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35)

1. 久漏瘡

〔丹〕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耆、朮、歸、芎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厚,艾炷灸,炷隨漏之大小,便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乾者再研為末,再和再灸。如困則止,來日再灸,宜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前血氣藥作膏藥貼之。

經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養,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於溪谷也。此用附子灸者,蓋此義也。

梅師云:腎移寒於脾,發為癰疽,少氣。脾移寒於肝,發為癰腫,拘攣。又云:諸癰腫此皆安生?岐伯曰:生於八風之所變也。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聖濟》云:衣服之表易著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

或發不變色,或堅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則然後變色疼痛,漸耎而成膿,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瘡口不合,變易為疳漏,敗壞肌肉,銷損骨髓,以致痿跛,宜以此,骨碎補丸,主之。

骨碎補,補骨脂,熟地,當歸,續斷,石楠,石斛,牛膝,杜仲,萆薢,附子,芍藥,川芎,菟絲子,沙參,羌活,防風,獨活,天麻,黃耆

此方與大僂方相表裡,各等分為末,煉蜜丸,空心鹽湯服。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宜用

羌活,防風,細辛,附子,甘草,川芎,續斷,白芍,白朮,當歸,桂心,麻黃,黃耆,熟地

此方與前骨碎補丸相表裡。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瘻,留連肉腠,腧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全文見陰陽門。)

〔《精》〕,桂附丸,治氣漏諸瘡。

桂心,附子(炮裂,米醋中浸,再炮三五次,去皮臍),厚朴(薑製),粉草(炙),白朮(各一兩),木香(一分),乳香(研,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丹溪云:《精要》治冷漏諸瘡,與桂附丸,此冷只因瘡久不合,風冷乘之,血氣不潮而成也。厚朴雖溫,其瀉衛尤速,恐不若參、耆佐以陳皮,庶乎與病情相得。此方治冷漏瘡,若寒而虛者,只以加味十全湯,隨時令經絡加減用之為當。又虛甚者,宜參耆歸術膏。

陷脈散,治漏瘡,及二三十年癭瘤,或大如杯盂,久久不瘥,致有漏潰。令人骨肉消盡,或堅或軟或潰,令人驚惕,臥寐不安,體中掣痛,愈而復作。

乾薑(炮),琥珀(研),大黃,附子(炮去皮。各一兩),丹參(三分),石硫黃(研),白石英(研),鍾乳粉(研),烏賊骨(研。各半兩),

白話文:

這個名為「久漏瘡」的病症,需要先服用補氣血的藥物,像是人參、黃耆、白朮、當歸、川芎等,而且要服用大劑量。外敷的部分,則是用附子末,混合唾液做成錢幣厚的藥餅,用艾草灸在患處,艾柱的大小要配合傷口大小。灸的時候讓皮膚感到微微發熱就好,不要過度導致疼痛。如果藥餅乾了就換新的,乾掉的藥餅再磨成粉,重新混合唾液再使用。如果覺得身體疲勞就停止,隔天再繼續灸。直到傷口平復為止。也可以用附片來灸,並配合之前說的補氣血藥膏來貼敷。

古書說,肌肉交會的地方大的是「谷」,小的是「溪」。肌肉之間的縫隙、溪谷的交會處,是運行營養和防禦之氣的通道,也是聚集身體大氣的地方。如果外邪入侵,導致氣血壅塞,經脈發熱,肌肉腐敗,營養和防禦之氣無法運行,就會形成膿瘡。膿會向內侵蝕骨髓,向外侵破肌肉,並停留在關節處,最終導致病情惡化。寒氣積存在體內,營養和防禦之氣無法滋養身體,肌肉會萎縮,筋骨僵硬,手臂無法伸直,內部會形成骨痛,外部則會感覺麻木,這就是所謂的「大寒留於溪谷」。用附子灸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梅師說,腎臟的寒氣傳到脾臟,會引發癰疽,並且使人氣虛。脾臟的寒氣傳到肝臟,會引發癰腫,並且使人抽筋。他又說,各種癰腫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岐伯說,是受到八種風邪影響而產生的。還說,地面的濕氣會傷害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聖濟》中說,衣服容易沾染寒氣,所以寒氣的來源,大概就是這樣。

有些瘡一開始不會變色,有些則堅硬如石頭,按壓也不會疼痛。但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變色、疼痛,逐漸軟化形成膿液,膿液像淘米水一樣稀薄。如果很久都無法痊癒,傷口無法閉合,就會變成疳漏,腐敗肌肉,損耗骨髓,導致肢體萎縮或跛腳。這時就應該使用骨碎補丸來治療。

骨碎補丸的成分包含:骨碎補、補骨脂、熟地、當歸、續斷、石楠、石斛、牛膝、杜仲、萆薢、附子、芍藥、川芎、菟絲子、沙參、羌活、防風、獨活、天麻、黃耆。

這個藥方和另一個名為「大僂方」的藥方作用相輔相成。將這些藥材等分磨成粉,用蜂蜜做成藥丸,在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陽氣,精純就能滋養精神,柔和就能滋養筋骨。如果陽氣無法正常開合,寒氣就會侵入,導致「大僂」。這時應該使用:羌活、防風、細辛、附子、甘草、川芎、續斷、白芍、白朮、當歸、桂心、麻黃、黃耆、熟地。

這個藥方和之前的骨碎補丸作用相輔相成。

如果營養之氣不順暢,反而逆向流動到肌肉紋理之間,就會產生癰腫。如果經脈凹陷形成瘻管,停留在肌肉縫隙中,導致經絡之氣變弱,就會使人變得膽小害怕,甚至容易受到驚嚇。(詳細內容可參考《陰陽門》)

桂附丸可以治療氣漏等瘡。成分包含:桂心、附子(炮製後用米醋浸泡,再炮製三五次,去除皮臍)、厚朴(用薑汁製)、甘草(炙)、白朮(各一兩)、木香(一分)、乳香(研磨,二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二三十顆。丹溪說,《精要》中記載用桂附丸治療寒性漏瘡,這類寒性是由於瘡口久久不合,風寒趁機侵入,導致氣血不順暢所致。厚朴雖然是溫性的,但它使衛氣瀉下的速度很快,恐怕不如使用人參、黃耆,並加入陳皮,這樣才能更符合病情。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寒性漏瘡的,如果體質虛寒,就應該使用加味十全湯,並根據時令和經絡的情況來調整藥物。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就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膏。

「陷脈散」可以用來治療漏瘡,以及二三十年的癭瘤,即使瘤的大小像杯子或碗一樣大,久久不癒合,甚至導致破潰。會使人骨肉消損,腫塊可能堅硬也可能軟爛,潰瘍反覆出現,令人驚恐不安,難以入睡,身體抽痛,痊癒後又復發。成分包含:乾薑(炮製)、琥珀(研磨)、大黃、附子(炮製去皮。各一兩)、丹參(三分)、石硫黃(研磨)、白石英(研磨)、鐘乳粉(研磨)、烏賊骨(研磨。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