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錦

《難經古義》~ 附言八則

回本書目錄

附言八則

1. 附言八則

一斯書歷年之久。簡殘篇缺。曾經呂廣重編。文辭楢尚差池。且以數目蒙諸難字上。恐呂氏編次時所加。以為後世不可更易之式。顧是古之所無也。今悉削去。

白話文:

這本書經過很多年,簡陋不全,曾經呂廣重編過,但文辭尚且有差異。而且書中用數字標註在一些難懂的字上,可能是呂氏編次時加上去的,想作為後世不能更改的形式,但這並非古書原有的。現在已經全部刪除了。

一難問難之難為是。皇甫謐帝王紀曰。黃帝使扁鵲旁通問難八十一。蓋古之義也。滑壽匯考中所載盧岐二氏之說得之。

白話文:

沒有什麼難題比難以提問的難題更難。

《皇甫謐帝王紀》記載:黃帝命令醫官旁通向岐伯提出八項難題,古代的醫學之道由此而來。

在《滑壽保健》中記錄了歧伯、二氏的說法,正是從這裡得到的。

一說者言曰。難經乃燼餘之文。余乃謂不然。夫古籍舊典。不免乎散逸蠹魚之患。固其所。豈唯難經。雖素靈亦復爾爾。矧華佗焚活人書云云。則不可指為難經。而後人動輒嘖嘖。以煨燼目之。故予言以雪其冤云。

白話文:

有人說《難經》是焚書後剩下的文字。我認為不是這樣。古代的典籍難免會散失或被蟲蛀壞。這不只發生在《難經》身上,就連《素靈》也一樣。何況《華佗焚活人書》中所說的,並不能說明就是《難經》。但後人常常喋喋不休,把它當成被焚燬之物。因此我說這些話,為它洗刷冤屈。

一難經一書。大月氏論辯靈素之奧。故其問答與內經異義者。前修稍疑其異。故徒依違竽濫其說。不則仇視攻擊。或雞肋斯書。將厭厭以廢焉。是無他。不知其所以斡軒轅之蠱。鹵莽枘鑿。斷以臆度。不足論已。試舉一二。靈樞云。命門目也。難經以為右腎。素問云。三部者頭及手足。

白話文:

《難經》一書

《難經》這本書,是西域大月氏國的醫者們對《靈樞經》深奧理論的討論。因此,書中問答與《黃帝內經》有不同的見解。以前的研究者對這些不同之處有所疑慮。於是有人敷衍塞責,含糊其辭地解釋一番。也有人對《難經》心懷敵意,攻擊貶低它。甚至有人視它為雞肋,厭棄得想要廢棄不用。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難經》是用來破解古代醫聖黃帝制定的醫學理論的。他們魯莽地填補漏洞,憑藉猜測斷定,實在不足以評議《難經》。

試舉一二例來說明:《靈樞經》說:「命門就是眼睛。」《難經》卻認為是右腎。《素問經》說:「三部」是指頭部和手腳。

九候九穴動脈。而難經以為寸關尺浮中沉。其餘或衝脈並腎經。反為胃經之類。每每若是。不暇枚數。學者察諸。

一余所撰注。專晰所以立問答之由。若夫訓字釋名。諸家既已具。故不復贅。

白話文:

「九候」指檢查九種脈象,「九位」指脈動所在的特定的九個穴位。「難經」一書中認為,脈象有寸關尺、浮中沉等區別。除此之外,有些脈象與衝脈或腎經相關,而被誤認為是胃經的脈象。這種情況時常發生,不勝枚舉。學習中醫的人應該注意辨別這些脈象。

一前代注家卷首。多圖各篇諸脈。以備初學便覽。余謂徒畫餅耳。安得知其真味哉。矧脈之為物。其猶水邪。觀水有術。故聖人深得諸心。而象諸物。建名立號。欲令後人思以得之。圖豈能明之哉。學者莫按圖索驥。

白話文:

過去有人在書的開頭繪製了許多經脈圖,方便初學者閱讀。我認為這只是空談罷了,怎麼能真正體會到脈絡的精髓呢?再者,脈絡就像水一樣,要想了解水,必須有方法。所以聖人深入瞭解人心,並把脈象比喻成各種具體的事物,建立名稱和術語,希望後人能通過思考來領悟。難道單憑圖畫就能搞清楚嗎?學醫的人不要依賴圖畫來探索脈象。

一全篇每句以白黑字分解者。白以彌縫正文語路。黑以直釋其義。蓋正文本簡古。故不介以字詁。則其言難通暢。矧陰陽虛實字。最易混同。凡此書所謂陰陽。有指血氣言。有指經脈言。有指尺寸及表裡而言之。其虛實亦有邪正血氣之分。非添字詁。何緣能別其義。覽者莫以白字解為等閒看。

白話文:

一全篇每句以白黑字分解者。白以彌縫正文語路。黑以直釋其義。蓋正文本簡古。故不介以字詁。則其言難通暢。矧陰陽虛實字。最易混同。凡此書所謂陰陽。有指血氣言。有指經脈言。有指尺寸及表裡而言之。其虛實亦有邪正血氣之分。非添字詁。何緣能別其義。覽者莫以白字解為等閒看。

這本書的每一句話都用白字和黑字分開,白字是正文,黑字是解釋。因為正文用詞古舊,所以不加注釋的話就難以理解。特別是陰陽虛實這些字,最容易混淆。這本書中所說的陰陽,有指血氣而言,有指經脈而言,還有指尺寸和表裡而言的。而虛實也有邪正血氣之分。如果不加注釋,怎麼能分辨其意思呢?讀者千萬不要把白字當作平常字來看。

一八十一篇。闕文錯簡。十居其半。滑氏本義中。僅出闕誤十九條。其間所是正。或有未妥貼。余所撰次。備考前後問答接續。私考其簡編。設雖未必得其本色。寧使學者連讀易了爾。

白話文:

一共有 181 篇古籍,其中有半數存在脫漏或錯亂的文字。滑壽的《脈訣本義》中只指出 19 處脫漏或錯誤的文字,而且其中有些訂正並不妥當。我編寫的這本書,是參考了前後問答的關聯性,並私自考量古籍的片段內容所寫成。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恢復原貌,但希望能讓學者閱讀時更容易連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