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5)
第三冊 (5)
1. 噫
旋覆代赭湯(見傷寒痞。)
枳殼散(《本事》),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候。
丹溪治宣州人,與前方,證皆除,氣上築心膈,噫氣稍寬,脈之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青皮(一錢),白朮(二錢半),木通,甘草(二分)
白話文:
枳殼散
來源:《本事》
**功效:**治療心下積聚,胸悶或疼痛,並伴有頻繁打嗝,且嗝出腐敗雞蛋的味道。
藥方:
- 枳殼(各半兩)
- 白朮(各半兩)
- 香附(一兩)
- 檳榔(二錢)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每日三次,不拘時辰。
案例:
丹溪先生曾治療一位宣州人,用此方後,其症狀都消失了。但患者依然感到氣往上衝,頂住心口,打嗝稍微緩解,脈象右側關脈微弱短促,左側關脈和左側尺脈強勁洪大而快速。這是肝火旺盛,需要瀉肝補脾。
加味:
- 青皮(一錢)
- 白朮(二錢半)
- 木通
- 甘草(二分)
註釋:
- 旋覆代赭湯:這是另一方,與枳殼散所治療的症狀類似。
- 枳殼散:方名,專門治療心下積聚,胸悶、疼痛、打嗝等症狀。
- 半兩: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 10 克。
- 一兩: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 15 克。
- 二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在的 3 克。
- 宣州:古地名,今安徽省宣城。
- 丹溪:指著名醫家朱丹溪。
- 右關:脈象部位,位於手腕右側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
- 左關:脈象部位,位於手腕左側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
- 左尺:脈象部位,位於手腕左側寸關尺三部中的尺部。
- 肝火旺盛:中醫理論,指肝臟功能亢進,熱氣上炎。
- 瀉肝補脾:中醫治療方法,指瀉去肝火,補益脾氣。
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噫氣,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制),半夏,軟石膏,香附
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把保和丸十五粒和抑青丸二十粒煎好,喝下去。你一直打嗝,是因為胃裡有火和痰。用南星(制)、半夏、軟石膏、香附,各取等量,用水煎服。
2. 諸逆衝上
調中益氣湯(見勞倦。)
蘇子降氣湯(見諸氣。)
黑錫丹(《和劑》),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一應下虛之證,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赤白帶下。
沉香,葫蘆巴(酒浸,炒),附子(炮),陽起石(研細水飛,各一兩),肉桂(半兩),破故紙,舶茴香(炒),肉豆蔻(麵裹煨),木香,金鈴子(蒸,去皮核,各一兩),硫黃,黑錫(去滓秤,各二兩)
白話文:
勞累時可以用調中益氣湯,各種氣虛可以用蘇子降氣湯。黑錫丹用於治療痰氣阻塞、上實下虛、心火熾盛、腎水枯竭等下虛症狀,以及婦女血海久寒不孕、赤白帶下。配方包括沉香、酒浸炒葫蘆巴、炮附子、研細水飛陽起石、肉桂、破故紙、炒舶茴香、麵裹煨肉豆蔻、木香、蒸去皮核的金鈴子、硫黃和去滓的黑錫。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並細末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梧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四十丸,空心鹽薑湯或棗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養正丹(見中風。)
沉附湯(《直指》)
附子(生,一錢),沉香,辣桂,蓽澄茄,甘草(炙。各半錢),香附(一錢)
白話文:
將黑陶罐或新的鐵銚子依照常規方法,裝入黑錫、硫磺砂,在火上燒煉,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將其他藥物也研成細末,混合均勻,從早晨到傍晚持續研磨,直到呈現黑色光澤為止。再用酒糊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陰乾後裝入布袋中,擦拭至光亮。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時用鹽薑湯或棗湯送服,婦女則用艾棗湯送服。
此方名為養正丹,可治療中風。
另有一方名為沉附湯,出自《直指》,方中包含生附子一錢、沉香、辣桂、蓽澄茄、炙甘草各半錢、香附一錢。
水二盞,姜七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正元散(見自汗。),四柱湯(見泄瀉。),靈砂丹(見嘔吐。),三炒丹(見嗽血。),硃砂丹(見泄瀉。)
白話文:
取兩杯水,加入七片薑,煎煮至八分,空腹溫熱服用。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藥方,其中包含了正元散、四柱湯、靈砂丹、三炒丹、硃砂丹等中藥,分別用於治療自汗、泄瀉、嘔吐、嗽血等症狀。
3. 諸見血證
南天竺飲(《聖濟》),治血妄行,九竅皆出,服藥不止者。
南天竺草(生瞿麥是,如拇指大一把,銼碎),生薑(一塊,如拇指大),山梔子(三十枚,去皮),燈心(如小拇指一把),大棗(去核,五枚),甘草(炙,半兩)
水一大碗,煎至半碗,去渣,不拘時溫服。
四神湯(《元戎》),治婦人血氣,心腹痛不可忍者。
白話文:
「南天竺飲」出自《聖濟》,用於治療血液失控,從九竅流出的病症,服用其他藥物也無法止住的患者。配方包括生瞿麥(如拇指大一把,銼碎)、生薑(一塊,如拇指大)、山梔子(三十枚,去皮)、燈心(如小拇指一把)、大棗(去核,五枚)、甘草(炙,半兩)。將這些藥材用水一大碗煎煮至半碗,去渣,不拘時溫服。
「四神湯」出自《元戎》,用於治療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難忍的症狀。
當歸,川芎,赤芍藥(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上為細末,酒調服三錢。
十全大補湯(見虛損。)
茜根湯(《普濟》),治吐血、咯血、嘔血等症。
四物湯加童便浸香附(一錢五分),茜草根(二錢半),忌鐵水煎,二、三服立愈。
生血地黃百花丸(《良方》),治諸虛不足,下血、咯血、衄血、腸澼內痔,虛勞寒熱,肌肉枯瘦。
白話文:
當歸、川芎、赤芍各一兩,乾薑(炮製)半兩,研磨成細粉,用酒調和服用三錢。適用於虛損者。
茜根湯,出自《普濟》,可用於治療吐血、咯血、嘔血等症。
四物湯加入童便浸泡的香附一錢五分、茜草根二錢半,忌用鐵器煎煮,服用兩三劑即可見效。
生血地黃百花丸,出自《良方》,可用於治療各種虛損、下血、咯血、鼻出血、腸道出血、內痔、虛勞寒熱、肌肉消瘦等症狀。
生地黃(十斤,搗汁(生薑(半斤,搗汁),藕(四斤,搗汁),白沙蜜(四兩),無灰酒(一升)
以上五味,用銀器或砂鍋內熬至二碗許,漸成膏,一半瓷器收之,一半入乾山藥末三兩,再熬一二十沸,次入後藥:
當歸(焙),熟地(焙),肉蓯蓉(酒浸,焙),破故紙,阿膠(麩炒),黃耆(蜜炎),石斛(去根,焙),覆盆子,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白茯苓(去皮),枸杞子(以上各二兩)
白話文:
將十斤生地黃、半斤生薑、四斤藕都搗成汁,再加入四兩白沙蜜和一升無灰酒,用銀器或砂鍋熬煮至剩下兩碗左右,慢慢熬成膏狀。將一半膏狀物裝入瓷器保存,另一半加入三兩乾山藥粉,繼續熬煮約一二十沸。接著加入當歸(焙)、熟地(焙)、肉蓯蓉(酒浸,焙)、破故紙、阿膠(麩炒)、黃耆(蜜炎)、石斛(去根,焙)、覆盆子、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白茯苓(去皮)、枸杞子(以上各二兩)繼續熬煮。
上為細末,以山藥膏子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酒調地黃膏子送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
生地黃飲子(《良方》),治諸吐血、下血、溺血、衄血。
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芍藥,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銼碎,每服一兩,水二盞,煎七分,食後溫服。如脈微身涼惡風,加桂半錢,吐血者多有此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山藥膏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般。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酒調地黃膏送服,空腹飯前服用,一天服用三次。此方名為生地黃飲子,出自《良方》,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包括吐血、下血、溺血、鼻出血。
藥材包括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芍藥、黃芩、甘草,各取等量。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加水兩杯,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若患者脈象微弱、身體冰冷、怕風,可加桂枝半錢,吐血患者多有此症狀。
必勝散(《元戎》),治男女血妄行,吐血、嘔血、咯血、衄血。
人參,當歸,熟地黃,小薊(並根用),川芎,蒲黃(炒),烏梅肉
上等分,粗末,水煎,去滓溫服,無時。
柏皮湯(《元戎》),治衄血、吐血、嘔血,皆失血虛損,形氣不理,羸瘦不能食,心忪少氣,燥渴發熱。
生地黃,甘草,黃柏,白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元戎》中記載的「必勝散」方劑,用於治療男女因血妄行導致的吐血、嘔血、咯血、鼻出血等症狀。配方包含人參、當歸、熟地黃、小薊根、川芎、炒蒲黃、烏梅肉,等量混合,研成粗末,用水煎煮,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同樣出自《元戎》的「柏皮湯」,則專治因失血虛損、形氣不足導致的鼻出血、吐血、嘔血,患者伴隨身體瘦弱無力、食慾不振、心慌氣短、口渴發熱等症狀。方劑包含生地黃、甘草、黃柏、白芍,各一兩。
上㕮咀,用醇酒三升,漬之一宿,以銅器盛,米飲下蒸一炊時久,漬汁半升服,食後。時對病增損。《肘後》用熟地黃,水、酒煎飲清。
犀角地黃湯,治主脈浮,客脈芤,浮芤相合,血積胸中,熱之甚,血在上焦,此藥主之。
犀角,大黃(各一錢),黃芩(三錢),黃連(二錢),生地黃(四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後服。
白話文:
上部牙齦腫痛,可用醇酒三升浸泡一夜,用銅器盛裝,以米湯蒸煮一炊時間,取浸泡汁液半升服用,飯後。根據病情增減藥量。
《肘後》記載用熟地黃用水或酒煎服,清熱。
犀角地黃湯,主治脈象浮而虛,浮虛相合,血瘀積於胸中,熱勢甚重,血在上焦,此藥主治。
犀角、大黃(各一錢)、黃芩(三錢)、黃連(二錢)、生地黃(四錢)
水二盅,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