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之

《小品方》~ 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

1. 治冬月傷寒諸方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五分),當歸(五分),知母,葳蕤(一作菖蒲),黃芩(各三分),麥門冬(去心,一作天門冬),桂心,芍藥,乾薑,石膏(碎),甘草(炙),茯苓,白朮(各一分)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便愈。忌海藻、菘菜、生蔥、醋、桃李、雀肉等。

治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茵陳湯下之方。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三兩),石膏(一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茵陳,得五升,去滓,納梔子、大黃,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當腹減,黃悉隨小便去也。

葳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心胸痞滿,腰背強方。

葳蕤(二兩),石膏(三分,末,綿裹),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忌海藻、菘菜。

茅根橘皮湯,治春夏天行傷寒,胃冷變啘方。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數數服之,盡復合之,啘止乃停,取微汗。有熱減桂心一兩。忌生蔥。

芍藥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藥(三兩),生地黃(半斤),牡丹(二兩),犀角(一兩,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黃三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服,不須黃芩也。忌蕪荑、胡荽。

治傷寒鼻衄不止,茅花湯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無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治傷寒身熱,衄血,嘔逆,麥門冬湯主之方。

麥門冬,石膏,寒水石(各三兩),甘草(二兩),桂心(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桂枝湯大汗後,煩渴熱不解,脈洪大者,屬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升,碎,綿裹),人參(二兩),粳米(一升)。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納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

白話文:

治冬月傷寒諸方

傷寒發病六七天,病人出現下痢,寸脈沉而遲緩,手腳冰冷,下腹部脈象摸不到,咽喉疼痛,吞咽困難,吐出膿血,腹瀉不止,可用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五分)、當歸(五分)、知母、葳蕤(或用菖蒲)、黃芩(各三分)、麥門冬(去心,或用天門冬)、桂心、芍藥、乾薑、石膏(研碎)、甘草(炙甘草)、茯苓、白朮(各一分)。以上十四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先煮麻黃,煮至水量減少二升,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時間間隔約等於煮三斗米的時間,服完藥後,若能出汗則病癒。忌食海藻、菘菜、生蔥、醋、桃李、雀肉。

傷寒發病七八天,內有實熱瘀阻,身體發黃如橘子,小便不利,腹部略微脹滿,可用茵陳湯。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三兩)、石膏(一斤)。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加水一斗二升煮茵陳,煮至五升,過濾藥渣,加入梔子、大黃,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一升。小便應當順利排出,像皂莢泡沫一樣,顏色鮮紅,腹部脹滿應當減輕,黃疸也隨小便排出。

葳蕤湯用於治療冬日溫病及春夏之交的中風、傷寒,症狀為發熱、頭暈頭痛、咽喉乾燥、舌頭髮硬、胸痛、胸悶、腰背疼痛。

葳蕤(二兩)、石膏(三分,研末,用棉布包好)、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和仁衣)、川芎(二兩)、甘草(二兩,炙甘草)、青木香(二兩,若無可用麝香一分代替)。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促使出汗。如果寒熱交替出現,則需加入朴硝一分和大黃三兩服用。忌食海藻、菘菜。

茅根橘皮湯用於治療春夏季節流行的傷寒,胃寒嘔逆者。

白茅根(切碎,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切碎)。以上三味藥材,切碎,加水六升,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分三次服用,多次服用,服完藥後需蓋好被子保暖,嘔吐停止後即可停止服藥,並稍微出汗即可。若有發熱,則需減少桂心用量一兩。忌食生蔥。

芍藥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及溫病,應該發汗卻未發汗的,體內瘀血阻塞的,以及鼻出血、吐血不止,體內尚有瘀血,面色發黃,大便黑色的病人,此方主要作用是化瘀解血。

芍藥(三兩)、生地黃(半斤)、牡丹皮(二兩)、犀角(一兩,磨成粉)。以上四味藥材,切碎,加水九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若病人出現神志不清似狂躁狀,則需增加生地黃三兩、黃芩三兩。如果病人脈象有力但遲緩,腹部不脹滿,但自覺腹部脹滿,則屬於無熱症,只需按方服用,不必添加黃芩。忌食蕪荑、胡荽。

治療傷寒鼻出血不止,可用茅花湯。

茅花(一大把)。加水八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即可痊癒。若無茅花,可用茅根代替。

治療傷寒發熱、鼻出血、嘔吐,可用麥門冬湯。

麥門冬、石膏、寒水石(各三兩)、甘草(二兩)、桂心(一兩)。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煩躁、口渴、發熱持續不退,脈象洪大有力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甘草)、石膏(一升,研碎,用棉布包好)、人參(二兩)、粳米(一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二升,煮至米熟,取出米,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六升,過濾藥渣,溫服,每次一升,一天三次。忌食海藻、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