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26)
《傷寒直指》卷三 (26)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何可再與吐劑,更亡其胃氣乎。夫先虛煩而致不得眠者,乃熱迫於心,血虛而不能睡也。當與人參白虎,加當歸、棗仁、茯神,以補虛除煩,使一睡而懊憹盡適矣。若先不眠而致煩憹者,以導赤各半湯安之,始為保本之治。既無表裡之證,又何用梔、政為哉。)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少氣者,熱傷氣也,加甘草以益氣。嘔者,熱煩而氣逆也,加生薑以散氣。少氣,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甘以補之可也。)
(健按:梔子性能解鬱除煩,瀉無根之火,是雜病中藥,於傷寒外感之證,其力甚微。烏能及苓連膏翹之捷?至豆豉為托斑要藥,能引吐發汗,其他一無勝任。此以汗吐下後,虛煩懊憹而致少氣,比前更甚一層。夫少氣,即短氣也。成雲氣為熱搏,亦有分別。若熱壅迫氣,則氣滿逆,而息粗;虛而少氣,則氣短促而息微,俗名吃力是也。
此條承上文而致少氣,更不應用梔、豉,即就少氣二字,非梔、豉所能治也,明矣。若加嘔者,是虛甚,而胃氣逆也,法當理中六君為主。如虛而火旺津干作嘔,則六君加黃連、竹茹,乃止嘔之聖藥。況此無外證之兼,梔、豉本屬吐劑,用之,反益其嘔,即兼表證之嘔,梔豉加姜,亦不甚擔力也。)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受氣於胸中,發汗若下,使陽氣不足,邪氣客於胸中,結而不散,故煩熱,而胸中窒塞,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健曰:此言汗下之後,而煩熱窒於胸中,乃汗下,皆非其當,而邪在半表裡間也。不有停滯在胃,即有斑點蘊畜,與梔、豉吐之,雖為對病,然恐力不能勝,不若以膏易梔,效兼解肌,其功始捷。健常用之徹應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傷寒五六日,邪氣在裡之時,若大下後,身熱去,心胸空,為欲解。若大下之後,身熱去,而心中結痛者,結胸也。身熱不去,而心中結痛者,虛煩也。結胸為熱結胸中為實,熱氣已收斂於內,則外身熱去。
虛煩,為熱客胸中,未結為實,散漫而煩,是以身熱不去。六七日為欲解時,以熱為虛煩,故云未欲解也。與梔子豉湯,以吐除之。宇泰:身熱不去四字,要玩結胸身不熱,知熱不在表,故可用大小陷胸丸以遂之。今熱仍在表,宜越之而已。第一證,是虛煩之最劇者,故不得眠,反復顛倒。
第四證,是虛煩之稍靜者,故但覺煩熱,而胸不舒。第五證,則類結胸而有表熱,全未收斂入內,故雖心胸結痛,而止為虛煩。三者固有微甚之分,然邪之所結略同,遂總以越而去之。健曰:汗則表邪泄,下則里邪去。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而心中結痛者,猶當審其可搔,拒按之空實,察脈之屬表,屬裡,舌胎之有無。如胎黃而胸冒拒按者,宿食未消,雖下而不能去,故尚熱不解。
白話文:
為何還要再用催吐藥,這樣不是更會損傷胃氣嗎?那些先感到心煩意亂而導致失眠的,是因為熱邪侵擾心臟,加上血虛導致無法入睡。這時應該給予人參白虎湯,再加入當歸、酸棗仁、茯神,來補虛、消除煩躁,讓患者能一覺好眠,煩躁不安的感覺也隨之消失。如果是先失眠而後產生煩躁不安的,可以用導赤各半湯來安撫,這才是先固本的治療方法。既然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又何必使用梔子、豆豉這些藥物呢?如果患者有氣虛的症狀,則應該使用梔子甘草豉湯來治療。
如果患者有嘔吐的症狀,則應該使用梔子生薑豉湯來治療。(氣虛是因為熱邪損傷氣,加入甘草可以補氣。嘔吐是因為熱邪導致煩躁而使氣上逆,加入生薑可以疏散氣。氣虛是因為氣被熱邪搏擊,散而不收,所以用甘味藥來補益。)
(健按:梔子具有疏解鬱悶、消除煩躁,瀉無根虛火的功效,是雜病常用的藥物,但在傷寒外感疾病中,藥效非常微弱。怎能比得上黃芩、連翹等藥物的快速效果?而豆豉是輔助發汗、幫助疹子透發的藥物,有引吐和發汗的作用,其他方面則沒有什麼特別的功效。這裡講到汗、吐、下後,出現虛煩、煩躁不安而導致氣虛,比之前更嚴重一層。所謂氣虛,就是短氣。有人說氣是被熱邪搏擊,也是有區別的。如果熱邪壅塞而導致氣逆,則會氣滿、呼吸粗重;如果是虛弱導致的氣虛,則會呼吸短促而微弱,也就是俗稱的呼吸吃力。
這條承接上文提到氣虛,更不應該使用梔子、豆豉,單就氣虛這兩個字,就不是梔子、豆豉所能治療的,這很明顯。如果患者又出現嘔吐,那是虛弱更加嚴重,並且胃氣上逆,治療應該以理中湯或六君子湯為主。如果患者虛弱而有虛火旺盛、津液乾燥導致嘔吐,則六君子湯要加上黃連、竹茹,是止嘔的良藥。況且此處沒有外感症狀,梔子、豆豉本來就屬於催吐藥,用來治療反而會加重嘔吐。即使是兼有外感的嘔吐,梔子豆豉加生薑,效果也並不怎麼好。)
發汗或使用瀉下藥後,如果出現煩躁發熱、胸悶的症狀,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陽氣在胸中運行,如果發汗或瀉下,會導致陽氣不足,邪氣會侵入胸中,鬱結而不散,因此會產生煩躁發熱和胸悶的症狀。使用梔子豉湯,可以把胸中的邪氣吐出來。健說:這裡說的是發汗和瀉下之後,出現煩躁發熱和胸悶,這是因為發汗和瀉下都用得不對,導致邪氣滯留在半表半裡之間。不是停留在胃裡,就是有斑疹在蘊蓄,用梔子、豆豉來催吐,雖然是對症的,但恐怕藥力不足,不如改用膏劑來代替梔子,同時能兼顧解肌的效果,這樣才能更快見效。健經常這樣用,效果很好。)
傷寒病五六天,使用瀉下藥後,身體發熱的症狀沒有退去,而且心中感到結痛,說明病邪還沒有解除。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傷寒病五六天,邪氣在裡的時候,如果使用瀉下藥後,身體發熱的症狀退去,心胸感到空虛,說明病邪已經解除。如果使用瀉下藥後,身體發熱的症狀退去,但是心中感到結痛,那是結胸。如果身體發熱的症狀沒有退去,而且心中感到結痛,那是虛煩。結胸是熱邪鬱結在胸中,屬於實證,熱邪已經收斂在內,所以身體外面的發熱會退去。
虛煩是熱邪客於胸中,還沒有結成實證,熱邪散漫而導致煩躁,所以身體發熱的症狀不會退去。六七天是病邪應該解除的時候,因為熱邪是屬於虛煩,所以說病邪還沒有解除。使用梔子豉湯,可以把邪氣吐出來。宇泰說:身體發熱的症狀沒有退去這四個字,要知道結胸是身體不發熱的,說明熱邪不在表,所以可以使用大陷胸丸或小陷胸丸來治療。現在熱邪還在表,應該疏散它。第一個症狀,是虛煩最嚴重的,所以會失眠、翻來覆去睡不著。
第四個症狀,是虛煩比較輕微的,所以只是感到煩熱,胸部不舒服。第五個症狀,雖然類似結胸,但有表熱的症狀,熱邪完全沒有收斂入內,所以雖然心胸感到結痛,但只是虛煩。這三者雖然有輕微和嚴重的區別,但邪氣鬱結的地方大致相同,所以都用疏散的方法來治療。健說:發汗可以使表邪外泄,瀉下可以使裡邪排出。傷寒五六天,使用瀉下藥後,身體發熱的症狀沒有退去,而且心中感到結痛,應該仔細辨別:是可以抓撓的還是拒絕按壓,是實證還是虛證,查看脈象是屬於表證還是裡證,舌苔是怎樣的。如果舌苔發黃而且胸部拒絕按壓,那是宿食沒有消化,即使使用瀉下藥也無法去除,所以身體的發熱症狀還沒有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