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25)

1. 卷之下

必在陰陽者:即前篇所謂與男外女內,暨素問應象論所言,以表知里,從陽引陰,以左治右等事,率皆調氣之術,而此所謂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是矣。素問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滑注所引謝堅白說得之,宜參考。

(第七十六舊七十九)難曰:「經(靈樞第一篇)言迎而奪之(瀉),安得無(邪)虛?隨而濟之(補),安得無(正)實?虛(正)之與實(邪),若得(正氣)若失(邪氣);實(邪)之與虛(正),若有(邪氣)若無(正氣),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取之於前);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取之於後)。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太陵屬土),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中衝屬木),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兼正邪二實)之與虛(兼二虛)者,牢(實)濡(虛)之意也(此言經氣之虛實,非言脈之牢濡):氣(針下所得者)來實牢者(正氣濡虛者,隨補則變為實牢)為得(言補),濡虛者(邪氣實牢者,迎瀉則變為濡虛)為失(言瀉),故曰「若得若失也」。

按靈樞小針解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所謂有無者,指病之所在而言:邪氣實處,是謂之有;正氣虛處,是謂之無。所謂得失者,指行針之事而言:虛主聚氣,是謂之得;實主散邪,是謂之失。蓋此篇所言子母迎隨,而與前篇義已為異,即靈樞所云「察後與先,若存若亡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此篇虛實二字,尤有深意存焉,乃知朝三暮四,更為朝四暮三,依違兩岐,未可以定,故曰「實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所謂牢為邪實,則濡為正虛;濡為邪虛,則牢為正實,互文言之,讀者莫為等閒看。

(第七十七舊六十九)難曰:「經(靈樞第十篇)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正)虛者補其(經)母(穴),(邪)實者瀉其(經)子(穴),當先補之,然後瀉之(前言先補後瀉之意)。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本)經自生,病不中他(經)邪也,當自取其經(本經所屬穴),故言「以經取之」。

按此承前篇,再發問答,以斷靈素所言「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之語。審其立問之意,子母補瀉之義,前既已悉,言則非所發,疑唯議補瀉之外,別有經刺一法耳。蓋補法為隨,瀉法為迎,若夫以經取之,則非刺子母而刺屬己者。且夫謂母能令子虛,則補母者,治其本也,其病從母及子也;謂子能令母實,則瀉子者治其末也,其病從子加母也,是皆他邪所為者爾。正經自病者,本經之氣失常,則流行錯亂,故用針治其經氣而已,是其非有虛,又非有實,有何迎隨之施哉?余觀本邦輓近之世,用針治病,率皆經刺一法,而未嘗聞有全行迎隨子母法,況若前諸篇所載。

白話文:

卷之下

陰陽的概念是基本,就像前面說的「男外女內」以及《素問·應象論》所說的「從外表了解內在,從陽性引導到陰性,用左邊治療右邊」等,這些都是調整氣的技巧。這裡說的「了解內外表裡,根據陰陽來調整」,就是這個道理。《素問》說:「調整氣的方法,必須區分陰陽,確定內外,各自守護自己的位置,內部的病就從內部治療,外部的病就從外部治療。」滑伯仁註解引用謝堅白的說法是對的,應該參考。

(第七十六舊七十九)

有人問:「《靈樞》說,迎著氣來的地方去瀉(瀉法),怎麼可能不導致虛弱?順著氣去補(補法),怎麼可能不導致過實?虛和實的狀態,好像得到或失去正氣;實和虛的狀態,好像有或沒有邪氣,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說:「迎著氣來的地方去瀉,是瀉它的兒子(取自於五行相生中母子關係的前者);順著氣去補,是補它的母親(取自於五行相生中母子關係的後者)。例如,心臟有病,瀉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太陵穴,屬土),這就是『迎而奪之』的瀉法;補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中衝穴,屬木),這就是『隨而濟之』的補法。所謂的『實』和『虛』,指的是經氣的堅實或虛弱,就像觸摸脈搏的堅牢和濡軟的感覺,並不是指脈象本身的堅牢濡軟。經氣來到,感覺堅實的(正氣充滿),通過補法會變得更加堅實;經氣來到,感覺濡軟虛弱的(邪氣入侵),通過瀉法會變得更加虛弱。所以說,像是得到又像是失去。

《靈樞·小針解》說:「說實和虛,好像有或沒有,是指實表示有氣,虛表示無氣。說虛和實,好像得到或失去,是指補法會讓人感覺到正氣來了,瀉法會讓人感覺到正氣走了。所謂的有和無,是指疾病所在的位置。邪氣實的地方,就說是有;正氣虛的地方,就說是無。所謂的得到和失去,是指行針的過程。補法可以聚集氣,所以說『得到』;瀉法可以散邪,所以說『失去』。這一段所說的子母迎隨補瀉,和前面說的道理不太一樣。《靈樞》說『觀察先後順序,好像存在又好像消失』,指的是氣的虛實和補瀉的先後順序。這裡說的虛實兩個字,含有更深的意義。要知道,『朝三暮四』可以變成『朝四暮三』,兩者之間隨時可以改變,無法固定。所以說,實和虛就像脈象的堅牢和濡軟,堅牢可能表示邪氣實,濡軟可能表示正氣虛;反過來說,濡軟可能表示邪氣虛,堅牢可能表示正氣實。這裡只是交互說明,讀者不要輕易放過。」

(第七十七舊六十九)

有人問:「《靈樞》說,虛弱就用補法,實在就用瀉法,不虛不實,就按經絡取穴治療,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說:「(正氣)虛弱,就補其(經絡的)母親穴;(邪氣)實在,就瀉其(經絡的)兒子穴。應該先補再瀉(之前已經說過先補後瀉的道理)。不虛不實,就按經絡取穴治療,是指這個病是正(本)經自己產生的,不是其他經絡的邪氣引起的。應該取本經的穴位。所以說『按經取穴治療』。」

這段話是承接前文,再次提出問答,來判斷《靈樞》所說的「不虛不實,按經取穴治療」的含義。詳細分析了提問的用意、子母補瀉的道理。先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所以問題不在於此,可能是想探討補瀉之外,是否有另外的「經刺」的方法。補法是順著氣而補,瀉法是迎著氣而瀉。如果說「按經取穴」,就不是刺子母穴,而是刺自己經絡上的穴位。認為母親能讓兒子虛弱,那麼補母親就是治療根本,病症會從母親傳到兒子;認為兒子能讓母親過實,那麼瀉兒子就是治療末端,病症會從兒子影響到母親。這些都是其他邪氣所造成的。如果疾病是正經本身產生的,是本經的氣失常,導致運行錯亂,那麼用針灸治療其經絡之氣就好了。這種情況既不是虛,也不是實,又何必用迎隨補瀉呢?我觀察到現在人們用針灸治療疾病,大多都用「經刺」的方法,很少聽說完全使用迎隨子母補瀉的,更別說像之前說的那樣使用各種補瀉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