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2)

1. 卷之上

即三指點按之位也。孫思邈以寸關尺三部,為岐伯之言;然《內經》無所見焉。其有尺寸之名者:尺是尺之膚肉,寸即寸口一部之脈。分寸口尺內為三部者,蓋《難經》之所創也。圭齋歐陽氏云:「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蘄水龐安常亦謂越人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此說俱為得之。滑注所引,即釋字家說,非古義也。一二難統論建三部之義。

(第三舊十八)《難經》曰:脈(經脈之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肺)、陽明(大腸),金也;足少陰(腎)、太陽(膀胱),水也。金生水(母子之行),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肝)、少陽(膽),水也;生手太陽(小腸)、少陰(心),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心包)、少陽(三焦),火;生足太陰脾、陽明(胃),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按:此難見舊本第十八篇。以予觀之,正似錯簡在彼。何則?此難所言,蓋配列臟腑部位於寸關尺者,明矣。一二難始分三部,而未配臟腑脈位;至三四難,則既論平、病、死等脈,所謂陰陽相乘,及心肺俱浮,腎肝俱沉等語,當按何處以得之乎?故移是難於此,則知三部各立臟腑分配也。

其分配之說,諸家紛紛,似不合於經意。予竊考寸關尺三部之診,《八十一篇》中,唯有「左得之」、「右得之」及「右手脈」等語,而未嘗聞有配列臟腑於左右尺寸之說。如其「左寸心」、「右寸肺」等說,西晉王叔和為之嚆矢。唐宋元明諸家,咸從其旗號,愈穿愈鑿,愈繁愈雜。至若取《素問》「尺內兩旁季脅云云」一節,以為三部左右分配之義,則大失古義。豈非「一犬吠虛,萬犬傳聲」邪?至明中葉,趙繼宗、李時珍輩厭其繁蕪,略從簡約。雖然,趙氏唯得土主中宮之旨,李氏唯通部有四維之義耳。宋王誠叔獨謂:「以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為正。」至於他分兩手部位,及臟腑脈,並時分見於尺寸,皆以為《王氏脈經》之非。可謂千古卓見矣!惜乎眾口爍金,遂使脫錐之才,坐下客之列。余善其說之近乎古,故時舉寓推轂之意云。

(第四舊十六)《難經》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舊本四難);有輕重(舊本五難);有六十首(舊本十難);有(張世賢本有「有」字故補之)一脈變為四時(舊本十五難)。離聖久遠,各自是其(診)法,何以別之?

按:此問辭出舊本第十六難,然無答辭,疑是缺文乎?今考前後篇,推以移之於此。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寸)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關)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下部(尺)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針)刺之者也。

白話文:

卷之上

這裡說的是用三個手指按壓把脈的位置。孫思邈認為寸、關、尺這三個部位是岐伯的說法,但實際上《黃帝內經》裡並沒有提到。內經裡有「尺寸」這個名稱,「尺」指的是尺骨周圍的肌肉,「寸」指的是寸口這個部位的脈。把寸口尺內分成三個部位,應該是《難經》首先提出的。歐陽圭齋說,在手腕的寸口把脈的方法,是從秦越人開始的。蘄水的龐安常也認為,越人取手太陰經絡的運行,從魚際後一寸九分的位置來搭配陰陽的數理。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滑氏的注釋,只是解釋字面意思,並不是古代的含義。第一、第二篇《難經》難以統論建立三部的意義。

《難經》第十八篇(原來的舊版本)說:「脈有三部,每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作為上下的區分,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屬金,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屬水。金生水,水往低處流,無法向上行,所以這幾條經脈歸屬於下部。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屬木,生手太陽小腸經和少陰心經屬火,火往上行,無法向下,所以這幾條經脈歸屬於上部。手心包經和少陽三焦經屬火,生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屬土,土主居中,所以這幾條經脈歸屬於中部。這些都符合五行相生相養的道理。

我認為這一段話在舊版本《難經》的第十八篇裡,可能放錯了位置。因為這段文字講的是把臟腑部位分配到寸關尺,很明顯。第一、第二篇《難經》只是開始分三部,但還沒分配臟腑的脈位。等到第三、第四篇《難經》,開始討論平、病、死等脈象,像是陰陽相乘、心肺都浮、腎肝都沉這些情況,應該要按哪個部位才能診斷出來呢?所以把這一段移到這裡,就能了解三部各自有臟腑的分配。

關於這個分配的說法,各家眾說紛紜,似乎不符合《內經》的原意。我私下研究寸關尺三部把脈的方法,在《內經》八十一篇中,只有「左手得之」、「右手得之」和「右手脈」等說法,從來沒有提到把臟腑分配到左右寸尺的說法。像是左寸是心、右寸是肺的說法,是西晉的王叔和首先提出的。唐、宋、元、明各家都跟隨他的說法,越說越鑿,越來越繁雜。甚至有人引用《素問》裡「尺內兩旁季脅」的說法,認為這就是三部左右分配的依據,實在是大大失去了古代的含義,難道不是像一隻狗亂叫,引來眾狗附和嗎?到了明朝中葉,趙繼宗、李時珍等人厭惡這種繁雜的說法,開始簡化。雖然如此,趙氏只理解了「土主中宮」的道理,李氏只通曉了「每部有四維」的意義。只有宋代的王叔誠認為,心肺都浮、腎肝都沉、脾在中州才是正確的,至於其他兩手的部位,以及臟腑脈,同時出現在寸、尺位置,都認為是王叔和《脈經》的錯誤。這可以說是千年來獨到的見解了。可惜的是眾口鑠金,使得有才能的人被埋沒了。我認為他的說法接近古意,所以時常舉出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重視。

《難經》第十六篇(原來的舊版本)說:「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有一脈變化為四時,由於距離聖人時代很久遠,所以大家都有各自的診脈方法,要如何分辨呢?」

我認為這段提問出自舊版本《難經》第十六篇,但是沒有回答,可能是缺失了。現在我參考前後篇章,把它移到這裡。

脈有三部九候,各自主管什麼呢?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浮、中、沉。上部(寸)代表天,主管胸部以上、頭部的疾病。中部(關)代表人,主管橫膈以下到肚臍的疾病。下部(尺)代表地,主管肚臍以下到腳部的疾病。仔細審查後,再進行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