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心下堅」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心下堅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心口部位脹滿、疼痛,按壓有明顯的壓痛感,並且伴有心悸、胸悶、氣短等症狀。心下堅的病因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因素有關。
心下堅的治療方法主要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的中藥有柴胡、枳實、香附、鬱金等。此外,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方法也可以用於治療心下堅。
心下堅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飲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量運動,增強體質。
- 戒菸戒酒。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心下堅是中醫的一個病症,雖然不算嚴重,但如果不及時治療,也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因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出現了心下堅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千金方》云:「半夏厚朴湯,治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說可以補充仲景之論,故欲說明之。胸滿,心以下堅者,心下部膨滿,按之則堅也。但與大柴胡湯心下痞硬之內實而有抵抗異。因內部無阻滯,故外部反堅硬,內部中空而無抵抗也。」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方。」
- 3.《方機》:「咽中如有炙臠者。(兼用南呂。按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 2.《皇漢醫學》:「治疝積留飲,痛不可忍,胸腹煩滿,心下堅硬,二便不利,或時吐下黑物者。」
- 3.《金匱懸解》:「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 4.《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5.《金匱方歌括》:「(見痙病。)治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宜之。治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此湯。治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湯。治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宜此湯。」
▼ 展開更多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金匱要略》)**」
- 2.《古今名醫方論》:「治水飲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者。」
- 3.《醫門法律》:「_論《金匱》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枳朮湯_,本文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湯主之。又云: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 4.《醫學從眾錄》:「單腹脹,死症也。或青年壯健,起於驟然,若心下堅大如盤者,以《金匱》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直搗其痰水氣血之巢穴。嗣以枳朮散消補並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猶實症也。若虛症難治,攻之則速其危,補之愈增其脹。余家傳有消鼓丹,加白朮一兩,試用四五劑,不增脹,方可議治。」
- 5.《赤水玄珠》:「氣分,心下堅大如盤,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小半夏湯
- 1.《醫心方》:「《千金方》云: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者,小半夏湯主之:」
- 2.《奇效良方》:「治諸噦嘔吐,心下堅痞,膈間有痰水,眩暈。」
- 3.《御藥院方》:「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痰水,眩悸。」
桂枝湯
- 1.《傷寒直指》:「凡產後憎寒壯熱之證,與傷寒壞病同看,知是何逆。用小柴胡加減,以鱉甲佐之。(《良方》:產後天行,從增損柴胡,雜病,從增損四物,同傷寒壞證而治。)產後傷風,數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熱,心下堅,乾嘔汗出,(桂枝湯加黃芩。)產後傷風,發熱面赤而喘,頭痛,(竹葉防風湯。」
- 2.《祖劑》:「即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者,服藥後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小承氣湯
- 1.《儒門事親》:「又若傷寒、時氣、瘟病,嘗六、七日之間不大便,心下堅硬,腹脅緊滿,止可大、小承氣湯下之。其腸胃積熱,慎勿用巴豆、杏仁,性熱大毒之藥。雖用一、二丸下之,利五、七行,必反損陰氣,涸枯津液,燥熱轉增,發黃譫語,狂走斑毒,血泄悶亂。輕者為勞復,重者或至死。」
白頭翁湯
- 1.《張卿子傷寒論》:「下利後不煩。為欲解。若更煩而心下堅者。恐為谷煩。此煩而心下濡者。是邪熱乘虛。客於胸中。為虛煩也。與梔子豉湯。吐之則愈。」
麻黃附子湯
- 1.《醫門法律》:「_論《金匱》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枳朮湯_,本文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湯主之。又云: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甘草湯
- 1.《小品方》:「陰毒湯,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甘草湯方。」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初起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 3.《醫學綱目》:「〔《活》〕,陰毒甘草湯,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 4.《陰證略例》:「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氣短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仲景云:陰毒三候,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小陷胸湯
- 1.《保命歌括》:「_小陷胸湯_,治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方見傷寒門)。」
茯苓飲
- 1.《古今名醫方論》:「趙以德曰:嘔為痰飲動中,湧而出之。嘔盡本當渴,渴則可徵支飲之全去。今反不渴,是其飲尚留,去之未盡也。用半夏之辛溫,生薑之辛散,散其欲出之飲,則所留之邪自盡矣。半夏、生薑皆味辛,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目眩。然悸必心受水凌,故加茯苓以去水,伐腎邪安心神也。」
附子湯
- 1.《本經疏證》:「《金匱》桂薑甘棗麻辛附子湯所治之氣分為寒,著於何所耶?然其在內者,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盃」。其在外者,曰「手足逆冷,腹滿,脅鳴,身冷,骨疼」。其衇,在寸口,曰遲濇;在趺陽,曰微遲。則其寒為與胷腹之津液相搏矣。是病也,上則心陽不紓,下則腎陽難達。」
- 2.《外臺秘要》:「深師附子湯,療氣分心下堅,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湯主之方。」
- 3.《醫門法律》:「_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_,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 4.《金匱方歌括》:「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此湯主之。」
- 5.《校注醫醇賸義》:「_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_,治中脘痛,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 展開更多
天雄散
- 1.《保命歌括》:「_天雄散_,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短氣嘔逆,唇青面赤,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 2.《陰證略例》:「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疾。」
- 3.《玉機微義》:「天雄散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瓜蒂散
- 1.《外臺秘要》:「《延年秘錄》療急黃,心下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但有一候相當,即須宜服此瓜蒂散,吐則瘥方。」
- 2.《外台秘要》:「《延年秘錄》療急黃,心下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但有一候相當,即須宜服此瓜蒂散,吐則瘥方。」
木防己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若飲在血分,深連下焦,必愈而復發。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物留作澼囊,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消痰結破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堅,且伐腎邪也。此治支飲淺深次第之法,醫宜細審。)」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若飲在血分,深連下焦,必愈而復發。以其既散復聚,則有堅物留作澼囊,故去石膏氣分之藥,加芒硝消痰結破血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堅,且伐腎邪也。此治支飲淺深次第之法,醫宜細審。)」
桔梗湯
- 1.《雜病廣要》:「桔梗湯,除痰下氣,治胸脅脹滿,寒熱嘔噦,心下堅痞,短氣煩悶,痰逆噁心,飲食不下。」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除痰下氣。治胸脅脹滿,寒熱嘔噦,心下堅痞,短氣煩悶,痰逆噁心,飲食不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方見後十八卷,大腸腑痰飲門)。」
甘遂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心下堅,腹滿,有青筋者,為甘遂半夏湯之腹證。其心下堅者,似枳朮湯及桂薑草棗黃辛附湯之腹而如覆杯,但宜依各外證而分辨之。又其有青筋者,似於大黃甘遂湯證,但彼心下不成堅滿,是其別也。或雖無腹脹滿及青筋,但心下堅滿者,是此方證也。此堅滿,亦留飲所作,而加血結者也。」
三黃湯
- 1.《千金翼方》:「硝石大丸,主男子女人驚厥口乾,心下堅,羸瘦不能食,喜臥,墜墮血瘀,久咳上氣胸痛,足脛不仁而冷,少腹滿而痛,身重目眩,百節疼痛,上虛下實,又主女人乳余疾帶下,五臟散癖伏熱大如碗,堅腫在心下,胸中津液內結,浮腫膝寒,蠱毒淫躍,苦渴大虛等方:」
半夏湯
- 1.《千金翼方》:「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貼貼,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方:」
- 2.《奇效良方》:「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 3.《古今醫統大全》:「_半夏湯_,治胸痹,心下堅痞,痛連背脊,短氣煩悶。」
- 4.《証治準繩‧類方》:「_半夏湯_,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保和丸
- 1.《奉時旨要》:「下痢不食,莫作噤口,積滯失運居多,保和丸最穩,心下堅痛者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