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4)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4)
1. 癰疽所兼諸證
〔《精》〕,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
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生犀角(各一錢),辰砂(研),茯神(去木。各二錢),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
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
〔涓〕治發背癰疽,膿潰後氣虛,脾臟滑泄,並四肢逆冷,宜用,和氣散,。
蒼朮(四兩,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甘草(炙),青皮(去穰。各一兩),良薑(炒),肉桂,乾薑(炮。各半兩),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
〔垣〕,聖愈湯,治諸惡瘡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細末摻之,立止。或瘡時間作黑色,不可潰也,藥力去盡卻紅和。如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湯主之。
熟地,生地(各三錢),歸身(一錢半),川芎(二錢),黃耆(五分),人參(三分),
上㕮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白話文:
癰疽所兼諸證
犀角膏:
此方可治療咽喉、口舌生瘡。
過去有一位貴人,因為長了癰疽而引發此症狀,醫生們都認為他的心臟功能已衰竭,紛紛離去。我使用了這個藥方,一天就讓他康復了。
藥方組成:將研磨過的真琥珀、生犀角各一錢,研磨過的辰砂、去木心的茯神各二錢,研磨過的真腦子一字,去除蘆頭的人參、去皮研磨過的酸棗仁各二錢。
將人參、茯神、犀角磨成細末,放入乳缽中,再將其他藥材研磨均勻混合,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膏狀。將膏藥裝入瓷瓶中保存,等到病情發作時,每次服用像彈子般大小的膏藥,用去除心部的麥門冬濃煎湯化開後服用,一天可連續服用五次,效果顯著。(此藥方不適合用於潰瘍的傷口。)
和氣散:
此方可治療發背癰疽,在膿液潰破後出現氣虛、脾臟滑泄(即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時,適合使用。
藥方組成:蒼朮四兩,用米泔水浸泡三日後洗淨、曬乾,再用米醋炒至香黃色;炙甘草、去除內瓤的青皮各一兩;炒過的良薑、肉桂、炮製過的乾薑各半兩;陳粟半升。
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炒過的茴香末半錢混合,用溫酒調服,不拘時間服用。
聖愈湯:
此方可治療各種惡瘡,如瘡口出血不止,可用細磨的寒水石粉末敷在傷口上,可以立即止血。或者,如果瘡口間歇性呈現黑色,不能潰爛,需要藥力完全發揮後才會轉紅。如果出血過多而引起心煩意亂、無法入睡,這是失血過多的現象,可用此湯治療。
藥方組成:熟地、生地各三錢,歸身一錢半,川芎二錢,黃耆五分,人參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塊狀,全部作為一劑,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一杯,去除藥渣,稍溫時服用,不拘時間。
敷瘡方:
此方可治療背部瘡傷,如果肉長得太快而皮膚沒有及時包裹住,遇風就容易僵硬。將燒過的寒水石研磨成細末,敷在瘡傷上,再用銅綠細末覆蓋,肉就不會僵硬了。
《圖經》記載的古方:
這個古方可用於治療惡瘡癰腫,或連帶陰部、大腿內側疼痛,並牽引至小腹,疼痛難忍,若一宿不治可能致命。用茴香苗葉搗碎取汁一升,服用,每天三到四次,並用藥渣敷在腫脹處。冬天可以使用茴香根。這是外國傳來的藥方,從永嘉年間開始使用,有起死回生的神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