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上 (11)
卷之上 (11)
1. 卷之上
(肉張)脈緩(弱),尺之皮膚亦緩。(肉軟)脈澀(短),尺之皮膚亦澀。(肉乾)脈滑(實),尺之皮膚亦滑。(肉潤○此一節舊本出第二節今移於此)經言:知一(脈)為下工;知二(色脈)為中工;知三(色脈尺肉)為上工。上工者(神且明)十全九;中工者(為神)十全八。
(靈樞作七)下工者(為工)十全六。此之謂也。
按靈樞云:夫色脈與尺之相應,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不得相失也。此篇問答,由此而發,蓋剿取於靈樞中色脈尺肉之診,表章其義。凡診病之要,脈雖為之主,然兼色與尺膚候之為上工,古之道也。夫五行之道,互有生克,固有其理;疾病始至,則權衡既失,而軒輊乃見矣。
色脈及尺,共相生者為順,相剋者為逆。逆則病不歸一,故難治;順則證無二岐,故易療。色脈尺肉之外,又有聲臭味液之候,可見古先聖賢之診,詳且盡矣。色脈及尺三焉者,脈為之主,色尺為之羽翼。故本篇第一二節,脈兼色言;第三節,脈兼尺言。由此觀之,所謂聲臭味液四焉者,
亦皆色尺之旁診,而不可以闕焉。此篇徒舉聲臭味液之目,而不及其㕝;然時舉其目者,屬診候之法,故不可以廢爾。讀者勿見以為衍,詳見三十四篇。周禮天官醫曰:十全為上工,十失一次之,失二次之,失三次之,失四為下工。此篇及靈樞,謂上工全九者,點下一等,以見戒意,
即合周禮失一之品;全八與周禮失二合;靈樞全七,與周禮失三合。在此篇特陟一等,亦教勵之意也。其七與八,在周禮則共是中工之品,義並無異。全六為下工,周禮靈樞皆同矣。
(第十六舊同)難曰:(此下舊本出脈有三部九候云云三十五字問與答不相屬似錯簡其三十五字問辭今移篇首以為序次所謂陰陽輕重六十首一脈為四時等義皆例其後則文義當相屬此難當別有問古文脫簡不可知故姑闕如)然,是其病有內外證。(初答)其病為之奈何?(再問)然。
假令得肝脈(弦急),其外證:面青(肝膽色),善潔(膽),善怒(肝);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小便),便難(大便),轉筋。有是者肝(病)也;無是者非(肝)也。假令得心脈(大數),其外證:面赤(心小腸也),口乾(舌熱),喜笑。
(心)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病)也;無是者非(心)也。假令得脾脈(緩弱),其外證:面黃(脾胃色),善噫(胃),善思善味(脾);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有是者脾(病)也;無是者非(脾)也。假令得肺脈(短澀),其外證:面白(肺大腸色),善嚏,悲愁不樂,欲哭(肺);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病)也;無是者非(肺)也。假令得腎脈(沉),其外證:面黑(腎膀胱色),善恐(腎),善(舊本脫今補之)欠。
白話文:
[卷之上]
肌肉鬆弛,脈象緩慢無力,這時尺部皮膚也鬆弛。肌肉柔軟,脈象阻塞短促,這時尺部皮膚也粗糙。肌肉乾燥,脈象流利有力,這時尺部皮膚也光滑。肌肉潤澤(這部分原本放在第二節,現在移到這裡)。
經典說,只懂得診斷脈象的是下等醫生,懂得診斷脈色和脈象的是中等醫生,懂得診斷脈色、脈象和尺部肌肉狀況的是上等醫生。上等醫生診斷病情,十次能有九次準確;中等醫生診斷,十次能有八次準確(《靈樞》記載是七次);下等醫生診斷,十次只能有六次準確,這就是區別所在。
《靈樞》說,脈色和尺部肌肉的狀況應該互相呼應,就像鼓和鼓槌一樣,不能有偏差。這篇文章的問答,就是由此而來的。它是從《靈樞》中關於診斷脈色、脈象和尺部肌肉狀況的理論中提取出來,並闡述其中的意義。診斷疾病的重點雖然在脈象,但同時觀察臉色和尺部皮膚狀況才是上等醫生應該做到的,這也是古代醫學的診斷原則。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這是自然法則。疾病剛開始發生時,身體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各種病症就會顯現出來。
臉色、脈象和尺部肌肉狀況,三者相互協調的就是順,相互衝突的就是逆。逆的話,病情就會變得複雜,難以治癒;順的話,病症單純,容易治療。除了臉色、脈象和尺部肌肉狀況之外,還有聲音、氣味、味道、分泌物等情況可以觀察,可見古代聖賢的診斷方法是多麼詳盡。在臉色、脈象和尺部肌肉這三方面,脈象是主要因素,臉色和尺部肌肉狀況是輔助因素。因此,本篇的第一二節強調脈象和臉色結合觀察,第三節強調脈象和尺部肌肉狀況結合觀察。由此來看,所謂的聲音、氣味、味道、分泌物這四方面,也都是臉色和尺部肌肉狀況的輔助診斷,不可以忽略。這篇文章只是列出聲音、氣味、味道、分泌物的名稱,並沒有詳細闡述它們的具體狀況,但有時候會提及這些名稱,是屬於診斷方法的一部分,所以不可以廢除。讀者不要認為這是多餘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第三十四篇。《周禮》中記載,上等醫生能做到十次診斷都準確,其次的醫生會犯一次錯誤,再次的醫生會犯兩次錯誤,犯三次錯誤是更次的醫生,犯四次錯誤的是下等醫生。這篇文章和《靈樞》說上等醫生能做到十次診斷有九次準確,是故意降低一個等級,以此來表達警惕之意,其實是符合《周禮》中犯一次錯誤的等級。能做到十次診斷有八次準確,符合《周禮》中犯兩次錯誤的等級。《靈樞》說能做到十次診斷有七次準確,符合《周禮》中犯三次錯誤的等級,只是這裡刻意提升了一個等級,也是為了鼓勵大家精進醫術。其中「七次準確」和「八次準確」在《周禮》中都屬於中等醫生的等級,意思沒有不同。「六次準確」是下等醫生,這點《周禮》和《靈樞》的記載是一致的。
(第十六節和舊版相同)
有人提問:(以下內容舊版中出現在「脈有三部九候」之後,有三十五個字,但問答之間不連貫,像是錯簡。那三十五個字的提問,現在移到篇首,作為序言。關於陰陽、輕重、「六十首一脈為四時」等含義,都放在後面,這樣文義就會連貫。這個提問應該另有出處,因為古代竹簡有遺失,所以暫且保留。)
回答:確實是這樣,疾病有內證和外證。(最初回答)
提問:那應該如何診斷呢?(再次提問)
回答:是的。
假如診斷出肝脈(脈象弦而且急),它的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青(肝膽的顏色),喜歡潔淨(膽的功能),容易發怒(肝的功能)。它的內在表現是,肚臍左邊有氣在跳動,按下去感覺硬而且痛。它的病症是四肢感覺脹滿,小便不暢,大便困難,容易抽筋。有這些症狀的就是肝病,沒有這些症狀的就不是肝病。假如診斷出心脈(脈象洪大而數),它的外在表現是臉色發紅(心和小腸的顏色),口乾(舌頭發熱),喜歡說笑(心)。它的內在表現是,肚臍上方有氣在跳動,按下去感覺硬而且痛。它的病症是心煩,心痛,手掌發熱,容易噯氣。有這些症狀的就是心病,沒有這些症狀的就不是心病。假如診斷出脾脈(脈象和緩無力),它的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黃(脾胃的顏色),喜歡打嗝(胃的功能),喜歡思考和品味(脾的功能)。它的內在表現是,肚臍位置有氣在跳動,按下去感覺硬而且痛。它的病症是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疲憊嗜睡,四肢無力。有這些症狀的就是脾病,沒有這些症狀的就不是脾病。假如診斷出肺脈(脈象短而澀),它的外在表現是臉色發白(肺和大腸的顏色),喜歡打噴嚏,悲傷憂愁,不快樂,想哭(肺的功能)。它的內在表現是,肚臍右邊有氣在跳動,按下去感覺硬而且痛。它的病症是喘息咳嗽,忽冷忽熱。有這些症狀的就是肺病,沒有這些症狀的就不是肺病。假如診斷出腎脈(脈象沉),它的外在表現是臉色發黑(腎和膀胱的顏色),容易恐懼(腎的功能),喜歡打哈欠(原文漏字,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