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4)
卷之上 (4)
1. 卷之上
而極於齊下。所謂呼出心肺,吸入腎肝者,亦互文耳。自此而下,專言脈象。此篇先舉浮沉二脈,以示表裡陰陽。
脈有一陰一陽(沉滑);一陰二陽(沉滑長);一陰三陽(浮滑長時一沉)。有一陽一陰(浮澀);一陽二陰(長沉澀);一陽三陰(沉澀短時一浮)。如此之言,寸口(三部)有六脈俱動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上所謂六脈是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體)而滑(兼加)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體)滑而長(兼)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變脈),時一沉(本脈)也。(以上三件脈狀陰脈為體陽脈兼見)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體)而澀(兼)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體)而沉澀(兼)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變),時一浮(本)也。(此三件陽脈為體陰脈乘之)各以其(部)經所在,名病順逆也。(陽位見陽脈陰位見陰脈是順陽位見陰脈陰位見陽脈是逆)
按:因上節浮沉二脈,並滑澀長短四脈,凡此六者,為脈之綱領而候之,古之義也。內經以緩急大小滑澀為六脈,其義亦同。各隨其時宜爾。蓋有一陰一陽,至一陰三陽,則是謂陰虛陽盛,自微至著之象。即無水之證。所謂盛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自一陽一陰,至一陽三陰,
則謂陽虛陰盛,自漸至極之狀。即無火之證。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至於時一沉浮,則陰陽衰竭之極,而無有挽回之候。故曰:名病之逆順也。(第六舊同)
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輕取)損小(不足),沉之(重取)實大(有餘下同),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按:此篇與舊本五十八難第三節之文似同,而其義自別。彼所謂陽虛陰盛,陽盛陰虛,乃指傷寒表裡之證。此則承上篇浮沉,以定陰陽虛實之診法。讀者勿以其偶同混讀焉。
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然:數者腑也(屬陽);遲者臟也(屬陰)。數(浮沉強弱)則為熱(表裡虛實);遲(浮沉強弱)則為寒(表裡虛實)。諸陽(脈)為熱(證);諸陰(脈)為寒(證)。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按:此難舉數遲二脈,以別臟腑之病。前篇既揭浮沉二脈,分配四臟。此篇即標數遲以決臟腑寒熱者。以浮沉虛實四字,蒙此二脈,引伸以求其義,則此難秘旨,自然明矣。所謂數者腑,遲者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四句。滑注無明解,諸家紛紛,猶未決者,蓋不深味之耳。何者?
數未必得為腑病,遲未必得為臟病。蓋有熱則腑臟脈皆數,有寒則臟腑脈皆遲。故下文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由之觀之,浮數則表熱;沉數則裡熱;虛數是陰虛內熱;實數是陽實發熱。遲脈亦各有浮沉虛實四變。臟寒腑寒,俱皆見焉。或問此篇數遲二脈,似在臟腑有所印定。
白話文:
脈象到了齊下這個位置,所謂「呼氣時心肺的脈象明顯,吸氣時腎肝的脈象明顯」,這只是互相說明的意思。從這裡開始,專門講述脈象。這篇文章先提出浮脈和沉脈兩種脈象,用來表示身體的表面與內部、以及陰陽的區別。
脈象有「一陰一陽」(沉脈兼滑脈)、「一陰二陽」(沉脈兼滑脈和長脈)、「一陰三陽」(脈象浮、滑、長,有時會出現沉脈)。也有「一陽一陰」(浮脈兼澀脈)、「一陽二陰」(長脈兼沉脈和澀脈)、「一陽三陰」(脈象沉、澀、短,有時會出現浮脈)。如此描述寸口(手腕)三個部位的脈象,似乎有六種脈象同時出現。然而,這不是說有六種脈象同時出現,而是指浮、沉、長、短、滑、澀這六種脈象(以上說的六脈就是指這些)。浮脈是陽,滑脈是陽,長脈是陽,沉脈是陰,短脈是陰,澀脈是陰。
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為基礎)而兼有滑(附加)的感覺。「一陰二陽」,是指脈象沉(為基礎)而兼有滑和長(附加)的感覺。「一陰三陽」,是指脈象浮、滑、長(為變化),有時會出現沉脈(為基礎)。(以上三種脈象都是以陰脈為基礎,兼見陽脈的表現)。所謂「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為基礎)而兼有澀(附加)的感覺。「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為基礎)而兼有沉和澀(附加)的感覺。「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短(為變化),有時會出現浮脈(為基礎)。(這三種脈象都是以陽脈為基礎,受到陰脈的影響)。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可以判斷疾病是順還是逆。(陽的位置出現陽脈,陰的位置出現陰脈是順;陽的位置出現陰脈,陰的位置出現陽脈是逆)。
根據前面所說的浮脈和沉脈,加上滑、澀、長、短這四種脈象,總共六種脈象,是診脈的基本原則,這是古代的說法。《內經》認為緩、急、大、小、滑、澀是六種脈象,意思也是相同的,只是隨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從「一陰一陽」到「一陰三陽」,表示陰虛而陽氣逐漸旺盛,是從輕微到明顯的現象,也就是體內缺水的表現,所謂「盛水的主宰,用來制約陽氣的過盛」。從「一陽一陰」到「一陽三陰」,表示陽虛而陰氣逐漸旺盛,是從漸漸到極端的狀態,也就是體內缺乏陽氣的表現,所謂「滋養陽氣的根源,用來消除陰氣的過盛」。至於脈象時而沉時而浮,則表示陰陽衰竭到了極點,沒有挽回的可能,所以說這能判斷疾病是順是逆。
有人問:脈象有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也有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答案是:輕按脈搏(浮取)感覺脈象虛弱而細小(不足),重按脈搏(沉取)感覺脈象充實而有力(有餘),這就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反之,重按脈搏(沉取)感覺脈象虛弱而細小,輕按脈搏(浮取)感覺脈象充實而有力,這就是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這是判斷陰陽虛實的方法。
這篇文章與舊版本《難經》第五十八難第三節的文字相似,但意義卻不一樣。《難經》所說的「陽虛陰盛」和「陽盛陰虛」,是指傷寒病表裡證的表現,而這裡則是在前面浮脈和沉脈的基礎上,用來確定陰陽虛實的診斷方法。讀者不要因為文字偶爾相同就混淆理解。
有人問:如何區分臟腑的疾病呢?答案是:脈搏跳動快速的,屬於腑的疾病(屬陽);脈搏跳動遲緩的,屬於臟的疾病(屬陰)。脈搏跳動快速(浮沉強弱的表現),表示有熱證(表裡虛實);脈搏跳動遲緩(浮沉強弱的表現),表示有寒證(表裡虛實)。各種陽性的脈象表示有熱證,各種陰性的脈象表示有寒證。這就是區分臟腑疾病的方法。
這裡提出快慢兩種脈象來區分臟腑的疾病,之前已經揭示了浮脈和沉脈,並將其與四臟對應。這篇文章提出快脈和慢脈來判斷臟腑的寒熱,結合之前提到的浮、沉、虛、實四個字,來深入研究脈象的意義。這樣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奧秘。所謂「快者為腑,慢者為臟,快則為熱,慢則為寒」,這四句話,有很多注解都沒有明確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原因就是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
快脈未必一定是腑的疾病,慢脈未必一定是臟的疾病。因為有熱時,無論腑還是臟,脈象都會加快;有寒時,無論臟還是腑,脈象都會減慢。所以接下來說:「快則為熱,慢則為寒」。由此來看,浮而快的脈象表示表熱,沉而快的脈象表示裡熱;虛而快的脈象表示陰虛內熱,實而快的脈象表示陽實發熱。慢脈也各有浮、沉、虛、實四種變化,臟寒和腑寒都會出現。有人問:這篇文章所說的快慢兩種脈象,好像在臟腑上已經確定了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