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27)
《傷寒直指》卷三 (27)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身熱者,陽明胃熱也,應小陷胸化之。蓋痛為實邪,窒為虛邪,二者大不同也。宇泰之說:於表裡虛實,亦朱鑿然,豈可一例梔、豉耶。在此條,的系陽明實邪,非結胸,亦非虛須,不但梔、豉吐之非理,亦不當列於太陽也。)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下後,但腹滿而不心煩,即邪氣入里,為裡實;但心煩,而不腹滿,即邪氣在胸中,為虛煩;既煩且滿,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滿則不能坐,煩則不能臥,故臥起不安,與梔子厚朴湯,吐煩泄瀉。健曰:此若舌黃,而右脈實者,以黃連易梔子,並加橘半枳桔尤良。)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丸藥不能除熱,但損正氣,邪氣乘虛,留於胸中,未深入者,則身熱不去,而微煩,與梔子乾薑湯,吐煩正氣。)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舊微溏者,裡虛而寒在下也。雖須,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內經》曰: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後乃治其他病。
)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發汗不解,仍發熱,邪氣朱解也。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汗出亡陽也。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身瞤振振搖,與真武湯主之,溫經復陽。《活人》、《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或微羸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芍藥量多少與之;惡熱者,去附子,余依加減。
健曰:汗出不解而心下悸,頭眩等齊作,較前證為重。成氏、《活人》俱以亡陽而就真武立論,竊以為不然。汗出已解而現諸象者,庶可謂之亡陽,然實亡其陰血。此則汗雖出,而邪未解,乃津液空乏,營氣不能和於經脈,熱邪內搏,心血虛而心為之悸。肝風鼓而頭為之眩,風火相迫,無陰以制,故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矣。
《內經》曰:諸噤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心下悸,有喪神之意。身瞤振,有鼓慄之形。無痰不作眩,無火不生風是也。此因發汗未解之證,法惟和而已,何與乎真武者哉。諸家謂汗多,心亡津液,腎氣欲上凌心,真武北方之神,能司水火。以此主之,謂可伐腎而療悸,壯火而祛邪,和營而生津,其言似是而非。
如果腎上凌心,則乙癸同源,木得水而柔和,火得水而既濟。恐不如此,則反助熱增劇,不若養血和營,以使風平火息之為穩也。與小柴,加歸、芍、天麻、鉤藤、薑、蠶之屬治之,諸證庶乎悉完。)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津液不足也。)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膀胱裡熱則淋,反以湯藥發汗,亡耗津液,益增客熱,膀胱虛,必小便血。)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表虛聚熱,則生瘡,瘡家身疼如傷寒,不可發汗;發汗,則表氣愈虛,熱勢愈甚,生風,則交痓也。)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白話文:
身體發熱,是陽明胃熱的表現,應該用小陷胸湯來化解。一般來說,疼痛屬於實邪,阻塞屬於虛邪,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說,在表裡虛實的辨別上,好像是像鑿子鑿出來的一樣清楚,怎麼可以都用梔子、豆豉這類藥物來治療呢?在這裡所說的,是屬於陽明實邪,不是結胸,也不是虛症,不僅用梔子、豆豉來吐瀉是不合理的,也不應該把它歸類在太陽病中。
傷寒病用藥後,如果出現心煩、腹部脹滿、躺臥不安的情況,應該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
(用藥後,如果只有腹脹而沒有心煩,那就是邪氣侵入到體內深處,屬於裡實證;如果只有心煩而沒有腹脹,那就是邪氣停留在胸中,屬於虛煩;如果既心煩又腹脹,那就是邪氣堵塞在胸腹之間。腹脹就不能坐,心煩就不能躺,所以才會躺臥不安,用梔子厚朴湯來吐出煩悶,並使瀉痢。有人說:如果舌苔是黃色的,而且右脈跳動有力,那就應該用黃連代替梔子,並且加上橘皮、半夏、枳殼、桔梗這些藥材,效果會更好。)
傷寒病,醫生用丸藥來大力攻下,身體發熱沒有退去,只是稍微有點煩躁的,應該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
(丸藥不能消除熱邪,反而會損耗正氣,邪氣趁虛而入,停留在胸中,沒有深入到體內,所以身體發熱沒有退去,只是稍微有點煩躁,用梔子乾薑湯來吐出煩悶,扶助正氣。)
凡是使用梔子湯的,如果病人以前就經常有輕微腹瀉的情況,就不能使用。(以前經常有輕微腹瀉,表示體內虛弱,而且下焦有寒。雖然需要治療,但並不是體內有熱,所以不能使用梔子湯。《內經》說:先出現腹瀉,然後產生其他疾病的,要先治療原本的病,必須先調理好,然後再治療其他病。)
太陽病,使用發汗的療法,出了汗但病沒有好,這個人仍然發熱,而且有心悸、頭暈、身體肌肉跳動、身體顫抖想要倒地的情況,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發汗後病沒好,仍然發熱,表示邪氣還沒有解除。心悸、頭暈、身體肌肉跳動、身體顫抖想要倒地,表示發汗導致陽氣耗損。體內虛弱會導致心悸,頭部虛弱會導致頭暈,經脈虛弱會導致身體肌肉跳動和顫抖,用真武湯來溫暖經脈,恢復陽氣。《活人書》、《類纂》中說:凡是發汗過多,出現肌肉跳動、身體顫抖,或是體質虛弱的人,稍微出點汗,就會有這種情況,都應該服用真武湯。如果體質極度虛弱,芍藥的用量要適量增加;如果怕熱,就去掉附子,其他的藥材可以依情況加減。
有人說:出汗後病沒有好,而且同時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比前面的情況更嚴重。成無己和《活人書》都認為這是陽氣耗損,所以用真武湯來治療,我認為不對。如果汗已經停止了,才出現這些症狀,或許可以說是陽氣耗損,但實際上是陰血虧損。而現在是汗雖然出了,但病沒有好,是津液不足,營氣不能在經脈中順暢運行,熱邪在體內搏動,心血虛弱所以導致心悸,肝風鼓動所以導致頭暈,風和火相互逼迫,沒有陰氣來制約,所以身體肌肉才會跳動,身體才會顫抖想要倒地。《內經》說:各種抽搐顫抖,好像失去神智一樣,都屬於火;各種頭暈目眩,都屬於肝。心悸有失去神智的意味,身體顫抖有抽搐的樣子。沒有痰就不會產生眩暈,沒有火就不會產生風。這是因為發汗後病沒有解除的症狀,治療的方法應該是調和而已,怎麼會與真武湯有關呢?有些人認為汗出太多,心臟的津液耗損,腎氣想要向上侵犯心臟,真武是北方之神,能夠掌管水火。用真武湯來治療,可以抑制腎氣來治療心悸,壯大火力來去除邪氣,調和營氣來產生津液,這種說法好像有道理,但其實不對。
如果腎氣向上侵犯心臟,那麼水和木是同源的,木得到水的滋潤就會變得柔和,火得到水的制約就能夠平穩。恐怕不是這樣,反而會幫助熱邪加劇,不如用養血調和營氣的方法,來使風平息,火也熄滅,這樣才比較穩妥。用小柴胡湯,加上當歸、芍藥、天麻、鉤藤、生薑、蠶砂等藥材來治療,各種症狀應該就能痊癒。)
咽喉乾燥的人,不能使用發汗的療法。(表示津液不足。)
有淋證的人不能使用發汗的療法,如果發汗,一定會便血。(膀胱有熱就會出現淋證,反而用發汗的藥物,會耗損津液,更加增加熱邪,膀胱變得虛弱,一定會小便帶血。)
有瘡瘍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使用發汗的療法,如果發汗,就會導致痙攣。(表虛所以聚熱,就會產生瘡瘍,瘡瘍患者身體疼痛像傷寒,不能使用發汗的療法;如果發汗,表氣會更加虛弱,熱勢更加強盛,產生風邪,就會導致痙攣。)
有鼻衄的人,不能使用發汗的療法,如果發汗,額頭一定會凹陷,脈搏急促而有力,眼睛直視不能轉動,不能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