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之

《小品方》~ 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

1. 卷第六

要方第六卷所治如下:

治冬月傷寒諸方

治春夏溫熱病諸方

治秋月中冷(瘧病)諸方

上三件

白話文:

以下是《要方》第六卷所記載的治療內容:

治療冬天感染寒邪的各種藥方。

治療春夏發生的溫熱疾病的各種藥方。

治療秋天感受寒冷所引起的疾病(例如瘧疾)的各種藥方。

以上是這三類的內容。

2. 治冬月傷寒諸方

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雲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反而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以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法。蒸濕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敷身極燥,乃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

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

詔書發汗白薇散,治傷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兩),麻黃(七分,去節),杏仁(去皮尖,熬),貝母(各三分)

上四味,搗散,酒服方寸七,自覆臥,汗出則愈。

雞子湯,治發汗後二三日不解,頭痛肉熱方。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扣雞子白令置於水內,合和令勻,納藥復攪令和,上火煎之,勿動,煎至一升,適寒溫頓服之。蓋覆汗出,粉敷之有效。忌海藻、菘菜。

葛根湯,治病三四日不瘥,身體毒熱方。

葛根(八兩),生薑(三兩),龍膽,大青(各半兩),桂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二兩),葳蕤,芍藥,黃芩,石膏(碎),升麻(各一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取八升,掠去沫,然納余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白話文:

治冬月傷寒諸方

古今以來,傷寒都被認為是難治之症。流行性感冒則被視為是由毒氣引起的疾病。然而,古人論述治療方法時,並沒有區分傷寒與流行性感冒的病氣差異。所謂「傷寒」是文雅的說法,「流行性感冒」則是民間的俗稱,並沒有說明疾病本身的異同。考究各家醫籍,其實兩者大不相同,應用的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因此必須加以分辨,故略述其要點。

《陰陽大論》說: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冬天嚴寒,萬物潛藏,人體若能謹慎保暖,則不會受寒生病。如果受寒了,才稱為傷寒。人體受四季氣候的侵害都會生病,而傷寒之所以被認為是毒病,是因為它最容易造成瘟疫。受寒立刻發病的,稱為傷寒;沒有立刻發病的,寒邪會潛伏在肌膚裡,到春天轉變成溫病,到夏天轉變成暑病。

暑病比溫病的熱症更嚴重。因此,體力勞動者在春夏更容易患上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所致,並非時行疫病。凡是時行疫病,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這是季節不對卻出現了相應的病氣。因此,一年之中,老幼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就是時行之氣引起的疾病。

王叔和說:傷寒的病情會逐日變化,治療方法也要隨之調整。現在的人得了傷寒,有的開始沒有及時治療,有的治療方法不對症,有的拖延日久才就醫。醫生又不懂得按步驟治療,便無法對症下藥。都只能根據當時的病情臨時配藥,才能奏效。現在蒐集整理仲景的舊論,記錄其證候、脈象、顏色、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備不時之需。此外,不同地區的氣候寒溫不同,飲食起居也各有差異。

因此,黃帝廣泛詢問四方醫者,岐伯精通四種治療方法,以此教導後世,解開他們的疑惑。臨症治療,必須仔細審慎。

陳廩丘說:有人問:得病後連續服用湯藥發汗,汗卻出不來怎麼辦?回答說:《醫經》說:連續發汗,汗出不來就會死。我想可以用蒸的方法,就像治療中風的方法一樣。用蒸汽來溫暖體表,使汗水不得不排出。後來我向張苗請教,張苗說:曾有人工作勞累汗出,躺在涼席上受寒而病,只覺得寒冷蜷縮,很多醫生給他服藥,四天內發汗八次,但汗水都出不來。張苗讓用燒熱的布和桃葉蒸他,立即就出了大量汗,然後在被窩裡撒上粉末讓身體乾燥,就痊癒了。之後,每次用這種方法發汗,汗水都能排出。

有些人本身就難以出汗,這不僅僅是疾病造成的,蒸汽療法就能讓他們出汗。

詔書中記載的白薇散,治療傷寒兩天未解的方子:

白薇(二兩)、麻黃(七分,去節)、杏仁(去皮尖,熬)、貝母(各三分)

將以上四味藥搗碎,用酒送服,劑量為方寸七,然後蓋被臥床,汗出即癒。

雞子湯,治療發汗後二三天未解,頭痛發熱的方子: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分,炙)

將以上兩種藥切碎,加水二升,打入雞蛋清,攪拌均勻,加入藥材再攪拌均勻,加熱煎煮,不要攪動,煎至一升,趁溫熱服用。蓋被發汗,然後撒粉效果更好。忌食海藻、菘菜。

葛根湯,治療疾病三四天未癒,身體發熱的方子:

葛根(八兩)、生薑(三兩)、龍膽、大青(各半兩)、桂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二兩)、葳蕤、芍藥、黃芩、石膏(碎)、升麻(各一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切碎,加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取八升,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二次,夜間一次。忌食海藻、菘菜、生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