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6)

1. 鼻衄

茅花湯(《活人》)

茅花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止衄散(《得效》)

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藥,川當歸,生地黃,阿膠(各三錢)

上為細末,食後黃耆湯調服二錢。

理中湯(見霍亂。),小建中湯(見傷勞倦。)

白話文:

茅花湯取茅花三錢,用一盞半水煎至七分,不拘時間溫服。止衄散則以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川當歸、生地黃、阿膠各三錢研為細末,食後用黃耆湯調服二錢。理中湯適用於霍亂,小建中湯則適用於傷勞倦。

三黃補血湯(東垣)

熟地(二錢),生地黃(三錢),當歸,柴胡(各一錢半),白芍藥(五錢),川芎(二錢),牡丹皮,升麻,黃耆(各一錢,補之,治血溢者上竭)

上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五沸,去渣溫服,食前。

兩手脈芤,兩頭則有,中間全無而虛曰芤。血至胸中,或衄血、吐血,犀角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三黃補血湯(東垣)

組成:

  • 熟地黃(二錢)
  • 生地黃(三錢)
  • 當歸(一錢半)
  • 柴胡(一錢半)
  • 白芍藥(五錢)
  • 川芎(二錢)
  • 牡丹皮(一錢)
  • 升麻(一錢)
  • 黃耆(一錢,補之,治血溢者上竭)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半兩,用兩杯水煎煮,沸騰五次後,濾去藥渣,溫熱服用,飯前服用。

主治:

  • 手脈虛弱,兩端有脈搏,中間卻沒有脈搏,稱為「芤脈」,這是血虛的表現。
  • 血氣上衝至胸腔,導致鼻出血或吐血,可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註解:

  • 「芤脈」是中醫診脈時常見的脈象,表現為脈搏細弱,兩端有搏動,中間卻沒有搏動,如同弦線一般,是氣虛血虛的表現。
  • 「血溢者上竭」指的是因血虛而導致血溢,例如鼻出血、吐血等。
  • 「補之」指的是黃耆的作用,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可以補益氣血,治療血溢。
  • 「犀角地黃湯」是治療血熱妄行,導致鼻出血、吐血的常用方劑,其中犀角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

犀角地黃湯(《活人》),易老云:此藥為最勝。

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芍藥,生地黃,牡丹皮

上㕮咀,水煎服。

熱多者,加黃芩。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無熱也,不用黃芩。升麻與犀角性味主治不同,以升麻代之,以是知引入陽也,治瘡疹太盛。如元虛人,以黃芩芍藥湯主之。(黃芩芍藥湯,用黃芩、芍藥、甘草。一方,加生薑、黃耆,治虛家不能飲食,衄血吐血。)

白話文:

《活人》書中記載,犀角地黃湯是治療熱症的最佳藥方,易老說此藥效極佳。方劑組成:犀角(若無可改用升麻)、芍藥、生地黃、牡丹皮。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若患者熱症較重,可加入黃芩。如果脈象洪大而遲緩,腹部不滿但自覺飽脹,則無熱症,不用加黃芩。升麻與犀角性味及主治不同,用升麻代替犀角,是為了引陽入體,治療瘡疹太盛。若患者元氣虛弱,則可用黃芩芍藥湯治療。(黃芩芍藥湯方劑為:黃芩、芍藥、甘草。另有一方加生薑、黃耆,用於治療虛弱患者不能進食、鼻衄吐血。)

芎附飲(《三因》)

川芎(二兩),香附(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茶湯調服。

一字散(《濟生》)

雄黃,細辛(各半兩),川烏尖(生,五個)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薑汁、茶芽煎湯,不拘時調服。

四物湯(見虛勞。),養正丹(見氣。),八味丸(見虛勞。),腎著湯(見傷濕。),五苓散(見消癉。),金沸草散(見嗽。)

白話文:

芎附飲,是用川芎二兩、香附四兩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間,用茶湯調服。一字散,是用雄黃、細辛各半兩,生川烏尖五個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用薑汁、茶芽煎湯,不拘時間調服。另外,還有四物湯(適用於虛勞)、養正丹(適用於氣)、八味丸(適用於虛勞)、腎著湯(適用於傷濕)、五苓散(適用於消癉)、金沸草散(適用於咳嗽)。

黃耆芍藥湯(東垣),治鼻衄血,面多黃,眼澀多眵,手麻木。

黃耆(一兩),甘草(炙,二兩),升麻(一兩),葛根,羌活(各半兩),白芍藥(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以辛溫補血養血,以甘溫滑潤之劑佐之即愈,此脫血傷精氣之證也。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心動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脈也。此因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浮氣,以辛溫微苦峻補其血,再用三黃補血湯。

白話文:

東垣的黃耆芍藥湯用來治療鼻出血、面色發黃、眼睛乾澀多眼屎、手麻木等症狀。藥方包括黃耆一兩、甘草(炙)二兩、升麻一兩、葛根和羌活各半兩、白芍藥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半兩,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渣溫服。

如果患者脈搏細小而弦急,按之空虛,脈色白而無光澤,則屬於失血症。這屬於大寒證,應當使用辛溫補血養血的藥物,並配合甘溫滑潤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失血傷精氣,需要用辛溫微苦峻補藥來補血,再配合三黃補血湯。

茯苓補心湯(《三因》)

木香(五分),紫蘇葉,乾葛,熟半夏,前胡(去苗),茯苓(去皮。各七分),枳殼(去穰,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五分),生地黃,白芍藥,川芎,當歸(各一錢)

姜五片,棗一枚,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溫服。

白話文:

木香、紫蘇葉、乾葛、熟半夏、前胡(去苗)、茯苓(去皮)、枳殼(去穰,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七分,生地黃、白芍藥、川芎、當歸各一錢,姜五片,棗一枚,加水兩盅,煎成一盅,飯後溫服。

生料雞蘇散(《玄珠》),治鼻衄血者,初出多不能止,用黃丹吹入鼻中,乃肺金受相火所制然也。

雞蘇葉,黃耆(去蘆),生地黃,阿膠,白茅根(各一兩),麥門冬(去心),桔梗,蒲黃(炒),貝母(去心),甘草(炙。各五錢)

每服四錢,姜三片,水煎服。

蘇合香丸(見中風。)

小烏沉湯(《和劑》),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

白話文:

《玄珠》中記載的雞蘇散,主治鼻出血,尤其是初期出血不止的情況。方中用黃丹吹入鼻中,是因肺金受相火所制之故。

方劑組成:雞蘇葉、黃耆(去蘆)、生地黃、阿膠、白茅根(各一兩)、麥門冬(去心)、桔梗、蒲黃(炒)、貝母(去心)、甘草(炙。各五錢)

用法:每服四錢,加姜三片,水煎服。

此外,中風時可參考蘇合香丸,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時可參考小烏沉湯。

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沙盆內淅去毛皮,焙乾,二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沸湯點服。

黑神散(《和劑》)

黑豆(炒,半升,去皮),干熟地黃(酒浸),當歸(去蘆,酒製),肉桂(去粗皮),乾薑(炮),甘草(炙),芍藥,蒲黃(各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半盞,童子小便半盞,不拘時,煎調服。

白話文:

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沙盆內洗去毛皮,焙乾,二十兩),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不限時間,用沸水沖服。

黑神散(出自《和劑》):黑豆(炒,半升,去皮)、熟地黃(酒浸)、當歸(去蘆,酒製)、肉桂(去粗皮)、乾薑(炮)、甘草(炙)、芍藥、蒲黃(各四兩),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半盞酒和半盞童子尿煎煮後服用,不限時間。

蘇子降氣湯(見諸氣。),十全大補湯(見虛損。)

地黃散(《元戎》),治衄血往來,久不愈。

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枸杞子

上等分,焙乾,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湯調下,無時。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用於治療各種氣虛症狀,十全大補湯則適用於虛損。地黃散出自《元戎》,主要用於治療反覆鼻出血,長期不愈的病症。其配方包括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和枸杞子,各取等量,焙乾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蜜湯調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