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三 (30)
《傷寒直指》卷三 (30)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
健:按此是應汗,而反下之,則表邪內陷,無以發越。故致冒也。既冒,仍令汗出,表和而愈。若里未和,則復與下之,其病明悉,無容他贅矣。但因表裡俱虛一句,遂致疑團莫釋,乃以寒氣怫鬱,諸虛乘寒等,度之。如果表裡俱虛,則當進補治,何復行汗下,而得愈耶。此必誤文牽入。
去此一句,則情順理直,何必紛紛臆斷哉。夫冒,上越之謂,只有火冒,而無寒冒之理,豈傷寒而反是者乎?明者熟審之。)
太陽病未解,陰陽脈俱停,必先振粟,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脈陰陽俱停,無偏勝者,陰陽氣和也。陰陽和平,雖劇當愈,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陽不足而陰有餘也。經曰:陽虛陰盛,汗之則愈。
陰脈微者,陰不足,而陽有餘也。經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三陽曰:陰陽俱停者,三部相等,皆微脈也。既脈微,不必更用汗下法,彼必自汗出,自便利而愈。不必如成氏陽盛陰虛之說也,蓋觀經文,用調胃,與若字,可知非必當下之下矣。觀子:脈大者病進,脈微者病退。
陽脈微者,表之正氣將復也,故當從汗而解;陰脈微者,里之正氣將復也,故當從下而解。下則必以苦藥除之,調胃承氣是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太陽中風,風並於衛,則衛實而營虛。營者,陰也。衛者,陽也。發熱汗出,陰弱陽強也。《內經》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與桂枝湯解散風邪,調和營衛。觀子:太陽中風,以自汗為主,餘證不必悉具,脈之陽浮陰弱,雖不再言,當無有或異者矣。)
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病有在表,有在裡,有在半表裡間者,謂半表裡證,或中風,或傷寒,至五六日,邪氣自表傳裡之時,非是傷寒再中風,中風復傷寒也。但見一證,即是柴胡,不必諸證悉具也。
經云:邪在表則寒,在裡則熱。今邪在半表半裡,未有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邪在表,則心腹不滿;邪在裡,則心腹脹滿。今但言心腹苦滿,知邪在表裡間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邪在裡則煩而悶亂。《內經》云: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邪在表則能食,在裡則不能食。
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滿,而嘔。喜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表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或者,無定之稱,或在表,或在裡,皆以小柴胡主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白話文:
關於這個「健」字,原文的意思是指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這樣會導致表面的邪氣內陷,無法發散出去,所以才會出現昏冒的症狀。既然已經出現昏冒,就應該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使表面的病邪消除,自然就會痊癒。如果體內還不協調,又用瀉下的方法,病情的狀況就更加明顯,沒有什麼好疑惑的了。只因為原文提到「表裡俱虛」這句話,就導致大家產生許多誤解,有人猜測是寒氣鬱結,有人認為是各種虛弱的狀況乘虛而入。如果真的是表裡俱虛,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為什麼反而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結果卻能痊癒呢?這一定是文字有誤,導致誤解。
如果把「表裡俱虛」這句話去掉,那麼道理就很順暢了,何必胡亂猜測呢?所謂的「冒」,是指往上衝的意思,只有火氣往上衝才會有「冒」的現象,沒有寒氣往上衝的道理,難道是傷寒反而變成這樣嗎?明白的人應該仔細思考。
太陽病還沒痊癒時,如果陰陽脈象都停止不動,通常會先發抖,然後發汗,病就會好。但是,如果陽脈比較微弱,就應該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陰脈比較微弱,就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要用瀉下的方法,就適合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陰陽脈象都停止不動,沒有哪一方比較強盛,表示陰陽之氣是調和的。陰陽平和,即使病情嚴重,也應該會痊癒,所以會先發抖然後發汗,病就會好。但是,如果陽脈比較微弱,表示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內經》說:「陽虛陰盛,發汗就會好。」
陰脈比較微弱,表示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內經》說:「陽盛陰虛,用瀉下就會好。」三陽經的說法是:陰陽都停止不動,是指三部的脈象都相等,而且都很微弱。既然脈象微弱,就不必再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病人自己就會發汗,自己大小便順暢,病就會好。不必像成氏所說的陽盛陰虛的觀點,因為看原文使用調胃承氣湯和「若」字,就知道並非一定要用瀉下的方法。看過,脈象強大的表示病情加重,脈象微弱的表示病情好轉。
陽脈微弱,表示表面的正氣將要恢復,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陰脈微弱,表示體內的正氣將要恢復,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用瀉下的方法一定是用苦味的藥物來排除邪氣,調胃承氣湯就是這樣的藥方。)
太陽病,如果發熱又流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所以才會流汗。想要去除邪風,就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太陽中風,風邪侵襲衛氣,就會導致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營氣是陰,衛氣是陽。發熱流汗,是陰氣虛弱而陽氣強盛。《內經》說:「陰虛,陽氣一定會靠近它」,所以會出現呼吸短促、時常發熱而流汗的現象。使用桂枝湯可以解除風邪,調和營氣和衛氣。看原文:太陽中風,以自己流汗為主要症狀,其他症狀不必完全具備,脈象是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雖然原文沒有再提到,但應該不會有其他差異。)
傷寒或中風五六天,出現忽冷忽熱、胸脅脹滿、沉默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者胸中煩躁想吐、或者口渴、或者肚子痛、或者脅下有硬塊、或者心悸、小便不順暢、或者不口渴、身體稍微發熱、或者咳嗽,這些情況都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疾病有在表面的,有在體內的,也有在半表半裡之間的,所謂的半表半裡症狀,無論是中風或傷寒,到了五六天,邪氣會從表面傳到體內,並不是說傷寒又中風,中風又傷寒。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是柴胡湯的適應症,不必所有症狀都具備。
《內經》說:「邪氣在表面就會感到寒冷,在體內就會感到發熱。」現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才會忽冷忽熱。邪氣在表面,心腹就不會感到脹滿;邪氣在體內,心腹就會脹滿。現在只說心腹脹滿不舒服,就知道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在表面就會呻吟不安,邪氣在體內就會煩躁悶亂。《內經》說:「陽氣進入陰分,就會安靜下來。」沉默寡言,表示邪氣正從表面進入體內。邪氣在表面就能吃東西,在體內就不能吃東西。
不想吃東西,表示邪氣在表裡之間,還沒到完全不能吃的程度。邪氣在表面就不會煩躁想吐,在體內就會煩躁脹滿而想吐。想吐,表示邪氣在表面,正要傳到體內。邪氣剛從表面進入體內,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傳遞的狀況不一,才會有「或」出現的症狀。「或」的意思是說不一定,可能在表面,也可能在體內,這些情況都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當血液虛弱、氣力耗盡,皮膚毛孔打開時,邪氣就會趁機侵入。邪氣與正氣搏鬥,就會在脅下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