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 序 (2)
序 (2)
1. 序
夫學術之驗,皆依智慧開悟,心意安審,尋詳經法,得其變通,然後處方耳。今所記前件諸名人所撰服藥余方卷數者,非為治病悉應須如此多方也,正是記錄開闢以來異軌同源,歷代所集服藥余方隨積耳。研尋治病終歸以藥為方,《本草》藥族,極有三百六十五種,其《本草》所不載者,而野間相傳所用者,復可數十物。
而方集有數百卷,卷有百餘首者,皆是古之明術者詳經察病,隨宜處方,或藥物數同其稱分為異,或煮取升合為變通耳。疾愈方積,歷代如此,自然成多也。後來學者,例不案經,多尋方說,隨就增損,其方首數既多,藥物所殊至微,或說同而方異,或方同而說乖;或先是老人服之得效,今有少年病與之相似;或是女子先病服之有益,今有產婦病與之相似;方說病證可服,而人長少盛衰理異,婦人女子氣血質殊。且不看本草,而相傳加藥。
其藥物雖是所宜,而於本方更成相犯。或欲除其煩重,於本方便成不便。一方積經增損,轉生偽異。其說雖與病會,其藥物久改初始。是以中古諸方,用藥多有畏惡相犯,反毒相觸,良由此也。
今更詳諸古方,撰取十卷可承案者,又撰本草藥性,要物所主治者一卷,臨疾看之,增損所宜,詳藥性寒溫以處之;並灸法要穴為一卷,合為十二卷,為《經方小品》一部,以備居家野間無師術處,臨急便可即用也。僮幼始學治病者,亦宜先習此小品,則為開悟有漸,然後可看大品也。
白話文:
序
學習醫術,必須依靠智慧的啟發和悟性,心態平和審慎,仔細研讀經典醫籍,掌握其變化通融的道理,然後才能處方用藥。本書記載歷代名醫所留下的藥方卷數眾多,並不是說治療疾病都需要這麼多藥方,而是記錄了從醫學開創以來,不同路徑卻殊途同歸,歷代積累下來的藥方。研究治療疾病,最終還是要依靠藥方,《本草綱目》記載的藥物就有三百六十五種,而《本草綱目》未收錄的,民間流傳使用的藥物,還有數十種。
藥方集有數百卷,每卷有一百多個藥方,這些都是古代醫術高明的醫生,根據經典醫書,仔細觀察病情,隨機應變而處方的。有的藥物名稱相同,劑量卻不同;有的煎煮方法和劑量有所變化。疾病痊癒的藥方不斷積累,歷代都是如此,自然就多了起來。後來的學者,不依據經典醫籍,只蒐集藥方,隨意增減,藥方數量越來越多,藥物細微差別也越來越大,有的說法相同但藥方不同,有的藥方相同但說法卻不一樣;有的藥方是以前老年人服用有效,現在卻用於年輕人相似的病症;有的藥方是以前婦女服用有效,現在卻用於產婦相似的病症;藥方說此病症可以服用,但人的年齡、體質強弱不同,婦女和女子氣血和體質也有差異。而且不參考《本草綱目》,就根據民間流傳加藥,
即使藥物是適合的,卻可能與原方產生相互抵觸。或者為了去除繁雜,反而使原方變得不方便。一個藥方經過多次增減,就產生了偽造的差異。雖然說法與疾病相符,但藥物卻與最初的藥物相差甚遠。所以古代許多藥方,藥物之間多有克制、排斥、中毒等現象,原因就在於此。
現在我詳細考證古代藥方,選取十卷比較可靠的藥方,又撰寫一本關於《本草綱目》藥物藥性、主要功效的書,臨病時可以參考,增減藥物,根據藥性寒熱來處方;還編寫了一卷關於灸法的穴位,合起來一共十二卷,編成《經方小品》一部,以備居家野外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緊急時可以立即使用。兒童和初學治病的人,也應該先學習這部《經方小品》,這樣學習起來就會循序漸進,然後再學習其他更深入的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