮、俞、經、合之義。但每篇各異其趣,讀者錯綜以求其義,斯得其旨矣。
(第六十三舊同)難曰:十變(說見第三十四篇古書篇目,內經今無所見,僅存此經)言,五臟六腑榮合(餘三穴略之),皆以井(穴)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行。諸蚑行(有足)、喘息(有音)、蜎飛(有羽)、蠕動(無足)(四種皆蟲豸之屬)當生之物,莫不以春(氣)生。故歲數(四時)始於春,日數(十干)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按承上文問:臟腑每經在爪甲端諸穴,皆以名井,且為始者,何也?答意以謂:凡有臟腑之病,內郁不達、心胸支滿等症,乃取諸井,總主開鬱發生之治。故曰:「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內經》所謂『標取而得之』是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等語,是皆舉春陽升騰之時,蠢然振發者言。此以示諸井特為開發之治爾。故結之曰:「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
白話文:
卷之下
(聽覺診斷)透過詢問來了解病情,要問病人喜歡吃哪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並了解他們對這些味道的喜好程度,由此可以判斷疾病的發生部位和病灶所在。(意念判斷)透過把脈來了解病情,診察手腕的寸口部位(總括寸、關、尺三個脈位),觀察脈象的虛實變化,由此可以判斷疾病在哪個臟腑。(心智決斷)醫經說:「透過外在的觀察(望診、聞診)來了解病情,這是高明的醫生;透過內在的診察(問診、切診)來了解病情,這是神奇的醫生。」
這就是上述說的意思。(上文把「神」和「聖」歸於望診、聞診,「工」和「巧」歸於問診、切診,這是點明「神」和「聖」兩個字總結了內外診察方法,並非要將診斷方式分為四等。)
《靈樞經》說,觀察臉色來診斷疾病稱為「明」,把脈來診斷疾病稱為「神」,詢問病情來診斷疾病稱為「工」。這篇文章將神、聖、工、巧四個層次,對應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大致上文字表達不同,但意思相同。所謂的五色、五音、五味、五脈,是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的主要內容,但診斷的依據並不只這些。身體肌肉的肥瘦,皮膚的光澤或枯槁,骨骼關節的大小,這些都屬於望診的範疇。哭泣、歌唱、說胡話、呻吟、訣別、懊惱等情緒表達,都屬於聞診的範疇。憂鬱、愛憎、嫉妒、猜疑等情緒,也屬於問診的範疇。皮膚的寒熱、滑澀,經脈的順逆,也屬於切診的範疇。這四種診斷方法,不論病人身份貴賤,年紀大小,都不能缺少任何一項。如果遺漏了其中一項,就不能稱之為精巧的醫術,更談不上神奇的醫術了。四診的真諦,散見於《內經》各篇,應該互相參照理解。
(第六十二,與舊版相同)有人問:「臟(陰經)的井穴、榮穴(同時兼有俞穴的功用)各有五個穴位,而腑(陽經)卻有六個穴位,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腑(經)屬陽,三焦的氣運行於各個陽經,所以另外設一個俞穴(不是井榮俞的俞穴,而是穴位的俞穴),稱為『原穴』。腑有六個穴位,也是因為要與三焦(無形的腑)共用同一股氣。」
按照這篇文章所問的,五臟每條經脈都有井、榮、俞、經、合五個穴位,而六腑每條經脈除了這五個穴位之外,還多一個原穴,為什麼呢?回答的意思是,原穴是三焦之氣所經過的地方,凡是針刺十二經脈位於手足四關末端的穴位,都必須兼顧俞穴和原穴,以此來調節三焦的氣化功能。然而,陰經則以俞穴為原穴,而陽經獨自有原穴,是因為三焦是六腑的配屬,雖然三焦沒有具體的形體,但五腑如果沒有三焦的氣,如何能夠運化水穀呢?因此,腑的功能完全依賴三焦之氣的運行。所以說:「腑有六個穴位,也是因為要與三焦共用同一股氣。」接下來的五篇文章,都是在闡述井、榮、俞、經、合穴的意義,只是每篇文章的側重點不同,讀者應該綜合分析,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第六十三,與舊版相同)有人問:「《十變》(這篇在《內經》中已失傳,只在此經中存留)中說,五臟六腑的榮穴、合穴(其餘三個穴位省略),都是以井穴開始的,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井穴象徵東方,代表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所有能爬行、喘息、飛行、蠕動的生物,凡是需要依靠春天陽氣才能生長的,沒有不從春天開始。所以一年的四季從春天開始,一天的十干從甲開始,因此以井穴為開始。」
承接上文詢問的,臟腑每條經脈在指甲、趾甲末端的穴位都稱作井穴,並且是開始的穴位,這是為什麼呢?回答的意思是,凡是有臟腑疾病,導致體內氣機鬱結不暢,胸腹脹滿等症狀,都可以選取井穴治療,主要用於疏通鬱結,幫助氣機生發。所以說「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內經》所謂的「標取而得之」就是指這個道理。文中提到的爬行、喘息、飛行、蠕動等,都是用來比喻春天陽氣升騰之時,萬物蓬勃生長的情景,這也是為了說明井穴具有開發疏通的作用。因此結論說:「一年的四季從春天開始,一天的十干從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