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2)

1. 潰瘍

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夫以血氣枯燥,不知補接於內,惟務熱洗於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而乃歸罪於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補接,即參、耆、歸、術之類是也。

〔蘇〕亂髮、蜂房、蛇蛻皮,各燒灰存性,每味取一錢匕,酒調服,治瘡久不合,神驗。(丹溪云:發補陰之功甚捷。)

〔丹〕,收斂瘡口,止有柳皮、白蘞煎湯飲之。

〔《靈》〕,眼白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納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玉版篇)

〔《精》〕,癰疽破潰之後,其形候有逆有順。眼白青黑而緊小,一惡也。不能下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惡也。腹痛渴甚,三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四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惡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惡也。膿血大泄,焮痛尤甚,膿色敗臭,氣不可近,七惡也。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八惡也。未潰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汙者,九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無時,瞪目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錯,皆是惡證。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善也。膿清腫消,色鮮不臭,四善也。

體氣和平,五善也。五善見三則吉,諸惡見四必危。

白話文:

如果不能忌口,瘡口就很難好轉,吃藥也沒有效果。這是因為體內血氣枯竭乾燥,卻不知道從內部補充調養,只在外部用熱水清洗,不從根本原因著手,只處理表面的問題,反而怪罪於寒冷凝滯。一般來說,潰瘍需要清洗,但如果沒有服用補氣血的藥物來充實內部,恐怕清洗只能得到一時的舒適,過一會兒身體就會感到疲憊,出現不耐煩的感覺,這不是體虛是什麼呢?難道不應該先考慮補充調養嗎?(這裡說的補充調養,指的是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之類的藥物。)

[蘇氏]用亂髮、蜂房、蛇蛻皮,各自燒成灰,保留藥性,每種取一小匙,用酒調和服用,治療瘡口久不癒合,效果非常好。(朱丹溪說:頭髮有很好的滋養陰液的作用。)

[丹溪]要收斂瘡口,可以用柳樹皮、白蘞煎湯服用。

[《靈樞》]眼白發青,黑眼珠變小,這是一種逆象。吃藥就嘔吐,這是第二種逆象。腹痛口渴嚴重,這是第三種逆象。肩膀和脖子不舒服,這是第四種逆象。聲音嘶啞,氣色不好,這是第五種逆象。排除這五種情況,就屬於順象了。(出自《玉版篇》)

[《精義》]癰疽破潰之後,它的形狀和徵候有順有逆。眼白發青,黑眼珠緊縮變小,這是第一種惡象。不能吃東西,吃藥就吐,吃東西沒有味道,這是第二種惡象。腹痛口渴嚴重,這是第三種惡象。肩膀和背部不舒服,四肢沉重,這是第四種惡象。聲音嘶啞,氣色不好,嘴唇和鼻子發青發黑,臉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五種惡象。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腹痛口渴嚴重,腹瀉不止,小便淋漓不暢,這是第六種惡象。膿血大量流出,紅腫疼痛更加劇烈,膿液顏色敗壞發臭,氣味難聞,這是第七種惡象。

呼吸急促短促,精神恍惚想睡覺,這是第八種惡象。還沒潰破就先發黑而且凹陷下去,臉色發青,嘴唇發黑,大小便失禁,這是第九種惡象。此外,還有打嗝,胸悶,咳嗽,身體發冷,無時無刻不出汗,眼睛發直,耳朵失聰,精神恍惚,心悸不安,說話顛三倒四,這些都是惡證。如果呼吸平穩,飲食有味,這是第一種好現象。大小便正常,這是第二種好現象。精神飽滿,說話聲音清晰洪亮,這是第三種好現象。膿液清澈,腫脹消退,顏色新鮮不臭,這是第四種好現象。身體的氣息平和,這是第五種好現象。五種好現象出現三種就是吉象,各種惡象出現四種就一定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