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29)
《傷寒直指》卷三 (29)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四逆但可救在裡之寒,彼先時發於陽經之邪,豈從四逆去乎?故溫里之後,必別解表散邪,方安也。健曰:觀子之論雖是,然未詳其身之熱與否,而曰救表,若仍熱不解者,此是協熱利,兩方俱不宜也。若熱已解,續下利清穀者,始宜四逆。至清便自調,後身疼痛,此下多亡陰,不能榮於肢體,更宜加歸、術,以扶脾胃,而轉氣血。豈尚挾表而曰急當救表,況文無表象,觀子亦附會其說矣。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發熱頭痛,表病也。脈反沉者,里脈也。經曰:表有病者,脈當浮。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見表病而得里脈,則當差。若不差,為內虛寒甚也,與四逆湯救其里。宇泰:此為陽病得陰脈,若以發熱體痛,證在太陽,遲投四逆,則病生他變也。
亮寢:此以四逆治太陽經虛,欲入少陰者。蓋發熱頭痛身疼,雖太陽表證,而脈沉,其勢即欲入少陰,見厥逆吐利矣。雖見表證,急當救里,使邪不內侵,治未病之法也。觀子:發熱頭痛,太陽病,其脈當浮,反沉者,雖得表證,而里之真寒已深,況不差,加之身痛乎?此體痛,當照少陰附子湯之體痛看,內外多陰,變證隨作,故宜四逆以救其里也。遇此等證,若猶先治表,誤矣。
健:按此證,發熱頭痛,乃表邪也,脈當浮,而此脈反沉,復身疼痛,是脈證不合矣。當求其故,以別陰陽。夫脈有三候,浮、中、沉為大綱耳。欲究病脈,必有兼象,此但言沉,而不分人迎氣口,不言兼象,何以即決為裡寒,而必四逆湯耶。倘太陽初病,未經汗泄,脈得沉緊沉數,表證不解,而體痛,頭疼者,甚多。
因成注增入沉遲字面,致諸家咸附其說,而曰雖屬表證,里之真寒已具,皆以四逆為宜。夫四逆者,治四逆之劑也。證不病四逆,而藥以四逆,何說乎?玩若不差三字,是曾究表,而不得汗,脈現沉者,乃寒束營血,邪滯經脈,故體仍痛。不愈,無厥逆下利,卻未入陰,應麻附細辛,溫經散寒,必效於四逆也。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知,然後復下之。(冒者,郁也。下之,則裡虛而亡血;汗之,則表虛而亡陽。表裡俱虛,寒氣怫鬱,其人因致冒。《要略》曰: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汗出,則怫鬱之邪得解,則冒愈。
又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然後復下之。觀子:經曰:諸虛乘寒,則必鬱冒。東垣曰: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熱也。上焦之病,悉屬於表。又曰:瞑目之病,悉屬於陰,宜汗不宜下者也。故雖新產鬱冒,亦必升而舉之,政冒家必從汗解之義也。然冒後,多有大便腹堅者,以血分必不足也,故復當下。
白話文:
四逆湯只能用來救治體內虛寒的情況,那些起初在陽經發生的邪氣,怎麼能用四逆湯去除呢?所以溫補體內之後,必須另外用解表的藥物來驅散邪氣,才能真正安全。健說: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沒有詳細說明病人身體是否發熱,就說要解表,如果發熱沒有退去,那就是邪氣和熱結合的下利,兩種治療方法都不合適。如果發熱已經退去,接著出現下利清穀的情況,這時候才適合用四逆湯。等到大便正常了,之後出現身體疼痛,這是因為下利過多導致陰液虧虛,無法滋養四肢,應該再加入當歸、白朮等藥物,來扶助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怎麼還能執著於表證而說要趕快解表呢?況且文中沒有提到表證的症狀,我看你也是牽強附會地說。
(某個)病患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伏,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身體又疼痛,就應該救治體內,適合用四逆湯。(發熱頭痛是表證,脈象沉伏是裡證。經文說:表有病,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脈象反而沉而遲緩,所以知道是會好轉的徵兆。看到表證卻出現裡證的脈象,就應該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就是體內虛寒非常嚴重,用四逆湯來救治體內。)宇泰說:這是陽病出現陰脈的情況,如果因為發熱身體疼痛,就認為是太陽病的症狀,而遲遲才用四逆湯,那就會產生其他變化。
亮寢說:這是用四逆湯來治療太陽經虛弱,想要轉入少陰經的情況。發熱頭痛身體疼痛,雖然是太陽表證,但脈象沉伏,表示病勢就要轉入少陰經,出現厥逆吐利了。雖然看到表證,也要趕快救治體內,讓邪氣不會侵入體內,這是治療未病的辦法。觀子說:發熱頭痛,是太陽病,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反而沉伏,雖然有表證,但體內真正的寒邪已經很深了,何況病情沒有好轉,又加上身體疼痛呢?這個身體疼痛,應該參照少陰附子湯的身體疼痛來看,體內體外都是陰寒,病症會隨之變化,所以適合用四逆湯來救治體內。遇到這種情況,如果還先治療表證,那就錯了。
健說:按照這個病證,發熱頭痛是表邪,脈象應該是浮的,而現在脈象反而沉伏,又加上身體疼痛,這是脈證不符合的情況。應該探究原因,來分辨陰陽。脈象有三個方面,浮、中、沉是基本綱要。想要探究病脈,一定會有兼雜的徵象,這裡只說沉脈,而沒有分辨人迎脈和氣口脈,也沒有提到兼雜的徵象,怎麼就能斷定是體內虛寒,而一定要用四逆湯呢?倘若剛開始得了太陽病,還沒有發汗或排泄,脈象呈現沉緊或沉數,表證沒有解除,而且身體疼痛,頭痛的例子很多。
因為有人在註解中加入了「沉遲」兩個字,導致大家都附和這個說法,而說雖然屬於表證,但體內真正的寒邪已經具備,都認為應該用四逆湯。四逆湯是治療四肢厥冷的藥方。病證不是四肢厥冷,卻用四逆湯,這是什麼道理呢?仔細研究「若不差」這三個字,表示曾經嘗試治療表證,但沒有發汗,脈象出現沉伏,那是因為寒邪束縛營血,邪氣停留在經脈,所以身體仍然疼痛。沒有好轉,也沒有出現厥逆下利,說明還沒有轉入陰證,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一定比四逆湯有效。
太陽病,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而沒有好轉,又接著發汗,這樣就導致表裡都虛。病人因此出現昏冒的症狀,昏冒的人出汗後就會自己好轉,原因是出汗後表證緩和了。對於體內的情況還不清楚,然後又用瀉下的方法。(昏冒,是指鬱悶。瀉下,會導致體內虛弱而失血;發汗,會導致體表虛弱而失陽。表裡都虛弱,寒邪鬱結,病人因此出現昏冒。《要略》說:失血後又發汗,寒邪就多,所以導致昏冒,出汗後,鬱悶的邪氣就能解除,昏冒就會好轉。
又說:昏冒的人想要好轉,一定要大量出汗,出汗後表證緩和了,但體內的情況還沒緩和,然後再用瀉下的方法。觀子說:經文說:各種虛弱遇到寒邪,就一定會出現鬱悶昏冒。東垣說:昏迷不醒,是上焦心肺有熱。上焦的病,都屬於表證。又說:閉眼(昏迷)的病,都屬於陰證,適合發汗不適合瀉下。所以即使是剛生產的婦女出現鬱悶昏冒,也必須用升舉的方法來治療,因為昏冒一定會從發汗來解除。然而,昏冒之後,大多會有大便堅硬的情況,是因為體內血分不足,所以又要用瀉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