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3)
卷之上 (3)
1. 卷之上
按此一節,出舊本第十八難中。「脈有三部九候,如何主之」十字。謝堅白以為衍文,然是特更端之辭,下篇多見此例,則置亦無妨焉。
素問分頭面手足為天人地三部,每部候三穴,合為九候;而扁鵲便以寸關尺為三部,每部浮中沉,合為九候。義若相悖,然其致一也。蓋扁鵲之意,於內經諸篇,率皆去繁就簡,約示其義者,每每皆然。故在此篇,亦唯言兩寸法天,心肺主之;兩尺法地,腎肝主之;兩關法人,脾心包主之;審而刺之,言分三部九候而針刺之。
上部(寸)有脈,下部(尺)無脈,其人(必)當(有)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倦)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脈),譬如(二字舊本誤在人之有尺之上,今從滑注移於此)樹之有根,枝葉(比寸)雖枯槁,根本(比尺)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此一節舊本誤出於第十四難之末,今以文理考,則當屬於上文,故僭移於此。)
按此因上文言上下部脈自有本末之理。所謂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是主邪氣,故有未必有,無未必無。益是飲食隔塞中焦,不得磨旋,則上焦不清,下焦不通,故脈溢上而侵心肺之分,是以其人當吐。然則上部有脈,是謂有邪脈也;其無脈者,亦當一旦隔塞而不見焉。若既有吐,則上下俱通,而其無脈處,還復相見。若夫不吐,則下焦無氣,而腎肝殆絕,故曰死矣。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者,是主正氣,故無是真無,有是真有。蓋雖上焦受邪,心肝為是漸虛,然下焦未衰,腎肝之氣,猶有茁然者。縱使枝葉枯槁,然根本既已有氣,則何死之有?故曰雖困無能為害。
此篇有無二字,特有二義。若為一例觀之,則不啻侷促不通,反失立論之旨。何者?下部已無脈,而上部獨有焉,則外關內格惟肖;上部脈絕,而下部獨見焉,則內關外格何別?滑注所載諸說,隨文為解,未曾免疑。學者審諸。
(第五舊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寸),吸入腎與肝(尺);呼(寸)吸(尺)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關)。浮者陽也(表),沉者陰也(里),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起一浮分為兩象之間)然。浮而大散者,心也(陽中之陽);浮而短澀者,肺也(陽中之陰)。腎肝俱沉,何以別之?(又一沉分為兩象)然。牢而長者,肝也(陰中之陽);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陰中之陰)。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不浮不沉,陰陽界限,故謂之中),是陰陽之法也。
按此篇立論:心肺脈俱浮,見寸為常;腎肝脈沉,見尺為常;脾脈,見於兩關,不偏不倚,故曰其脈在中。中者,關位也。此不言寸尺,專以呼吸言者,蓋前篇既論三部各配五臟位置,故此獨以呼吸言。越人已謂腎間動氣,呼吸之門,則呼自齊下,閱歷諸臟,而出於鼻;吸亦自鼻孔入,達五臟。
白話文:
這一段文字出自古籍,主要在探討脈象的診斷。
首先,提到一個爭議,關於《難經》中「脈有三部九候」的說法,有人認為是衍文,但作者認為這是為了引出下文的特殊說法,可以保留。然後,說明了《素問》和扁鵲對於三部九候的不同看法。《素問》將頭面、手、足分為天、人、地三部,每部取三個穴位,共九個穴位;而扁鵲則將寸、關、尺分為三部,每部再分浮、中、沉,也構成九候。雖然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
接著,文章轉述了扁鵲的觀點,即寸脈(上部)屬天,由心肺主管;尺脈(下部)屬地,由腎肝主管;關脈(中部)屬人,由脾和心包主管。診斷時要仔細分辨,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身體狀況。
文章還特別強調了上下部脈之間的關係,如果上部(寸脈)有脈,下部(尺脈)沒有脈,表示邪氣壅盛,病人會有嘔吐的症狀,如果不能吐出來就會死亡;相反,如果上部沒有脈,下部有脈,即使身體虛弱也不會有大礙,這是因為下部脈象如同樹根,即使枝葉枯槁,只要根基還在,就會恢復生機。脈的根基就是人的元氣,所以有下部脈則不會死亡。
作者進一步解釋說,上部有脈而下部無脈,表示邪氣阻滯,飲食停留在中焦,導致上焦不清,下焦不通,邪氣上湧,因此會有嘔吐;如果嘔吐後上下通暢,脈象也會恢復。如果沒有嘔吐,則下焦氣絕,腎肝衰竭,就會死亡。上部無脈而下部有脈,則表示正氣尚存,即使上焦受邪,心肝虛弱,下焦仍然有氣,所以不會有生命危險。
這裡所說的“有”和“無”兩個字,有兩種不同的意義,需要區分理解,否則就會造成混淆。例如,下部脈沒有而上部脈獨有,這表示內外不協調;反之,上部脈沒有而下部脈獨有,則看不出什麼區別。
文章引用《難經》第五難的內容,探討脈的陰陽之法。呼氣時,心肺的脈在寸部顯現;吸氣時,腎肝的脈在尺部顯現;呼吸之間,脾的脈在關部顯現。浮脈屬陽,沉脈屬陰。心脈和肺脈都浮,但是心脈浮大而散,肺脈浮短而澀;腎脈和肝脈都沉,但是肝脈沉而牢長,腎脈沉而濡且按之實。脾脈不浮不沉,位於中間,表示陰陽的平衡。
最後,作者總結說,心肺的脈象通常浮現在寸部,腎肝的脈象通常沉在尺部,脾的脈象則出現在關部,不偏不倚。前面已經說明了三部與五臟的對應關係,所以這裡改用呼吸來解釋,因為腎間動氣是呼吸的樞紐,呼氣時氣從腎而上,經過各臟腑,最後從鼻孔呼出;吸氣時,氣從鼻孔而入,到達各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