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鬼燒藥方

SHA GUI SHAO YA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九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8%
胃經 18%
脾經 14%
肺經 11%
腎經 7%
大腸經 3%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1. 驅邪避瘟: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辟邪驅瘟的功效。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除鬼魅、瘴氣,故常於端午節用以製作雄黃酒,用於驅邪避瘟。
  2. 抗菌消炎: 現代研究發現,雄黃含有硫化砷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古人經驗認為,雄黃能治療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故將其加入方劑中,以達到治療目的。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在於:

  1. 驅邪避穢: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古人認為其具有鎮心安神、解毒辟邪之效。在民間信仰中,硃砂常被用於驅除鬼怪、避邪化煞,故而被加入方劑中以祈求驅邪避穢之效。
  2. 鎮靜安神: 硃砂能鎮心安神,使人神志清醒,對於一些因邪氣入侵而導致的驚悸、失眠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雌黃」,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毒驅邪: 雌黃性寒,味酸,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瘟疫等疾病是由「鬼魅」作祟,因此使用雌黃來驅邪解毒,以達到治病目的。
  2. 外用消毒: 雌黃可製成外用藥膏,用於消毒殺菌、消腫止痛。古人常將其用於治療瘡瘍、濕疹等皮膚病,以起到殺菌消炎的作用。

雖然雌黃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其毒性較強,不可內服,且需謹慎使用,以免造成身體損害。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經、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方中以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治療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熱毒症狀,例如高熱、神志不清、驚厥等,達到「殺鬼」之效。

2. 鎮驚安神: 羚羊角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平息因熱毒入心而導致的煩躁不安、神志恍惚等症狀,進一步達到「燒藥」之效,即將病邪燒盡,恢復神志。

綜上所述,羚羊角在「殺鬼燒藥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症狀,達到「殺鬼燒藥」之效。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蕪荑」,主要原因有二:

  1. 驅邪止癢: 蕪荑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古代醫家認為,鬼魅為邪氣所致,而瘙癢症、瘡瘍等病症亦被視為邪氣侵襲所致。因此,蕪荑可驅散邪氣,止癢消腫,達到「殺鬼」之效。
  2. 抑菌消炎: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蕪荑含有抑菌成分,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消炎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適,進一步達到「殺鬼」的功效。

總而言之,蕪荑在「殺鬼燒藥方」中,以其獨特的藥性,發揮驅邪止癢、抑菌消炎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殺鬼燒藥方]的組成中包含[虎骨],因為虎骨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虎骨常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痹症等。它能夠有效舒緩由風濕引起的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在[殺鬼燒藥方]中,虎骨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祛風除濕效果,對於改善由風濕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作用。

中藥方劑[殺鬼燒藥方]的組成中包含[鬼臼],因為鬼臼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殺蟲作用。鬼臼常用於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如疳疾和皮膚病。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毒素,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症狀。在[殺鬼燒藥方]中,鬼臼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對於治療由邪氣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鬼箭羽」的原因,主要在於其藥性與方劑名稱的呼應,以及其對應的病症。

「鬼箭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其藥名本身帶有「鬼」字,在中醫觀念中,鬼往往與邪氣、疾病相關聯。而「殺鬼」則意指驅除病邪,消滅疾病。因此,「鬼箭羽」的藥性與方劑名稱「殺鬼燒」的寓意相吻合,暗示了其能有效驅除疾病的功效。

此外,「鬼箭羽」還能治療熱毒瘡瘍、跌打損傷等病症,這也與「燒」字所代表的熱毒、炎症等病理狀態相符。因此,「鬼箭羽」在「殺鬼燒藥方」中的應用,不僅僅是名稱的巧妙結合,更體現了中醫藥方劑的整體觀念和藥性與病症的密切關係。

「殺鬼燒藥方」中加入「石長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邪辟穢:「石長生」又名「石仙桃」,其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之功效。古人認為其能驅除邪氣,故用於治療疫病、瘟疫等疾病。
  2. 補益氣血:「石長生」亦有補益氣血的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在「殺鬼燒藥方」中,它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因此,「石長生」在「殺鬼燒藥方」中,既能起到驅邪辟穢的作用,又能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辟邪解毒:水菖蒲氣味辛香濃烈,古人認為其有辟邪驅瘴之效,可驅除瘟疫、鬼魅之氣。在「殺鬼燒藥方」中,水菖蒲可作為主要藥材,以其辛香之氣驅散邪氣,預防疾病。

二、開竅醒神:水菖蒲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之效。在「殺鬼燒藥方」中,水菖蒲可幫助患者恢復神志,減少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促進病體恢復。

「殺鬼燒藥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增強正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的功效。此方旨在驅除邪氣,而正氣不足則易受邪侵。白朮可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達到「殺鬼」的效果。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白朮可與其他藥物配伍,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白朮與茯苓、甘草等藥物配伍,可健脾利濕,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驅散邪氣。

主治功效


殺鬼燒藥方組成及主治功效分析

《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的「殺鬼燒藥方」,其組成藥物及其功效,與題幹所述略有出入,以下將結合古文內容及題幹資訊,進行分析:

方劑組成:

  • 雄黃、雌黃、紅砂(丹砂): 此三藥均具有清熱解毒之功。雄黃、雌黃皆為硫化物,具有較強的殺蟲、抗菌作用;紅砂(丹砂,即硫化汞)則具有鎮靜安神功效,且古人常認為其能辟邪。三藥合用,加強了清熱解毒、安神定驚之效。

  • 羚羊角: 平肝息風,清熱解毒。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緩解精神亢奮或癲狂之症。

  • 蕘荑(蕪荑): 殺蟲止癢,消腫解毒。 可用於治療皮膚感染及寄生蟲病。

  • 虎骨: 強筋健骨,舒筋活絡。 此藥在古代常用於治療筋骨疼痛,但其功效與主治病症關聯性較弱。

  • 鬼臼: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此藥具有毒性,使用需謹慎。

  • 鬼箭羽: 活血通經,消癥散結。 此藥也具有毒性,需謹慎使用。

  • 石長生: 滋補肝腎,養血安神。 具有安神補益的作用。

  • 水菖蒲: 清熱解毒,開竅醒腦。 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等症。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等症。

  • 青羊脂、蜜蠟: 此二藥為粘合劑,用以製成藥丸,並利於燃燒。

  • 猳豬屎、馬懸蹄: 古方中出現此類成分,其療效及安全性有待考證,且現代藥理學較少研究。

  • 野丈人(即白頭翁):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治療原理及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及題幹所述,此方劑主要治療**「婦人與鬼交通」**。 此種描述在古代醫學中,可能指多種精神或婦科疾病,例如:

  • 癔症(歇斯底里): 表現為精神異常、情緒波動劇烈、伴有肢體症狀等,古代常以鬼神附體等迷信說法解釋。方中多種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藥物,可能意圖平息患者的亢奮情緒,緩解症狀。

  • 某些精神疾病: 古代醫學對精神疾病缺乏深入瞭解,將其歸因於鬼神作祟。方中多種藥物具有安神、解毒作用,或意圖消除患者心中的「邪氣」。

  • 婦科疾病伴隨的精神症狀: 某些婦科疾病可能引起患者精神症狀,如月經紊亂、痛經等引起的情緒低落、焦慮等。方劑中的某些藥物可能具有調經活血等作用,但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認識存在差異。

總結:

「殺鬼燒藥方」是一個古代治療疑似精神疾病或婦科疾病的方劑。其組成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等功效。方劑的治療原理與古代的迷信思想有關,部分藥物的作用機制及療效有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方中亦包含毒性藥物,需謹慎使用。需注意的是,此方劑在現代醫學中並無應用價值,精神或婦科疾病的治療應遵循現代醫學的診療規範。

傳統服藥法


雄黃1斤,丹砂1斤,雌黃1斤,羚羊角3兩(羖羊角亦得),蕪荑3兩,虎骨3兩,鬼臼3兩,鬼箭羽3兩,野丈人3兩,石長生3兩(豕段),豬屎3兩,馬懸蹄3兩,青羊脂8兩,菖蒲8兩,白朮8兩,蜜蠟8斤。辟瘟氣。
上為末,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
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殺鬼燒藥方, 出處:《千金》卷九。 組成:雄黃1斤,丹砂1斤,雌黃1斤,羚羊角(羖羊角亦得)3兩,蕪荑3兩,虎骨3兩,鬼臼3兩,鬼箭羽3兩,野丈人3兩,石長生3兩,(豕段??)豬屎3兩,馬懸蹄3兩,青羊脂8兩,菖蒲8兩,白朮8兩,蜜蠟8斤。 主治:闢瘟氣。主治:婦人與鬼交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