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29)
卷之下 (29)
1. 卷之下
余纘前修之業。自壯歲時講究此書,業已數百遍。至今三十年所,無日不鑽研。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通。」不佞如萬卿,雖未曾中其肯綮,然且莫寓意,以俟左右逢其原之日久矣。顧其距春秋時邈焉,則其言亦淵乎深哉。故其歷世所注傳,自吳呂廣至明吳文昺,凡十有九家,愈繁愈雜。闢猶百川派分,無繇尋源。於是舟之方之,漸得觀溯洄之瀾,以問渤海之津。
嘗讀韓非子《說林》,其中有言:秦荊有郄,荊人傍說晉叔向,叔向論城壺丘可否,以令二國和焉。余讀至是,喟然嘆曰:「嗚呼!扁鵲設難之意,於叔向乎盡矣。無乃刻意叔向,以體扁鵲乎?」乃余所註解,有取乎爾,亦有取乎爾。
白話文:
我繼承前人的事業,從年輕時就鑽研這本書,已經讀過數百遍。至今三十年間,沒有一天不鑽研。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通。」我雖然不像萬卿那樣領會到精髓,但也不敢隨便敷衍了事,希望能等到有一天能徹底明白它的道理。但這本書距離春秋時代太久遠了,所以書中的道理也太過深奧。因此,歷代注釋傳述這本書的人,從吳國的呂廣到明朝的吳文昺,總共有十九家。
這些注釋越來越繁雜,就像眾多河流分流一樣,讓人無法找到源頭。因此,我用船來比喻,慢慢地溯流而上,希望能看到大海的源頭。我曾經讀過《韓非子·說林》,其中提到秦國和荊國之間有隔閡,荊國的人藉由晉國的叔向來說服,叔向討論攻打壺丘城的可行性,藉此讓兩國和解。我讀到這裡,不禁感嘆說:「唉!扁鵲提出難題的用意,在叔向身上完全體現了啊!難道是刻意學習叔向,來體會扁鵲的意圖嗎?」這就是我所注解的內容。
我的注解,有些是採納這個,有些是採納那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