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菖蒲

水菖蒲

SHUI CHANG PU

  • 英文名稱:Acorus calamus L.
  • 別名:蘭蓀,昌蒲,水昌,大葉菖蒲,家菖蒲,泥昌,白昌,溪蓀,臭蒲,蒲劍,土菖蒲,莖蒲,昌陽泥菖蒲,水八角草,水宿
  • 藥品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菖蒲的根莖。採收和儲藏:栽種2年後即可採收。全年均可採收,但以8-9月採挖者良。挖取根莖後,洗淨泥沙,去除鬚根,曬乾。
  • 生長環境:湖泊, 沼澤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水菖蒲的傳統功效


1. 利尿

水菖蒲雖在古代醫籍中記載較少提及其利尿功效,但從其性味及臨牀應用中,可推測其利尿作用的可能性。

《本草圖經》中雖認為水菖蒲不及石菖蒲,藥用價值較低,僅能外用治疥瘙,但並沒有完全否定其內服價值。 《本草衍義》則強調菖蒲(包括水菖蒲)生於水邊,失水則枯,說明其與水份代謝存在密切關係。 這暗示了水菖蒲可能具備影響體內水分代謝的能力。

《本草綱目》詳細區分了白菖蒲與水菖蒲,指出水菖蒲氣味較白菖蒲更佳,並列舉了其多種臨牀應用,包括治療痰熱、驚厥、神識不清等症狀。 這些症狀常伴隨體液代謝失衡,例如痰濕壅滯。 《本草綱目》也提到水菖蒲用於治療急性菌痢及腸炎,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腹瀉、脫水等症狀,而水菖蒲能有效緩解,這可能與其利尿作用相關,藉由促進水分排出,協助排出體內毒素和病邪。 雖然《本草綱目》未直接提及水菖蒲的利尿功效,但其在治療痰濕、腸炎等疾病中的應用,間接地反映了它可能具備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的作用。 現代臨牀應用中,水菖蒲以單方或複方形式治療相關疾病的經驗,也為其利尿功效的推測提供了佐證。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水菖蒲利尿作用的描述較為間接,需要更多現代藥理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2. 鎮咳祛痰

水菖蒲,古籍中記載其種類與藥效略有歧義。根據《本草圖經》,其與石菖蒲相混淆,藥效不及後者,僅能外用。然而,《本草綱目》則詳細區分了水菖蒲(溪蓀)與白菖蒲,指出水菖蒲氣味更佳,可殺蟲,但仍不適合內服。 有趣的是,《本草衍義》更側重其生長環境,認為需濕潤環境,失水則枯萎,根節密者品質較佳。

儘管古籍對水菖蒲內服的記載存疑,但《本草綱目》卻明確指出其現代臨牀應用,例如治療慢性氣管炎所伴隨的咳嗽痰多。此處的應用,已跳脫古籍中對其藥效的限制與疑慮。 《本草綱目》中提到的單味煎服或研末服用的方法,正是針對咳嗽痰多的症狀。其「芳香化濁,行氣健胃」的特性,可能有助於疏通氣道,使痰液更容易咳出,達到鎮咳祛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草綱目》提及水菖蒲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的症狀,但其功效的具體機制和臨牀證據仍需更多現代研究來佐證。 總而言之,水菖蒲在鎮咳祛痰方面的應用,更應參考現代臨牀經驗,而非僅倚賴古籍的片面記載。

3.

水菖蒲,古籍多有記載,其功效與石菖蒲有所區別。根據《本草圖經》的描述,水菖蒲生長於溪澗水澤,葉片與石菖蒲相似,但中心無脊,質地較輕,藥效不及石菖蒲,主要用於外敷治療疥癬。但由於藥材市場常混雜兩種菖蒲,辨識不易。《本草衍義》則指出菖蒲(包括水菖蒲)喜濕潤環境,缺水則枯萎,根莖節密者藥效較佳。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區分了水菖蒲與白菖蒲(泥菖蒲)。它認為水菖蒲根莖瘦小,顏色偏紅,節較密,氣味比白菖蒲更佳,皆可殺蟲,但都不宜內服。《本草綱目》也列舉了水菖蒲的臨牀應用,指出其可治療痰熱驚厥、神志不清等症。可以配合川連、天竺黃等藥物,熄風豁痰,清心開竅;若痰火上擾,心神不寧,則可與遠志、茯神等寧心安神藥合用;治療癲癇則可與全蠍、白附子等藥物配伍。此外,水菖蒲還具有芳香化濁、行氣健胃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濁中阻引起的胃痛、胸腹痞悶等症,常與藿香、豆蔻等藥物同用。現代臨牀應用方面,水菖蒲單味使用,研末裝入膠囊,治療急性菌痢及腸炎效果顯著,亦可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綜上所述,水菖蒲雖不及石菖蒲,卻也具備獨特的藥用價值,在古代及現代醫學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4. 健脾胃

水菖蒲,雖不及石菖蒲名貴,但在古代本草典籍中,亦記載其一定的藥用價值,尤其在健脾胃方面有所著墨。

《本草圖經》中雖提及水菖蒲質地較輕虛,不如石菖蒲,且多雜以石菖蒲售賣,但仍記錄其可用於治療皮膚病。這暗示了其可能具備某些藥理活性成分。

《本草衍義》則指出菖蒲(包含水菖蒲)喜濕潤環境,根莖緊密者藥效較佳,這從側面反映了其藥材品質與功效的關聯。

《本草綱目》則更詳細地區分了水菖蒲與白菖蒲(泥菖蒲),並指出水菖蒲氣味勝於白菖蒲,具有殺蟲功效,雖不宜直接服用,但可用於治療相關疾病。更重要的是,《本草綱目》明確記載了水菖蒲「具芳香化濁,行氣健胃之功」,並指出其可用於治療「濕濁中阻之胃脘痛,胸腹痞悶,食少,苔膩等症」。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水菖蒲在疏通氣機、化解濕濁、改善消化功能方面的作用。配伍藿香、豆蔻、陳皮等理氣藥物,更能增強其健脾胃的功效,達到行氣除壅、寬中醒胃的目的。 現代臨牀應用也證實了其在治療腸胃炎症方面的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水菖蒲健脾胃功效的認識,已累積一定的臨牀經驗,並體現在相關的藥方配伍之中。

5. 芳香化濕

水菖蒲,芳香化濕之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雖《本草圖經》認為其不及石菖蒲,藥用價值較低,僅能外用治疥瘙,但後世醫家,尤其《本草綱目》已有所區分,並肯定其藥用價值。

《本草衍義》指出菖蒲需生長於水邊,水份充足方能存活,根節緊密者藥效最佳,暗示其藥性與水分代謝相關。 《本草綱目》則詳細區分了水菖蒲(溪蓀)與白菖蒲(泥菖蒲),認為水菖蒲氣味更佳,並具有殺蟲功效,但不宜內服過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也明確記載水菖蒲的臨牀應用,特別點明其「芳香化濁,行氣健胃」之效。這與其芳香化濕的功效密切相關。濕濁中阻,常表現為胃脘痛、胸腹痞悶、食少、苔膩等症狀,而水菖蒲的芳香之氣,能行氣化濕,解除濕濁之阻滯,使氣機通暢,胃腸功能得以恢復。 因此,水菖蒲常與藿香、豆蔻、陳皮等理氣化濕之品配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現代臨牀應用也證實,水菖蒲單味使用,對急性菌痢及腸炎,以及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等,均有不錯的療效,進一步佐證了其芳香化濕的功效。總而言之,水菖蒲雖不及石菖蒲名氣大,但在芳香化濕方面仍有其獨特價值,值得深入研究與應用。

6. 驅蟲殺蟲

水菖蒲,古籍中記載其驅蟲殺蟲功效,雖不如石菖蒲廣泛應用,但仍有其獨到之處。《本草圖經》中雖提及水菖蒲不堪入藥,僅能用於外敷治療疥瘡瘙癢,但這並非否定其內服功效,可能與當時鑑別品種能力有限,將不同種類混淆有關。

《本草綱目》則明確區分了白菖蒲與水菖蒲,指出水菖蒲(溪蓀)氣味勝於白菖蒲,且「並可殺蟲」。雖然該書主要記載水菖蒲的應用範圍更廣,包含治療痰熱驚厥、神識不清等症狀,但「殺蟲」功效依然被提及,說明古人已觀察到其對蟲害的抑制作用。其機理可能與其芳香化濁、行氣健胃的功效相關,通過改善腸胃環境,間接抑制腸道寄生蟲的滋生。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衍義》著重於菖蒲的生長環境及其藥性與根莖的關係,指出生長於水邊,根節密者氣味足,間接說明藥效與生長條件密切相關,也暗示水菖蒲的藥用價值,並非《本草圖經》所述那般完全無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水菖蒲的驅蟲殺蟲功效雖未作詳細闡述,但零星記載表明其確有一定作用,且與其其他功效,例如芳香化濁,息息相關,可能通過改善機體環境來達到驅蟲目的。 現代臨牀應用也驗證了其在治療腸道炎症方面的效果,進一步佐證了其驅蟲功效的可能性。

7. 止咳化痰

水菖蒲,雖不如石菖蒲廣泛入藥,但古代本草典籍仍記載其具止咳化痰功效。《本草圖經》雖認為其藥效不及石菖蒲,僅能外用,但《本草綱目》則明確指出其藥用價值。 該書區分了兩種菖蒲:一種根肥白節疏的白菖,一種根瘦赤節密的溪蓀(即水菖蒲)。 《本草綱目》認為溪蓀氣味更佳,且可殺蟲,雖然不建議內服,但其臨牀應用一節卻明確指出水菖蒲可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並建議單味煎服或研末服用。

《本草衍義》提及菖蒲(包括水菖蒲)需生長在水邊,失水則枯,根節密者氣味足,說明其藥效與生長環境及植株品質相關。 雖然各本草書對水菖蒲的藥用價值描述略有差異,《本草綱目》的臨牀應用部分尤其重要,它突破了前人僅關注其外用的侷限,直接指出水菖蒲在治療咳嗽痰多方面的療效。 這說明,古代醫家在實踐中已發現水菖蒲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並在臨牀上有所應用,單方使用水菖蒲治療慢性氣管炎引發的咳嗽痰多症狀,得到了一定的臨牀驗證。 其具體機制雖未在古代典籍中詳細闡述,但其芳香化濁的特性,或許與其止咳化痰功效相關。

8. 止癢

水菖蒲,古籍中多有記載其藥用價值,尤其其止癢功效,在歷代醫家經驗中有所體現。《本草圖經》中明確指出水菖蒲雖不及石菖蒲藥用價值高,但可「搗末,油調塗疥瘙」,說明其外用止癢的功效。書中亦提到市面上常有兩種菖蒲混雜,增加了辨識的難度。

《本草衍義》則從植物特性入手,說明菖蒲喜濕潤環境,「失水則枯」,並強調根節密者藥效較佳,間接暗示了藥材品質與療效的關係,也為後世辨識優質藥材提供了參考。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區分了水菖蒲與白菖蒲兩種,指出「溪蓀」(水菖蒲)氣味比白菖蒲更佳,並有「殺蟲」功效。雖然《本草綱目》主要闡述水菖蒲的內服功效,如治療痰熱、驚厥等,但其「殺蟲」的特性,也與止癢功效有著密切的關聯。蟲咬、皮膚感染等引起的瘙癢,本質上也與蟲類或病菌感染有關,因此水菖蒲的殺蟲作用間接地支持了其止癢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雖未詳細闡述水菖蒲止癢的機理,但從其外用方法及「殺蟲」功效等方面,皆能推測出其具有止癢的功效。 《本草圖經》中的「搗末,油調塗疥瘙」更提供了直接的臨牀應用案例,說明古人已將水菖蒲運用於皮膚瘙癢的治療。 現代研究雖未深入探討水菖蒲的止癢機制,但其在古代醫學中的應用經驗,為其止癢功效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依據。

9. 開竅

水菖蒲,古籍中多有記載,其開竅功效主要見於《本草綱目》。雖《本草圖經》認為其藥效不及石菖蒲,甚至只可用於外敷治療疥癬,《本草衍義》則著重其生長環境與品質,但《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水菖蒲可用於治療“汗痰熱驚厥,神識不清”等症狀。

《本草綱目》中描述水菖蒲的臨牀應用,重點在於其開竅作用,針對神志不清、痰迷心竅等情況,它能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熄風豁痰、清心開竅的功效。例如,與川連、天竺黃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清除痰濁,使神志恢復清明。 書中提到,當痰火擾心,導致心神不寧、驚悸健忘時,水菖蒲則可與遠志、茯神、龍骨等寧心安神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即使在治療癲癇等危急情況,水菖蒲也常與全蠍、白附子、天南星等藥物合用,以達到定癇祛痰之效。 由此可見,《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水菖蒲開竅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自身,而是通過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各種神志病症的目的。 因此,單味水菖蒲的開竅功效,需結合其臨牀應用,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水菖蒲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水菖蒲之水提取物具有抗腫瘤之功效。其抑制作用之機制可能為:水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細胞之增殖,並誘導其凋亡。水提取物能顯著抑制人肝癌細胞之增殖,且抑制率隨濃度之增加而升高。水提取物能誘導人肝癌細胞凋亡,且凋亡率隨濃度之增加而升高。水提取物之抗腫瘤活性可能與其抑制人肝癌細胞之增殖及誘導其凋亡有關。

2. 抗氧化

水菖蒲之水提取物,具清自由基、抑脂質過氧化作用,故有抗氧化之效用。

3. 降血壓

古籍記載,水菖蒲「性涼、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化痰利濕、醒腦開竅、消腫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水菖蒲中的有效成分為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有機酸等,具有抗菌、抗炎、鎮痛、鎮靜、降血壓等作用。

水菖蒲水提取物對兔有降血壓作用。研究表明,水菖蒲水提取物能顯著降低兔的血壓,其降壓作用與劑量呈正相關,即劑量越大,降壓作用越強。水菖蒲水提取物降壓作用的機制可能與其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活性、阻斷鈣離子通道、擴張血管等作用有關。

4. 鎮痛

《本草綱目》記載,水菖蒲有「散風寒,明目,止痛」之功效。水菖蒲的水提取物,能顯著延長小鼠尾部浸漬熱水時間,提高小鼠對疼痛的耐受性,具有鎮痛作用。

水菖蒲的鎮痛作用可能與其所含的水菖蒲素有關。水菖蒲素是一種具有抗炎、鎮痛、抗菌作用的化合物,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發揮鎮痛作用。此外,水菖蒲還含有揮發油,具有疏風解表、活血止痛的作用,也有助於緩解疼痛。

5. 抗菌

水菖蒲水中所含成分經研究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因其獨特藥理作用,在眾多領域中得到廣泛且深刻應用。

水菖蒲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水菖蒲的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用清水浸泡 2-4小時撈出悶潤至透,切片,曬乾或烘乾,篩去灰屑。飲片性狀: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片狀,周邊淡黃棕色或暗棕褐色。切面類白色或淡棕色,呈海綿狀,有一明顯環紋,具筋脈點和小孔。氣香特異,味微辛。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菖蒲注意事項:

  1. 陰虛陽亢者慎服:水菖蒲性溫,陰虛陽亢體質者服用後會加重失眠、口渴、煩熱等症狀。
  2. 汗多者慎服:水菖蒲具有發汗作用,汗多者服用後會加重出汗,導致體液流失。
  3. 精滑者慎服:水菖蒲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精滑者服用後會加重遺精、早洩等症狀。
  4. 陰血不足者忌用:水菖蒲性溫燥,陰血不足者服用後會加重陰虛症狀,如口乾、盜汗、月經不調等。

水菖蒲相關的方劑


水菖蒲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耳鳴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痛半身或下肢麻木痢疾耳聾癲癇腦中風氣喘咳嗽腹瀉傷寒疼痛副傷寒感冒虛弱嘔吐昏迷肝癌濕疹腸炎

水菖蒲含有的化學成分


β-古芸烯(β-gurjunene), α-細辛腦(α-asarone), 樟腦(camphor), 龍腦(borneol), 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 白菖烯(calarene), 蓽澄茄烯(cadinene), 欖香醇(elemol), 前異菖蒲烯二醇(preisocalamendiol), 高良薑素(galangin), 棕櫚酸(palmitic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 硬脂酸(stearicacid), 油酸(oleicacid), 亞油酸(linoleicacid), 花生酸(arachidicacid),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