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鬼丸

SHA G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8%
心經 15%
肺經 15%
脾經 13%
腎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殺鬼丸」方劑中含有虎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傳統觀念: 虎骨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止痛等功效,尤其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古人認為虎之威猛,其骨骼亦有驅邪避兇之效,故將其納入「殺鬼丸」方劑中。
  2. 藥理研究: 近代研究表明,虎骨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例如膠原蛋白、氨基酸、骨膠原等,這些物質確實具有一定的抗炎、消腫、止痛作用,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傳統觀點。

然而,由於虎骨屬於瀕危動物製品,現今已禁止使用。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使用其他替代藥材,以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殺鬼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因為硃砂具有安神鎮驚、解毒的作用。硃砂常用於治療由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引起的症狀,並且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在[殺鬼丸]中,硃砂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安神鎮驚效果,對於改善由心神不寧引起的症狀具有顯著效果。

「殺鬼丸」方劑中包含「珍珠」,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

珍珠性寒,味甘鹹,歸心、肝經。其入心經,可清心火,解熱毒,尤其對於熱毒熾盛引起的發熱、神昏、譫語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珍珠入肝經,可平肝熄風,對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驚癇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殺鬼丸」中添加珍珠,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平肝熄風,起到鎮驚安神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殺鬼丸」方劑中含有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驅邪避瘟: 雄黃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殺蟲、辟邪驅瘟之效。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除鬼魅,故將其納入「殺鬼丸」方劑,以期達到驅邪避瘟、護身保平安之目的。

二、治療外傷: 雄黃亦可用於治療外傷,如蛇蟲咬傷、皮膚感染等。古人認為雄黃可以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故將其納入方劑中,以期達到治療外傷、消腫止痛的效果。

「殺鬼丸」方劑中含有雌黃,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化痰: 雌黃性燥,味辛,入肺經,可燥濕化痰,對於因濕熱痰濁阻滯所致的瘟疫、鬼氣侵襲等症狀,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2. 辟邪解毒: 古人認為雌黃能辟邪,並具解毒功效。民間常將雌黃用於驅邪避疫,並認為其可解蛇毒、蟲毒等。

因此,古人將雌黃列入「殺鬼丸」方劑,旨在驅邪辟疫,化痰解毒,以達到治療瘟疫、鬼氣侵襲的效果。

中藥方劑[殺鬼丸]的組成中包含[鬼臼],因為鬼臼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殺蟲作用。鬼臼常用於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如疳疾和皮膚病。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毒素,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症狀。在[殺鬼丸]中,鬼臼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對於治療由邪氣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殺鬼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驅邪止痛:皁莢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痛的功效。古人認為其氣味辛烈,可驅散邪氣,故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跌打損傷等病症。
  2. 清熱解毒:皁莢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癰疽瘡瘍等病症。在古代,人們常將皁莢用於治療瘟疫,其解毒功效顯著。

因此,將皁莢納入「殺鬼丸」方劑,旨在通過其驅邪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祛除病邪的效果。

「殺鬼丸」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此方劑中加入桔梗,旨在宣通肺氣,利咽開音,對於因外邪入侵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疏散邪氣、緩解症狀的作用。
  2. 散結消腫:桔梗還具有散結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方劑中加入桔梗,可以協助其他藥材消散局部瘀血,減輕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殺鬼丸」方劑中包含「蕪荑」,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邪止癢: 蕪荑性味辛溫,具有驅除邪氣、止癢消腫之效。古人認為鬼魅之氣會導致皮膚病,而蕪荑能有效驅除這些邪氣,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蕪荑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在古代醫學觀念中,鬼魅之氣與濕熱相關,蕪荑則能有效去除濕熱,達到殺鬼止癢之目的。

總之,蕪荑在「殺鬼丸」方劑中扮演著驅邪止癢、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符合古代醫學對於鬼魅之氣的理解和治療方法。

「殺鬼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解毒: 白芷味辛性溫,具有解毒消腫、祛風止痛之效。古人認為白芷能驅除邪氣,故常用於治療瘟疫、瘴癘等疾病。在「殺鬼丸」中,白芷可輔助其他藥物,起到驅除邪氣,保護人體的作用。
  2. 通竅止痛: 白芷入肺經,可疏風通竅,止痛消腫。若因邪氣入侵而致鼻塞、頭痛等症,白芷可通鼻竅,止痛消腫,緩解患者不適。

因此,白芷在「殺鬼丸」中既可驅邪解毒,又可通竅止痛,起到多重功效。

「殺鬼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膀胱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尤其是頭部、胸腹、肢體等部位的疼痛。
  2. 升陽舉陷,開竅醒神: 川芎能升舉陽氣,改善氣血運行,並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經絡阻滯所致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川芎可起到改善作用。

總之,川芎在「殺鬼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解決因血瘀、氣虛等因素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殺鬼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增強抵抗力: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殺鬼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疾病,白朮能夠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更好地對抗疾病。

2. 燥濕化痰,清熱解毒: 殺鬼丸中常含有清熱解毒的藥物,白朮可以燥濕化痰,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白朮可以幫助祛除痰溼,緩解咳嗽症狀,同時還能清熱解毒,預防感染。

「殺鬼丸」方劑中包含「鬼箭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驅邪解毒: 鬼箭羽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古人認為其藥性剛烈,可驅除邪氣,故用於治療邪氣入侵、熱毒熾盛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鬼箭羽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症狀。這與「殺鬼丸」治療外傷、骨折等病症的功效相吻合。

總而言之,鬼箭羽在「殺鬼丸」方劑中發揮著驅邪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符合古人對其藥性的認識,同時也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殺鬼丸]的組成中包含[藜蘆],因為藜蘆具有解毒殺蟲、燥濕化痰的作用。藜蘆常用於治療由濕熱毒邪引起的病症,如皮膚癬疹、咳嗽等。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毒素,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症狀。在[殺鬼丸]中,藜蘆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對於治療由邪氣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作用。

「殺鬼丸」方劑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其芳香之氣能通達腦竅,醒神開竅,對於因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辟邪驅穢:古人認為水菖蒲有辟邪驅穢之效,故常將其用於驅除鬼魅、瘟疫等,以達到保護身體、驅除邪氣的作用。

因此,水菖蒲在「殺鬼丸」中起到開竅醒神、辟邪驅穢的作用,為該方劑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殺鬼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性味歸經

殺鬼丸由多味中藥組成,包括:

  • 虎骨:辛、溫;歸肝、腎經。
  • 紅砂:辛、溫、有毒;歸心、肝經。
  • 珍珠:甘、鹹、寒;歸心、肝經。
  • 雄黃: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
  • 雌黃: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鬼臼:苦、寒、有毒;歸肺、肝、大腸經。
  • 皁莢: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 桔梗:苦、辛、平;歸肺經。
  • 蕪荑:辛、苦、溫;歸脾、胃經。
  • 白芷:辛、溫;歸肺、胃、大腸經。
  •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 白朮:苦、甘、溫;歸脾、胃經。
  • 鬼箭羽:苦、寒;歸肝經。
  • 蘚蘆:苦、寒;歸肝經。
  • 水菖蒲:辛、溫;歸心、胃經。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殺鬼丸主要用於治療時氣瘴疫,以及闢瘟疫,殺一切鬼魅魍魎邪狂鬼魅,妄言狂走,恍惚不識人等症狀。現代中醫認為,其主治病症包括瘟疫、精神失常等。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中醫角度來看,殺鬼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祛邪辟穢:方中雄黃、雌黃、皁莢、虎骨等藥物具有較強的闢穢、解毒、殺蟲作用,能夠驅除疫癘之邪氣,抵抗外界病邪侵襲。
  2. 清熱解毒:紅砂、鬼臼、蘚蘆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瘟疫導致的發熱、煩躁等症狀。
  3. 活血通絡:方中川芎、鬼箭羽等藥物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疏通經絡,恢復人體正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古方闢瘟殺鬼丸中用之,近世方中多用,蓋厥陰經藥,能行血活血也。」
  4. 安神定志:珍珠、紅砂等藥物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以緩解瘟疫或精神失常導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
  5. 健脾益氣:方中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扶助正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古文記載

  • 《聖濟總錄》記載:「治五注伏屍等病,殺鬼丸方」,並描述了其用法用量:「上二十二味,搗研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飲下,日再服,稍加至七丸。」
  • 《串雅內外編》記載:「闢瘟疫,殺一切鬼魅魍魎。」
  • 《證治準繩‧幼科》和《幼幼新書》均引用《外臺‧深師》的記載:「五邪丸,療邪狂鬼魅,妄言狂走,恍惚不識人,此為鬼忤,當得殺鬼丸方。」
  • 《太平聖惠方》記載:「治時氣瘴疫殺鬼丸方。」以及「治狂邪鬼魅。妄語狂走。恍惚不識人。殺鬼丸方。」
  • 《傷寒總病論》提到:「闢溫,殺鬼丸,,薰百鬼惡氣。」
  • 《外臺祕要》記載:「古今錄驗五疰丸。一名神仙丸。一名千金丸。一名轉疰丸。一名司命丸。一名殺鬼丸。療萬病。邪鬼疰忤。心痛上氣。厭夢蠱毒。傷寒時疾疫癘方。」
  • 《蘭臺軌範》記載:「闢瘟殺鬼丸(《外臺》)」
  • 《松峯說疫》記載:「李子建殺鬼丸,避瘟疫,殺一切魑魅魍魎。」以及「七物虎頭丸,(避瘟殺鬼。)」
  • 《醫方絜度》記載:「大殺鬼丸(曉瀾),主鬼祟作狂,罵詈不避親疏,逾垣上屋。」
  • 《溫熱經緯》提到:「老君神明散、務成螢火丸、倉公闢瘟丹、子建殺鬼丸,皆為禁劑。」說明殺鬼丸在瘟疫治療中的應用。
  • 《慎五堂治驗錄》記載了一個病例,其中使用了「大殺鬼丸」治療「祟附復狂」。
  • 《保命歌括》記載:「帶闢瘟殺鬼丸,務成子螢火丸,或常取蒼朮口中嚼之,自然惡毒之氣,不相染著也。」以及「闢瘟殺鬼丸,燻百鬼惡氣。」
  • 《育嬰家祕》記載:「殺鬼丸,雄、雌黃(各二兩),牯羊骨,虎頭骨(各一兩),龍骨,鱉甲,鯪鯉甲,刺蝟皮(各三兩),樗雞(十五枚,無,即以芫青五枚代之),川芎,白蒺藜,鬼臼,禹餘糧,東門上雄雞頭(一枚)」以及「更以殺鬼丸房內燒之,使兒聞其煙」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殺鬼丸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時氣瘴疫等瘟疫病症,以及一些精神失常的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祛邪辟穢、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安神定志和健脾益氣等多個方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和現代醫學有所不同,殺鬼丸的應用也需要根據具體病情和患者體質進行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雄黃5兩(研),朱砂5兩(研),鬼臼5兩,鬼督郵5兩,雌黃5兩(研),馬兜鈴5兩,皂莢5兩(炙),虎骨5兩(炙),阿魏5兩,甲香1兩,羚羊角1枚(屑),桃白皮5兩,白膠香1兩,菖蒲5兩,羖羊角1枚(屑),臘蜜8斤(煉),石硫黃5兩(研)。
去惡毒氣。
上十七味,搗篩十六味,臘蜜和為丸,如杏子大。
將往辟瘟處燒之。若大疫家可燒,並帶行。
忌生血物、羊肉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殺鬼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殺鬼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朱砂1兩(細研),雄黃1兩(細研),白龍骨1兩,犀角屑半兩,鬼臼1兩(去須),赤小豆半兩,鬼箭羽1兩,芫青20枚,桃仁50枚。 主治:狂邪,妄語狂走,恍惚不識人。

殺鬼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引丁季方。 組成:虎頭骨2兩(炙),丹砂2兩,真珠2兩,雄黃2兩,雌黃2兩,鬼臼2兩,曾青2兩,女青2兩,皂莢2兩(去皮子,炙),桔梗2兩,蕪荑2兩,白芷2兩,川芎2兩,白朮2兩,鬼箭2兩(削取皮羽),鬼督郵2兩,藜蘆2兩,菖蒲2兩。 主治:闢疫。主治:時氣瘴疫。

殺鬼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 殺鬼丸(《育嬰秘訣》卷二。)出處:《育嬰秘訣》卷二。組成:雄黃2兩,雌黃2兩,牯羊骨1兩,虎頭骨1兩,龍骨3兩,鱉甲3兩,鲮鯉甲3兩,刺猬皮3兩,樗雞5枚(無,即以芫青5枚代之),川芎、白蒺藜、鬼臼、禹餘糧、東門上雄雞頭1枚。主治:熏百鬼惡氣。 。 主治:熏百鬼惡氣。

殺鬼丸, 出處:《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 組成: 殺鬼丸(《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出處:《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組成:雄黃5兩(研),朱砂5兩(研),鬼臼5兩,鬼督郵5兩,雌黃5兩(研),馬兜鈴5兩,皂莢5兩(炙),虎骨5兩(炙),阿魏5兩,甲香1兩,羚羊角1枚(屑),桃白皮5兩,白膠香1兩,菖蒲5兩,羖羊角1枚(屑),臘蜜8斤(煉),石硫黃5兩(研)。主治:去惡毒氣。 。 主治:去惡毒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