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8)
本經疏證 (8)
1. 本經疏證第一卷
浣豬腸者,以礬揉之,取其殺涎滑也。醃萵苣者,以礬拌之,取其劫黏汁也。攪濁水者,礬屑摻之,則滓自澄而下墜。製采牋者,礬汁刷之,則水不滲而之他。凡一切花瓣,漬之以礬,則花中苦水盡出,花之色香不損。凡欲木石相連者,熬礬銲之,則搖曳不動。蓋緣礬之為物,得火則烊,遇水即化。
得火則烊,故能使火不入水中為患。遇水即化,故能護水,使不受火之患。是其質,卻雙綰於陰陽。其功,實側重於治水。此其於淖澤,則澄而清之。於沉濁,則劫而去之。固善於陰中固氣,水中禦火矣。「寒熱」者,陽迫陰,而陰不為之下也。「洩利、白沃」者,水不固,被火劫而流也。
「陰蝕、惡瘡」者,陰有隙,陽得入,而蠶食之也。目者,水之精。齒骨者,水之幹。能使不為火侵,則痛者自除,搖動者自堅矣。即是以推仲景之用礬於礬石湯,比之銲木石。於礬石丸,比之殺涎滑。於侯氏黑散,比之澄濁淖。於消石礬石散,比之刷采牋。是知神聖用意,亦只在人情物理間,非必別求奧妙也。
消石:味苦、辛,寒、大寒,**無毒。**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療五臟十二經衇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瘻蝕瘡。**鍊之如膏。久服,輕身。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種石。一名芒消,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採無時。火為之使,惡苦薓、苦菜,畏女菀
朴消:味苦、辛,寒、**大寒,無毒。**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畱癖、**胃中食飲、熱結,破畱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致新,**能化七十二種石。鍊鉺服之,輕身神仙。鍊之,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濇,能辛能苦,能鹹能酸。入地,千歲不變。色青白者,佳。黃者,傷人。赤者,殺人。一名消石朴。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採無時。畏麥句薑。芒消:味辛、苦,大寒。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畱血、腹中痰實結摶,通經衇,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生於朴消。石葦為之使,惡麥句薑
朴消,生斥鹵之地,刮埽煎汁,經宿結成,狀如末鹽。再以水煎,化澄,去腳滓,入蘿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則結成白消,如冰如蠟。其在上,生細芒如鋒者,為芒消。其生牙,如圭角,作六稜縱橫,玲瓏洞徹可愛者,為馬牙消,以似白石英,亦謂之「英消」。二消之底,則通名朴消也。
其再三以蘿蔔煎煉,至去鹹味,為甜消。置風日中,吹去水氣,則輕白如粉,為風化消。同甘草煎過,鼎罐升煅,則為元明粉。消石,亦產鹵地。秋冬間,徧地生白霜,埽去煎煉而成。亦再三煎煮,傾盆中,其上亦有芒有牙。其底,則通為消石。惟朴消,得水便化。消石,得火焰發。
白話文:
用明礬揉搓豬腸,是為了去除其黏滑的液體。用明礬攪拌醃漬萵苣,是為了吸附其黏液。將明礬粉末撒入混濁的水中,雜質就會自然沉澱下去。用明礬水刷製紙張,水就不會滲透到其他地方。凡是浸泡過明礬的花瓣,花中的苦水都會完全去除,而花朵的顏色和香味卻不會受損。凡是想讓木頭和石頭連接在一起,用明礬熬製後焊接,就會牢固不動。這是因為明礬這種東西,遇火會熔化,遇水會溶解。
遇火熔化,所以能使火不進入水中造成危害;遇水溶解,所以能保護水,使水不受火的侵害。這是明礬的性質,它同時關聯著陰陽兩方面。它的功效,實際上側重於治療與水相關的疾病。因此,在泥濘的地方,它能使之澄清;在渾濁的狀態下,它能去除污濁。它確實擅長在陰的方面固守氣,在水中抵禦火。所謂的「寒熱」,是陽氣逼迫陰氣,而陰氣不屈服的表現;所謂的「泄瀉、白帶」,是水液不固,被火氣劫持而流失的表現。
所謂的「陰蝕、惡瘡」,是陰氣有了空隙,陽氣得以侵入,從而像蠶食一樣侵蝕。眼睛是水之精華,牙齒和骨骼是水的支柱。如果能使它們不受火的侵犯,那麼疼痛自然會消除,搖動的也會變得堅固。由此推論,張仲景在礬石湯中使用明礬,就如同焊接木頭和石頭;在礬石丸中使用明礬,就如同去除黏滑的液體;在侯氏黑散中使用明礬,就如同澄清泥濘的水;在消石礬石散中使用明礬,就如同刷製紙張。由此可知,神醫聖人的用意,也只是在人情和物理之間,不一定需要另外尋求奧妙之處。
**消石:味苦、辛,性寒、大寒,**無毒。**主要治療五臟積熱,胃部脹滿閉塞,清除積聚的食物,促進新陳代謝,驅除邪氣,**治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的各種疾病,例如暴發的傷寒、腹中大熱、煩躁、消渴、小便不利以及瘻管和潰瘍。**煉製成膏狀服用。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這是天地間極為神奇的物質,能變化成十二種不同的石頭。又名芒消,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以及武都、隴西、西羌等地。採集時間不固定。火是它的使者,它厭惡苦蘵、苦菜,畏懼女菀。
**朴消:味苦、辛,性寒、**大寒,無毒。**主要治療各種疾病,去除寒熱和邪氣,驅逐六腑中的積聚、結塊、留滯,**胃中的食物和熱結,破除淤血閉塞,化解停滯的痰和痞塊,促進新陳代謝,**能變化成七十二種不同的石頭。煉製服用,能使身體輕盈,成為神仙。**煉製後,顏色潔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鹹能酸。埋入地中,千年不變。顏色青白的為佳,黃色的傷人,紅色的會殺人。又名消石朴。生長在益州的山谷,有鹹水的地方。採集時間不固定。畏懼麥句薑。芒消:味辛、苦,性大寒。主要治療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驅除邪氣,破除淤血、腹中的痰塊,疏通經脈,通利大小便和月經,破除五淋,促進新陳代謝。生於朴消。石葦是它的使者,它厭惡麥句薑。
朴消,生長在鹽鹼地,刮掃後煎煮成汁,經過一夜結成,形狀像鹽末。再用水煎煮,使其溶解澄清,去除沉澱物,放入數個蘿蔔一起煮熟,倒入盆中。經過一夜,就會結成白色的消石,像冰或蠟一樣。其在上層,生長出細小的芒刺狀,像鋒利的針尖一樣的,就是芒消。其生長出棱角,像玉圭的角一樣,呈現六邊形縱橫交錯,晶瑩剔透,非常可愛的,就是馬牙消,因為它像白色的石英,所以又稱「英消」。這兩種消石的底部,統稱為朴消。
將朴消反覆用蘿蔔煎煮,直到去除鹹味,就成了甜消。將甜消放置在風和陽光下,吹去水分,就會變得輕盈潔白如粉末,這就是風化消。將風化消與甘草一起煎煮,放入鼎罐中煅燒,就成了元明粉。消石,也產於鹽鹼地。秋冬季節,地面上普遍會產生白霜,掃去後煎煮而成。也需要反覆煎煮,倒入盆中,其上層也會出現芒狀和牙狀的結晶。其底部,就統稱為消石。只有朴消,遇水就會溶解。而消石,遇火會發出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