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 序 (1)
序 (1)
1. 序
《經方小品》一部,連藥性灸法合十二卷。古之舊方者,非是術人逆作方,以待未病者也。皆是當疾之時,序其源由診候之,然後依藥性處方耳。病者得愈,便記所主治,序為方說,奏上官府,仍為舊典也。今之學者相與同難,用舊方治病,病如方說,藥物依方,而不悉驗者,共論是病有古今,不言異鄉殊氣,質耐不同。同病患痛癢,所苦相似,而得之根源實別異。
且人有苦樂強弱,用藥不等,而得差是同。既差之後,實各記其方所治神驗,方說略同,其藥寒溫補利乖背。或先於嶺南服之得益,傳往淮北為治反害。夫用故方之家,唯信方說,不究藥性,亦不知男女長少殊耐、所居土地溫涼有早晚不同,不解氣血浮沉深淺應順四時、食飲五味以變性情。唯見方說相應,不知藥物隨宜,而一概投之,此為遇會得力耳,實非審的為效也。
是以《黃帝經》教四海之民,為治異品,此之謂也。今若欲以方術為學者,當精看大品根本經法,隨宜制方處針灸,病者自非壽命應終,毒害已傷生氣,五勞七傷已竭氣血者,病無不愈也。若不欲以方術為學,但以備身防急者,當依方訣,看此《經方小品》一部為要也。今先記述上古已來舊方,卷錄多少採取可承案者,為《小品》成法焉。
《華佗方》有十卷
《張仲景辨傷寒並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測定幾卷,今且以目錄為正。
《張仲景雜方》有八卷
《黃素方》有二十五卷
《葛氏所撰方》有四卷
《阮河南所撰方》有十五卷
《遼東都尉廣所撰備急方》、《中古備急》併合為二卷
《楊氏所撰方》有九卷
有《雜撰方》七卷
有《治下湯丸散方》十卷
有《治婦人方》十三卷
有《治少小雜撰方》三十卷
有《治眼方》五卷
有《雜膏方》十卷
《範東陽所撰方》有一百九卷,是範安北過江後撰集也。
上十六件,皆是《秘閣四部書目錄》所載錄者也。
《羊中散所撰方》有三十卷,是元嘉中於新安郡所集,皆是江東得效者,於世乃可即用。
《秦承祖所撰要方》二十卷,多是範東陽集中單省者耳。且首數又少,於次第治不得周悉,不足傳也。
上二件,並是元嘉中撰也。一切諸貴家皆各自撰集服藥方也,終歸是大集中事及術士所增損耳,不可悉錄也。
謹案經傳撰古今經方、治病舊典,觀歷代相紹,聖人雖異軌殊跡,治化同源,療病之理,其教亦然。是以神農使於草石,黃帝施於針灸,扁鵲徹見腑臟,華佗刳割腸胃,所為各異,而治病則同,是以為異軌同源者也。歷代撰集,文跡皆悉存,而術有神人真氣,藥有遊仙所餌,方有延年益壽,法有民間救急,自古至今,去聖久遠,雅有其文,無有傳授之者。漢末有張仲景,意思精密,善詳舊效,通於往古,自此以來,未聞勝者。
白話文:
《經方小品》這本書,總計十二卷,整合了藥物特性和灸法。古時候的醫療方法,並非是由醫生事先製定出藥方,等待未患病的人使用,而是病人在生病時,醫生會探討病因,進行診斷,然後根據藥物特性開出藥方。患者康復後,醫生就會記錄下治療過程和效果,整理成藥方說明,呈報給官方,成為舊有的醫療典籍。
現代學習醫學的人,常會一起討論,使用舊藥方治病時,即便病症符合藥方描述,使用的藥物也與藥方一致,卻不一定都能見效,他們認為這是因為疾病從古到今有所變化,卻忽略了地域氣候、身體狀況的差異。同樣的疾病,痛苦程度相似,但病因可能完全不同。
人的身體狀況有強有弱,對藥物的反應也不盡相同,但康復後,他們都會記下藥方的效果,雖然藥方說明大致相同,但藥物的性質,如寒熱、補瀉,卻可能完全相反。有些藥方在南方使用有效,到了北方卻可能有害。使用舊藥方的醫生,只相信藥方說明,忽略了藥物特性,也不瞭解不同性別、年齡對藥物的耐受度不同,以及居住地氣候的影響,不懂得根據季節調整藥物的寒熱性質,以及飲食對情緒的影響。他們只看到藥方說明與病情相符,卻忽略了藥物的適應性,一概而論地使用,這種做法只是偶然有效,並不能保證確實的療效。
因此,《黃帝內經》教導人們,要根據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果想學醫學,應該深入研究基礎的醫學理論,根據病情制定藥方和針灸治療,除非病人壽命已盡,或病情嚴重,否則疾病都可以被治癒。如果不打算深入學習醫學,只是為了自保,可以參考《經方小品》,這是重要的資源。
接下來,我將詳細介紹古時的醫學典籍,包括《華佗方》、《張仲景辨傷寒並方》、《張仲景雜方》、《黃素方》、《葛氏所撰方》、《阮河南所撰方》、《遼東都尉廣所撰備急方》、《中古備急》、《楊氏所撰方》、《雜撰方》、《治下湯丸散方》、《治婦人方》、《治少小雜撰方》、《治眼方》、《雜膏方》、《範東陽所撰方》。
以上十六部著作,都是《祕閣四部書目錄》所收錄的。此外,還有《羊中散所撰方》和《秦承祖所撰要方》,這些都是在元嘉年間編纂的。貴族家庭也會收集和編寫藥方,但這些藥方大多是在原有藥方基礎上修改的,並無特別的價值。
根據歷史記錄,神農使用草藥,黃帝使用針灸,扁鵲能洞察內臟,華佗能開刀割腸,他們的方法不同,但目標都是治病救人。從古至今,醫學知識一直在進步,但真正傳授這些知識的人卻越來越少。漢朝末年的張仲景,他的思維精細,善於研究舊藥方,通曉古醫學,自他之後,尚未有人能超越他。
醫學的實踐,都依賴於智慧的啟發,心態的穩定,對經典的研究,以及靈活運用,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藥方。我們記載的這些名人編寫的藥方,並不是說治病一定要用這麼多種藥方,而是記錄了從古至今,不同時代對於醫學的理解和應用。研究治療疾病,最終還是要回到藥物本身,《本草》中記載了365種藥物,而在民間傳承使用的藥物還有很多。
古時的醫生,會根據病情和藥物特性制定藥方,有些藥方中的藥物數量相同,但稱呼和分量不同,有些藥方則是通過煎煮的時間和份量來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藥方越來越多,這是因為古人根據病情和藥物特性,不斷調整藥方,導致藥方的數量增加。後代的學習者,往往不研究經典,只看藥方說明,隨意增減藥物,導致藥方的數量增多,藥物的差異卻非常微小,有些藥方說明相同,但藥方不同,有些藥方相同,但說明不同。
有些藥方原本是老年人使用的,現在年輕人病情類似,也可能使用;有些藥方原本是女性使用的,現在產婦病情類似,也可能使用。有些藥方說明病情可以使用,但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身體狀況和氣血質地不同。有些人不看《本草》,只傳承藥方,導致藥物雖然適合病情,但在藥方中卻可能互相衝突。有些藥方為了簡化,反而變得不方便。一個藥方經過多次修改,可能會產生錯誤。藥方說明雖然與病情相符,但藥物已經與最初的配方不同。因此,許多古藥方中,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觸的情況。
現在,我將詳細研究各種古藥方,選取其中十卷值得參考的,再加上一卷《本草》藥物特性,臨牀時可以根據病情和藥物特性進行適當的增減,再配合灸法要穴,總計十二卷,形成《經方小品》這本書,以供家庭和野外沒有專業醫生的地方,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初學治病的孩童,也可以先學習這本小品,逐步開啓智慧,然後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入的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