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27)
卷之下 (27)
1. 卷之下
上歸於肺。肺乏主氣。此肺一虛。肺氣不行。則腎陰不足。陰不足。則陰中之陽動焉。故肝木逆上。並於心。此肝一實。心氣有餘已極。則不食母氣。而傳道不通。肝邪益熾。此肝重實。心氣有餘。則上克肺。此肺重虛。至其施治。則肺虛者。置而不取。闢猶齊問菁茅。討南巡而崇衰周之朝焉。
補腎則陰氣自盛。而心失其勢。取援於母。則肝實日減。闢猶晉假道於虞以代虢。其實則晉不在虢而在虞焉。所謂欲令金不得平木。及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是此之謂歟。余釋此難之義。旁通陳廷芝王安道孫一奎三子之說。各有所取捨。蓋歷代諸家。紛紛未有定論。王氏當輓近之世。
勃然獨得此篇之旨。然至於以不一字為衍。則千慮一失。實可惜乎。陳孫二氏。存不字以立其義。則獨得其本旨。何者。此篇本論應變之治。故從旁補其不足。一舉以立兩全之功。若八十篇所言。則補肺瀉肝。直取其常制之法。固有彼此常變之分。若以去不字。則與下篇混為一意。
豈合扁鵲之旨乎。學者審諸。
(第七十九舊七十七)難曰。經(逆順篇)言上工治未病。(邪未傳處)中工治已病(病既所在)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指邪)與脾。故先實其脾氣。(邪將傳)無令得受肝之邪。(將克之勢)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邪氣)但一心治肝。(病所在)故曰治已病也。
按謂未病者。指其所未受邪。已病者。指已所病。凡諸臟病動輒傳其所克。假令上工治未病。則當先望視其橫與縱之所在。預防其蠶食。蓋有綢繆牖戶之漸焉。中工治已病。無有遠慮。胡祛近患。坐執一故爾。靈樞第五十五篇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此篇之旨。
率由斯文。素問第二篇所言。未病已病。義與此異。彼謂未病者。指無病人。言不可混同。前篇所謂瀉南補北。是上工之治未病也。故承上而言。上中二工。各有階級也。
(第八十舊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指真)實(指假)虛(指真)虛。(指假)損不足而益有餘。(謂治之害)是寸口脈(見之)邪。將病(證)自(然)有虛實邪。其損(不足)益(有餘)奈何。然。是病(二字滑注以為衍孫一奎斷為古言之法今從孫氏)非謂寸口脈也。
(在脈自見其真而不見其假)謂病自其(假)虛(假)實也。假令肝(真)實而肺(真)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是言常例)當知金平木。(是言常治法)假令肺(真)實而肝(真)虛。(此肺動輒見假虛肝見假實)用針不補其肝。(真虛)微少氣。(三字舊本誤在用針上今考文義以移諸此)而反重實其肺。
白話文:
卷之下
向上走屬肺的功能。肺氣不足是主因。如果肺的功能虛弱,肺氣就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導致腎陰不足。陰液不足,體內陽氣就會相對旺盛,導致肝氣逆行向上,進而影響心臟。如果肝氣過於強盛,心氣就會過於旺盛,以致於心氣不再吸取母臟的氣,而導致運行不暢,使肝邪更為熾盛。若肝氣嚴重強盛,心氣過於旺盛,就會向上剋制肺,導致肺氣更加虛弱。至於治療方法,對肺虛的狀況,反而置之不理,就像齊桓公問菁茅這種小事,卻去討好南巡的周朝王室一樣,本末倒置。
補腎可以使陰氣自然旺盛,但會使心臟失去平衡。如果藉由補心來協助,肝實就會逐漸減弱,就像晉國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一樣,實際上晉國的目標並不在虢國,而是在虞國。這就是所謂的要讓金不能剋制木,以及不能處理虛弱問題,那又何必問其他的呢?我解釋這個難題的意義,並參考陳廷芝、王安道、孫一奎三位醫家的說法,各有取捨。因為歷代醫家對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王安道在近代能夠獨自領悟這篇文章的精髓,但卻在文字上多了一個不必要的字,實在可惜。陳廷芝和孫一奎保留了「不」字,並以此確立其意義,可說是獨得其精髓。為什麼呢?因為這篇文章本來就討論的是應變的治療方法,所以要從旁協助補足不足之處,才能一舉兩得。如果像八十篇所說的那樣,補肺瀉肝,那只是一般常用的治療方法,本來就有常規和變化的區別。如果去掉「不」字,就會與下一篇的意思混為一談,豈不是違背了扁鵲的本意?希望學者仔細思考。
(第七十九篇)難題說:經書(《逆順篇》)說「上工治未病(邪氣還沒傳開的時候),中工治已病(病已經形成)」是什麼意思呢?回答是:所謂治未病,是指看到肝臟有病變,就知道肝邪會傳到脾臟,所以要先強化脾氣,防止脾臟受到肝邪的侵襲,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是指看到肝臟有病,卻不明白疾病的傳變規律,只是一心治療肝臟,這就是所謂的「治已病」。
按:「未病」是指邪氣還沒有侵入的地方,「已病」是指已經患病的地方。臟腑之間有疾病,往往會傳到其所剋制的臟腑。假設上工治療未病,應該先觀察其橫向和縱向的聯繫,預防疾病像蠶食一樣蔓延,要有事先綢繆的準備。中工治療已病,沒有長遠的打算,只是想盡快消除眼前的病痛,固執於一種方法而已。《靈樞》第五十五篇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下工刺其方襲者」,這篇文章的旨意,都遵循這個原則。《素問》第二篇所說的「未病」、「已病」,其意義與此不同。那裡所說的「未病」,是指沒有患病的人,不能混為一談。前篇所說的「瀉南補北」,是上工治療未病的方法,所以承接上文說,上工和中工,各有不同的層次。
(第八十篇)難題說:經書說「無實(指真實),實(指虛假),虛(指真),虛(指虛假),損不足而益有餘(指治療的危害)」,這是從寸口脈(可以觀察到)所呈現的邪氣,將要發病時(所顯示的病證)自然會有虛實的現象嗎?如果這樣,那麼損不足(不足的地方)和益有餘(有餘的地方)要如何處理呢?回答是:這句話所說的病,並不是指寸口脈的表現。(脈象呈現的是真實的狀況,而不是虛假的狀況),而是指疾病本身所表現的虛實狀況。比如說,肝臟(真實)是實證,而肺臟(真實)是虛證。肝屬木,肺屬金,金木之間應該相互平衡(這是指一般的情況),應該讓金來剋制木(這是指一般的治療方法)。如果肺臟(真實)是實證,而肝臟(真實)是虛證(這時肺的實證往往表現為假虛,肝的虛證往往表現為假實),用針治療的時候,不補肝臟的虛弱(真實虛證),氣息衰弱,反而去加重肺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