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10)
卷之上 (10)
1. 卷之上
按此一說,滑氏曰:「經絡血氣,為邪所中自外得之證,而與上節言五臟病者稍異焉。」以余觀之,則不然。何者?前已言呼而不言吸,舉脈之動數,而不及形狀,是乃申明其義;而謂不大不小,前大後小,前小後大,及洪大沉細滑澀等類,皆審其脈狀者,可以見已。其所謂頭痛目眩,胸滿短氣,苦煩滿,腹中痛,及傷熱中霧露等證,是乃舉其病態,昭昭乎明矣。若夫傷熱中霧露等症,蓋一時自外兼加者,而所謂內傷挾外感是也耳。五臟之病,其根深,其發緩,礦日彌久,動涉歲月,非一朝一夕之謂也。故其間或有外邪觸冒,則脈從而變矣。滑氏因其有外邪之病,而謂與前節異,幾乎粗已。蓋前所言,則五臟部分之病,而唯見其概;此所言者,具述其詳。一呼一至,名曰損。以下文理不屬,似有闕漏,故不可強解。今竅櫽括,姑眎其義云。
(第十四舊十一)難曰:經(靈樞第五篇)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中止而不動)一臟無氣者,何臟也?
然:人吸者隨陰(腎肝)入,呼者因陽(心肺)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
按脈一息五至,不大不小,則五臟和平無病之脈也。然一息間至微至眇,無有形影,故以十息五十動,候臟氣虛竭。靈樞曰:「五十動而可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此難本此,而以不滿五十動變文,代作止,少異耳,義固相因。蓋五十動減一二,亦屬臟氣之虛。靈樞連言五臟,此篇獨言一臟者,蓋舉一反三之意也。且靈樞唯謂一臟二臟,則未知為何臟,故扁鵲特發問答以實之,令後人知所謂一臟,即從下數之,其無氣亦自腎臟始者,可以見已。
(第十五舊十三)難曰:經(靈樞第四篇)言「見其(臟)色而不得其(臟)脈,反得相勝之脈者」,(色脈相剋)即死;「得相生之脈者」,(色脈母子)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桴鼓影響)為之奈何?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此一節舊本誤出第三節今改移於此)當於寸口尺內(尺之皮膚)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肝),其脈浮澀而短(肺),若大而緩(脾),為相勝。浮大而散(心),若小而滑(腎),為相生也。(是第一答)
假令色青(肝),其脈當弦而急(木);色赤(心),其脈浮大而散(火);色黃(脾),其脈中緩而大(土);色白(肺),其脈浮澀而短(金);色黑(腎),其脈沉濡而滑(水)。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是第二答故移下項)
五臟各有聲臭味液。(五色與脈相應既出前段故此削色字補液字)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此九字舊本誤出第一說今移置此)脈數(大),尺之皮膚亦數。(肉熱)脈急(弦),尺之皮膚亦急。
白話文:
卷之上
這段文字說,有人認為經絡氣血的問題,是受到外邪侵襲造成的,跟前面講的五臟病不太一樣。但我認為不是這樣。前面說的「呼」而不提「吸」,只講脈搏跳動次數,不講脈象形狀,其實是在解釋脈象的意義。所謂脈搏「不大不小」、「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以及「洪大」、「沉細」、「滑澀」等,都是在仔細觀察脈象,這些都能夠看出病症。而像「頭痛目眩」、「胸悶氣短」、「心煩悶」、「腹痛」,以及「受熱中暑」等病症,都是在描述病態,非常明顯。至於像「受熱中暑」這種病,可能是短時間內從外在環境感染的,也就是所謂的「內傷挾外感」。五臟的疾病,病根深,發病慢,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會顯現出來,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如果這期間有外邪侵襲,脈象就會跟著改變。有人因為看到有外邪的病症,就認為跟前面講的不同,這就太粗略了。前面說的是五臟各部位的概括性病症,而這裡講的則是詳細的描述。像「一呼一至」就稱為「損」,後面的內容語氣不連貫,好像有缺漏,所以無法強行解釋。現在我先把它簡單地概括一下,暫且理解其中的意思。
(第十四,原先為第十一)《難經》提到,《靈樞》篇說,脈搏跳動不到五十次就停止一次(也就是說,停止跳動),代表有一臟的氣已經耗盡。到底是哪個臟器呢?人的吸氣是隨著陰氣(腎、肝)進入,呼氣則是隨著陽氣(心、肺)而出。如果吸氣時,氣無法到達腎臟,只到肝臟就返回,這就表示是腎臟的氣先耗盡。正常脈象應該是,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五次,不大不小,表示五臟平和沒有疾病。但脈象變化非常細微,難以捉摸,所以用十次呼吸、五十次脈搏來觀察臟氣的虛損情況。《靈樞》說,「五十次脈動若沒有停止,表示五臟都還能接收氣;四十次脈動停止一次,表示有一臟沒有氣了。」這段經文的提問,就是根據《靈樞》的說法,只是把「不到五十次脈動」改成了「停止跳動」,文字上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如果脈動五十次只減少一兩次,也屬於臟氣虛弱的範疇。《靈樞》連續提到五臟,而這裡只提到一臟,是為了舉一反三。而且《靈樞》只說是一臟或二臟,並沒有說是哪個臟器,所以扁鵲特意提出問題來解釋,讓後人知道所謂的「一臟」,是從下方數起,氣耗盡也是從腎臟開始。
(第十五,原先為第十三)《難經》提到,《靈樞》篇說,如果看到臟器的顏色,卻沒有出現該臟器的脈象,反而出現相剋的脈象(顏色與脈象相剋),就會死亡;如果出現相生的脈象(顏色與脈象母子相生),疾病就會痊癒。顏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應對,要如何理解呢?(問的是顏色與脈象相剋相生的意義)回答是,五臟有五種顏色,都會顯現在臉上,並與寸關尺的脈象(尺部皮膚)相互對應。如果不對應,就是生病了。比如,臉色發青(肝),脈象卻是浮澀而短(肺),或是大而緩(脾),都是相剋的表現;如果脈象是浮大而散(心),或是小而滑(腎),就是相生的表現。(這是第一種回答)又比如,臉色發青(肝),脈象應該是弦而急(木);臉色發紅(心),脈象應該是浮大而散(火);臉色發黃(脾),脈象應該是中緩而大(土);臉色發白(肺),脈象應該是浮澀而短(金);臉色發黑(腎),脈象應該是沉濡而滑(水)。這就是所謂的五色與脈象,應該互相參照應對。(這是第二種回答,所以移到下一項)五臟各有聲音、氣味、味道和液體(因為前面已經講了顏色與脈象的對應,所以這裡把「色」字刪掉,補上「液」字),也應該與寸關尺的脈象相互對應。(這九個字,原先錯誤地放在第一段,現在移到這裡)脈搏跳動快(大),尺部的皮膚也發熱(肉熱);脈象急(弦),尺部的皮膚也繃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