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10)
卷之下 (10)
1. 卷之下
(血氣乏里)為外實內虛;內痛(邪盛在裡)外快(血氣空表)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
按靈樞分年之盛衰、月之虛滿、時之和不和,以言三虛三實;然其義廣遠,而非至近之法。故此篇沿其名,而革其法。所謂三虛三實者:脈、病及診是也,可謂至近矣。濡與緊牢者,假令雖脈有大小浮沉滑澀之異,大率濡弱而無力者,皆為虛矣;其六脈緊牢而有力者,皆為實矣。
莫以脈經所載濡、緊、牢,認為其脈焉;即若有力無力字面,然其診之濡、牢,亦可由此類推出也。言也、緩也,皆為內傷之候;其病亦有虛實,豈止虛耳?然此篇概為虛者,凡內傷者,臟病多不足,其偶有見實,乃皆一時邪之所為,多是假實,而非真實也。入也、不言也、急也,雖皆為外傷之候,
然亦有虛實,豈獨實耳?此專為實者,凡外傷者,腑病多有餘,其偶見虛,亦是假虛,而非真虛也。方其內攻,雖外傷須挾虛矣;方其外發,則內傷亦有似實焉。此篇特就其病發見之始而言之,以分其虛實耳。痛為實、快為虛者,是乃捫循切按之候,即診尺之義。學者須知古人察脈、病外於診之一事,
亦不可忽諸。
(第四十九舊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飲食衣服居處),有欲得寒者(同上),有欲得見人者(惡幽閒),有不欲得見人者(好靜默),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主陽);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臟也(主陰)。何以言之?
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按此篇專緣其所欲之情,以別臟腑之病。夫冬日飲湯、夏日飲水,常情之所使然,然則病情亦當如是。蓋冬則陽伏而陰旺,故人身外少氣而內有餘;所謂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內外皆寒,故欲飲湯就溫。夏則陰沉而陽浮,故外充而內空;所謂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故欲飲水受冷。常情尚且如此,況病情乎?
且其至於見人之好惡及動靜語默,亦皆陰陽之分,昭然可見矣。雖然,此亦一義例已。至其變化,則知臟病熱熾,便當欲寒;腑病寒甚,便當欲溫。且如素問陽明病惡人,此乃一時熱積胸中所致,此難謂惡人者陰病,情之所為,讀者察諸。
因前篇有三虛三實之候,故此商病情以辯表裡寒熱。舊本第九篇以遲數之脈,分臟腑寒熱,與此篇互相發,宜參看。
(第五十舊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二字靈樞作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飲冷靈樞作寒飲),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氣積脅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靈樞作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靈樞作有所用力舉重)、入水(靈樞作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白話文:
卷之下
(血氣不足在體內)是外表看起來正常,但體內虛弱的狀況。體內疼痛(邪氣旺盛在體內),外表卻感覺舒適(血氣空虛在外表),是體內強盛而外表虛弱的狀況。所以說有虛有實。
根據《靈樞》所說,依照年齡的盛衰、月亮的盈虧、時節的和諧與否來談論三虛三實,這個道理雖然廣泛深遠,但並非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本篇沿用了這個名稱,卻改變了其方法。所謂的三虛三實,指的是脈象、病情以及診斷,這可以說是更直接的方法了。脈象呈現濡弱、緊實牢固,雖然脈象有大小、浮沉、滑澀的不同,但大致上來說,脈象濡弱而無力的,都屬於虛證。六脈緊實牢固而有力的,都屬於實證。
不要把脈經所記載的濡、緊、牢,當成判斷脈象的唯一標準。就好比有力無力這幾個字,雖然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從診斷上的濡弱、牢固,也可以由此類推出來。說話緩慢、精神懶散,都是內傷的徵兆,而內傷的病症也有虛實之分,並非只有虛證。然而本篇主要說虛證,是因為凡是內傷,大多是臟腑功能不足,偶爾出現實證,也都是一時邪氣所造成的假象,並非真正的實證。說話急促、煩躁不安,雖然都是外傷的徵兆,
但也可能有虛實之分,並非只有實證。本篇主要是針對實證而言,凡是外傷,大多是六腑功能有餘,偶爾出現虛證,也是假虛,並非真虛。當疾病向內侵犯時,即使是外傷,也必定會夾雜虛證。當疾病向外發散時,即使是內傷,也可能出現類似實證的情況。本篇特別針對疾病剛開始發作時的情況來區分虛實。疼痛屬於實證,感覺舒適屬於虛證,這是通過觸摸、按壓來診斷的方法,也就是診察尺脈的意義。學習的人必須知道,古人觀察脈象疾病,除了診脈之外,還有其他方法,也不能忽略。
(第四十九舊五十一)《難經》問道:疾病有喜歡溫暖的(包括飲食、衣服、居住環境),有喜歡寒冷的(同上),有喜歡見人的(厭惡獨處),有不喜歡見人的(喜歡安靜),而且各有不同,這是什麼臟腑的疾病呢?回答:喜歡寒冷而且喜歡見人的,是六腑的病(六腑主陽);喜歡溫暖而且不喜歡見人的,是五臟的病(五臟主陰)。為什麼這麼說呢?
六腑屬陽,陽病喜歡寒冷,也喜歡見人;五臟屬陰,陰病喜歡溫暖,而且喜歡關起門來獨處,討厭聽到人聲。所以可以藉由這些來區分是臟還是腑的病。
本篇主要是根據病人喜歡或厭惡的感受來區分臟腑的疾病。冬天想喝熱湯,夏天想喝冷飲,這是常理。那麼疾病的狀況也應該是這樣。冬天陽氣潛藏而陰氣旺盛,所以人體外表陽氣不足而體內有餘,所謂的陽虛則體外寒冷,陰盛則體內寒冷,內外都冷,所以想喝熱湯,想待在溫暖的地方。夏天陰氣潛藏而陽氣外浮,所以外表陽氣充足而體內虛空,所謂的陽盛則體外熱,陰虛則體內熱,內外都熱,所以想喝冷飲,想待在涼爽的地方。常理尚且如此,何況是疾病呢?而且喜歡見人或討厭見人,以及喜歡動還是喜歡靜,喜歡說話還是喜歡沉默,也都是陰陽的分別,非常明顯。雖然如此,這只是一個原則,至於病情的變化,就要知道,臟腑的熱邪很嚴重時,就會想要寒冷,六腑的寒邪很嚴重時,就會想要溫暖。比如《素問》所說的陽明病討厭見人,這是因為一時的熱邪積聚在胸中所造成的,不能說討厭見人就是陰病的表現,這只是病情的表現,讀者要仔細觀察。
因為前一篇有三虛三實的說法,所以這篇討論病情,來分辨表裡寒熱。舊本的第九篇,用遲脈、數脈來區分臟腑的寒熱,和這篇互相啟發,應該參看。
(第五十舊四十九)《難經》問道:有正經的自病,有五邪所傷,要怎麼區分?回答:憂愁思慮(《靈樞》作恐懼)會傷心;身體受寒、喝冷飲(《靈樞》作喝寒冷的飲料)會傷肺;憤怒生氣,氣往上衝而不往下(氣積在脅下)會傷肝;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會傷脾(《靈樞》作像喝醉酒後,入房事後出汗吹風,會傷脾);久坐潮濕的地方,用力過度(《靈樞》作舉重物),下水(《靈樞》作入房事過度,出汗後洗浴)會傷腎。這些都是正經的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