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28)
《傷寒直指》卷三 (28)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衄者,上焦亡血也。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乾澀,故額上陷,脈急緊,諸脈皆屬於目,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故直視不能眴。眴,瞬,合目也。《針經》曰:陰氣虛,則目不瞑,亡血為陰虛,是以不得眠也。韓氏云:此人素有衄血證,非傷寒後,如前條之衄也,故不可發汗。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針經》曰:奪血者,無汗,亡血發汗,則陰陽俱虛,故寒慄。《活人》:假如淋家、衄家,類不可汗,而振搖者,亦可以小柴胡和解之。《千金》:太陽證具,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不可大汗也。只頻頻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出,自解。
健曰:前章汗後不解,頭眩身振者,曾擬小柴胡,加養血定風之藥,和解之,以代真武湯之未妥,適合《活人》此旨。)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方闕。汗者,心之液。汗家重發汗,則心虛,恍惚心亂,奪汗則無水,故小便已,陰中疼。三陽:血家、汗家,指平時舊病言也。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有寒則溫散,反發汗,損陽氣,胃中冷,必吐蛔也。三陽:溫散者,理中湯之類。《活人》云:先服理中丸,次服烏梅丸。)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病在表者,汗之為宜,下之為逆。
病在裡者,下之為宜,汗之為逆。經曰: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婁氏:陽盛,則陽並於陰,故宜下。陰盛,則陰並於陽,故宜汗。陽並於陰,沉而實也。陰並於陽,浮而實也。陽盛陰虛是病在裡,陽虛陰盛是病在表。健曰:婁氏將脈之沉實、浮實,分陽盛陰盛,雖為顯亮,然脈之沉者,多實;而浮者,少實,且有病不合脈,脈不合病之診,不可拘此一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以裡氣不足,為先救急,與四逆湯。得清便自調,知裡氣己和,然後急與桂枝湯,以救表。
身疼者,表邪也。《內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此以寒為本也。三陽:此證當照顧協熱利,須審其利之色何如,與勢之急緩,不可輕投四逆桂枝也。亮宸:此大關鍵,不可不知。若兩感者,亦可類推矣。觀子:下利至清穀不止,不特里虛邪陷,其中寒氣已甚,非四逆急溫之。
正氣且脫矣,雖有表邪未解之身疼痛,不遑治也,惟有救里而已。至清便自調,知虛寒已愈,而身痛猶未除,非重與發汗,表邪奚從去乎?故再以桂枝急救表也。按太陽施四逆者三證,惟發熱頭痛,脈反沉者,為真寒在裡,余皆為救逆而設。蓋既由誤下致成內氣虛寒,則非陰證之比。
白話文: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流鼻血的人,是因為上焦的血液虧損。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導致上焦的津液枯竭,經絡乾澀,所以額頭會凹陷,脈象會變得急促而緊繃。因為所有的脈都與眼睛相連,筋脈如果過於緊張,就會牽引眼睛,使得眼睛無法正常眨動,無法閉合。針灸的經典中說:陰氣虛弱,眼睛就不能閉合,而失血就是陰虛,所以會導致失眠。韓氏認為:這個人本來就有流鼻血的毛病,並不是因為傷寒之後才流鼻血,所以不可以發汗治療。)
失血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感到寒冷而發抖。(針灸的經典中說:奪去血的人,不會有汗。失血的人如果發汗,會導致陰陽兩虛,所以會寒冷。醫書《活人》中說:如果像是淋病或流鼻血的人,都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治療方式,但如果發抖,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醫書《千金》中說: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都出現了,但這個人剛好失血或嚴重腹瀉,就不可以用大量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只能多次給予少量的桂枝湯,讓身體滋潤,微微出汗,就可以自行痊癒。)
張健說:前面說到發汗後症狀沒有解除,反而出現頭暈、身體顫抖,曾考慮用小柴胡湯,加上養血、定風的藥物來調和,以替代真武湯的不妥之處,這符合《活人》中的說法。經常發汗的人,如果又再次發汗,一定會精神恍惚、心煩意亂,小便之後,陰部會疼痛。可以服用禹餘糧丸。(原文缺少藥方。汗是心臟的液體,經常發汗的人再次發汗,會導致心臟虛弱,精神恍惚、心煩意亂。因為奪去汗液,身體缺少水分,所以小便之後,陰部會疼痛。三陽指的是:有出血或出汗舊病的人,要注意。)
病人有寒症,如果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導致胃部發冷,一定會吐蛔蟲。(有寒症應該用溫散的方式來治療,反而是用發汗的方式,會損害陽氣,導致胃部發冷,所以會吐蛔蟲。三陽指的是:溫散的治療方式,例如理中湯之類的藥方。《活人》中說:先服用理中丸,然後再服用烏梅丸。)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卻用攻下的方式,這就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如果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治療沒有錯誤。本來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卻反而用發汗的方式,就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如果先用攻下的方式治療,治療沒有錯誤。(病在表,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用攻下的方式就是錯誤。病在裡,適合用攻下的方式治療,用發汗的方式就是錯誤。醫書中說: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死,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反而會痊癒。陽氣虛弱、陰液過盛,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痊癒,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反而會死。婁氏認為:陽氣過盛,陽氣會進入陰分,所以適合用攻下的方式治療。陰氣過盛,陰氣會進入陽分,所以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陽氣進入陰分,脈象會沉而有力。陰氣進入陽分,脈象會浮而有力。陽盛陰虛是病在裡,陽虛陰盛是病在表。張健說:婁氏用脈象的沉實、浮實來區分陽盛陰盛,雖然很明顯,但是脈象沉的,多半是有力;而脈象浮的,少部分是有力。而且有時候疾病和脈象不符,脈象和疾病不符的情況,所以不可以拘泥於這種單一的判斷方式。)
傷寒病人如果用攻下的方式治療,之後持續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身體疼痛,應該先治療裡;如果之後身體疼痛,腹瀉的情況自行好轉,應該先治療表。治療裡,適合用四逆湯;治療表,適合用桂枝湯。(傷寒病人用攻下的方式治療,之後持續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身體疼痛,應該先治療裡,因為裡氣不足,要先緊急救治,服用四逆湯。如果腹瀉情況自行好轉,就知道裡氣已經調和,然後再緊急服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證。身體疼痛,是表邪的表現。《內經》中說:病發生時如果不足,標本皆有,先治療標,後治療本,這裡以寒為本。三陽指的是:這種情況要考慮到是否有協熱利,要仔細觀察腹瀉的顏色、急緩程度,不可以隨便使用四逆湯或桂枝湯。亮宸認為:這是非常關鍵的,不可以不知道。如果是兩種感冒同時發生,也可以依照這種方式來推斷。觀子認為:腹瀉到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不僅是裡虛邪陷,而且是裡面的寒氣很嚴重,必須用四逆湯來緊急溫補,否則正氣就會脫失。雖然有表邪未解,身體疼痛,也顧不上了,只能先治療裡。等到腹瀉自行好轉,知道虛寒已經痊癒,但是身體疼痛還沒有解除,必須再次用發汗的方式,才能去除表邪,所以再次服用桂枝湯來緊急治療表證。根據太陽病使用四逆湯的情況有三種,只有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的,才是真正的寒在裡,其餘都是因為救治錯誤才導致的。因為是由於誤用攻下,導致內氣虛寒,跟陰證的情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