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3)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3)
1. 癰疽所兼諸證
〔涓〕熱毒方盛,或發大渴,此是毒攻心臟,令舌乾煩渴也。但以補心氣藥,內補即止。
〔羅〕,竹葉黃耆湯,治發背發渴,通治諸瘡大渴。
淡竹葉(二兩),生地(八兩),黃耆,麥門冬(去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湯洗),石膏(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虛渴者忌用石膏、半夏、黃芩。)
金銀花散
金銀花(四兩,去土),甘草(一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丹〕《外科精要》云:疽向安後發渴,與加減八味丸。夫當此時血氣兩虛,當用參、耆補氣,當歸、地黃養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導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黃耆六一湯等方,切當。忍冬養血,黃耆補氣,渴何由作。
〔《精》〕,忍冬丸,大能止渴,及療渴疾,既愈之後,須預防外癰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無時酒飲任下。
黃耆六一湯,大治渴疾,補虛乏,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綿黃耆(去蘆,六兩,一半生用,一半鹽水潤蒸,三次焙乾),粉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黃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服。若飲初杯,用酒調尤妙。
桑枝湯,大治口乾。
取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
五味子湯,大治口燥舌乾,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黃耆(去蘆,生用),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粉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丹〕《外科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而嘔,伏熱在心,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而嘔,宜嘉禾散。有寒熱,宜家傳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謹按病機,諸逆衝上嘔越,皆屬於火。其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群隊以為補虛之劑,補力已少,徒有溫暖助火耳。
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發嘔不食者,宜用參耆白朮膏峻補取效。佐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諸病瘡瘍如嘔者,濕氣侵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嘔逆,用補藥效。方見潰瘍門。予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白話文:
癰疽所兼諸證
-
熱毒旺盛,如果出現極度口渴,這是毒素侵犯心臟,導致舌頭乾燥、煩躁口渴的現象。 只要用補養心氣的藥物,從內部調理就能止渴。
-
竹葉黃耆湯,可以治療背部癰瘡導致的口渴,也適用於各種瘡瘍引起的嚴重口渴。
-
藥材:淡竹葉(二兩)、生地(八兩)、黃耆、麥門冬(去心)、當歸、川芎、甘草、黃芩、芍藥、人參、半夏(用湯洗過)、石膏(各三兩)。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半,竹葉五七片,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虛弱口渴的人忌用石膏、半夏、黃芩)。
-
金銀花散
-
藥材:金銀花(四兩,去除雜質)、甘草(一兩,炒過)。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四錢,用水和酒各一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趁熱服用。
-
《外科精要》說,癰瘡快要痊癒時出現口渴,要服用加減八味丸。 因為這個時候通常是氣血兩虛,應該用人參、黃耆來補氣,用當歸、地黃來養血,口渴自然會停止。何必用澤瀉、茯苓來利水,還要加上肉桂呢?像忍冬丸、黃耆六一湯這些方子就很好。忍冬能養血,黃耆能補氣,這樣的話口渴怎麼會出現呢?
-
忍冬丸,能有效止渴,治療口渴的疾病,痊癒後,要預防再次發生癰疽,很適合服用這個藥。
-
藥材:忍冬草(不限數量,根、莖、花、葉都可以用)。
-
做法:將忍冬草放入瓶子中,用沒有灰的好酒浸泡,再用糠火煨一個晚上,取出曬乾,加入少量甘草,磨成細末,用浸泡忍冬草的酒調麵糊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顆,不拘時間,用酒或開水送服。
-
黃耆六一湯,能有效治療口渴疾病,補虛弱,經常服用這個藥,可以終身避免癰疽的發生。
-
藥材:綿黃耆(去除蘆頭,六兩,一半生用,一半用鹽水浸潤後蒸三次再烘乾)、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烤黃)。
-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取二錢,早晨和中午用白開水送服。如果第一次服用,用酒調服效果更好。
-
桑枝湯,能有效治療口乾。
-
做法:取一小升桑枝,切碎炒香,加入三大升水煎煮至兩升,一天內服完。
-
五味子湯,能有效治療口燥舌乾,這是腎水枯竭的表現。
-
藥材:五味子、黃耆(去除蘆頭,生用)、人參(去除蘆頭)、麥門冬(去心)、粉甘草(烤過,半兩)。
-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半兩,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一天內服用五到七次效果最好。
-
《外科精要》說,嘔吐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剛發病時,沒有服用內托散,邪熱積在心中;另一種是氣虛導致脾氣不正而嘔吐。邪熱積在心中,就服用三帖內托散;氣虛而嘔吐,就服用嘉禾散。如果有發冷發熱,就服用家傳正氣散,同時服用山藥丸來補腎。根據病情的變化,各種逆氣上衝導致的嘔吐,都屬於火熱。內托散性質寒涼,有降火的功效;而嘉禾散雖然是補虛的藥方,但補力較弱,反而會溫熱助火。
山藥丸補腎是為了壯大下焦的陰氣,有一定的道理。但治療嘔吐,要分清先後順序。癰腫的時候,要當作毒氣上攻來治療;潰瘍之後,要當作陰虛來補養。如果年紀大的人因癰瘡潰瘍而嘔吐、吃不下飯,應該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藥物做成的膏方,大力補養才能見效。佐藥要根據當時的病況加減,恐怕使用山藥丸難以快速起效。河間認為各種瘡瘍導致的嘔吐,是濕氣侵入胃部造成的,藥方中應該多加白朮。
朱丹溪曾治療一位背部生癰瘡而嘔吐的老人,用補藥後見效。具體藥方在潰瘍門中可以找到。我曾治療一位腫瘤導致嘔吐的男子,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用獨參湯一服,嘔吐就立刻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