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之

《小品方》~ 卷第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3)

1. 治冬月傷寒諸方

射干湯,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氣息,喉嗚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兩),半夏(五兩,洗),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乾薑(二兩,炮),甘草(二兩,炙),紫菀(二兩),肉桂(二兩),吳茱萸(二兩),當歸(二兩),橘皮(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湯,汗後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黃二兩。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寒,熱喜伏於內,宜生薑四兩代乾薑,除茱萸,用枳實二兩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餳、生蔥。

漏蘆連翹湯,治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

漏蘆(二兩),連翹(二兩),黃芩(二兩),麻黃(去節,二兩),白蘞(二兩),升麻(二兩),甘草(二兩,炙),大黃(二兩,切),枳實(三兩,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忌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湯,治毒病沖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兩),前胡(二兩),常山(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白薇(二兩),枳實(二兩,炙),大黃(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若盛熱者,可加芒硝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犀角湯,治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一兩半,熬),犀角(屑,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濕熱為毒,及太陽傷寒,外熱內虛,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及赤滯,壯熱腸痛者,諸熱毒下良方。

梔子(十四枚),豉(一升),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麥奴丸,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所不治方。

麻黃(去節),大黃,芒硝,灶突中墨,黃芩(各二分),麥奴,梁上塵,斧底黑(各一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飲水,但極飲冷水,不節升數,須叟當寒,寒訖汗出則愈。若日移五丈不汗,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藥勢盡乃食,當冷食以除藥勢。一名黑奴丸,小麥黑勃名為麥奴是也。

白話文:

治冬月傷寒諸方

射干湯,主治春冬傷寒,秋夏感受寒邪,咳嗽氣促,呼吸困難,聲音嘶啞或失聲,乾咳無痰,喉嚨有異物感。

藥材:射干二兩,半夏五兩(洗淨),杏仁二兩(去皮尖),乾薑二兩(炮製),甘草二兩(炙乾),紫菀二兩,肉桂二兩,吳茱萸二兩,當歸二兩,橘皮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

用法: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分三次服用。病情發作一兩天者可服用此湯,出汗後再次服用時不必追求出汗。病程較長者,第一次服用可以加用大黃二兩。初秋夏月暴雨寒冷,或流行性暴寒,內熱隱伏者,宜用生薑四兩代替乾薑,去掉吳茱萸,改用炙過的枳實二兩。忌食羊肉、海藻、菘菜、餳(甜食)、生蔥。

漏蘆連翹湯,主治傷寒熱毒,轉變成紅色癰疽、丹毒、腫毒,以及眼睛紅腫疼痛,產生翳障,皆可服用。也可用於治療流行性疾病。

藥材:漏蘆二兩,連翹二兩,黃芩二兩,麻黃(去節)二兩,白蘞二兩,升麻二兩,甘草(炙乾)二兩,大黃二兩(切碎),枳實(炙乾)三兩。

用法: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加水九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兩頓飯的時間。若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忌食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湯,主治毒邪侵犯眼睛,突然出現紅色翳膜,或白色翳膜,或眼瞼腫脹,或紅腫疼痛,視力受損,疼痛深入心肝,或眼部外圍浮腫如吹氣般,流出眼水,眼球表面長出薄膜。

藥材:秦皮二兩,前胡二兩,常山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白薇二兩,枳實(炙乾)二兩,大黃三兩,甘草(炙乾)二兩。

用法:將以上十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兩頓飯的時間。若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犀角湯,主治熱毒導致大便黃赤,或赤色如腐爛的血液,或赤色黏稠如魚腦,腹部疼痛,壯熱,其他藥物無效者。

藥材: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熬製)一兩半,犀角(磨成粉末)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炙乾)一兩。

用法:將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忌食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主治濕熱化毒,以及太陽傷寒,外熱內虛,熱邪侵犯腸胃,大便黃赤,或如爛肉樣,或赤色黏稠,壯熱腹痛者,此為各種熱毒下瀉的良方。

藥材:梔子十四枚,豉(黃豆)一升,薤白(寬葉韭)一虎口(約拇指與食指併攏的量)。

用法:將三味藥材切碎,加水四升,先將梔子、薤白煮熟,然後加入豉,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麥奴丸,主治傷寒發病五六日以上未癒,胸中發熱,口噤不能說話,只想要喝水,屬於傷寒病變,一般醫生難以治療者。

藥材:麻黃(去節),大黃,芒硝,灶突中墨,黃芩(各二分),麥奴(小麥黑粒),梁上塵,斧底黑(各一分)。

用法: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彈丸大小的藥丸。用新汲水五合研磨一丸服用。病人渴欲飲水,可以盡情飲用冷水,但不要過量,很快就會感到寒冷,寒邪消除後出汗即痊癒。如果服藥後五個時辰還不出汗,按同樣方法再服用一丸,使其輕瀉。藥效盡後才能進食,應吃冷食以消除藥效。此藥丸又名黑奴丸,小麥黑粒稱為麥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