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感冒風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感冒風寒是中醫對外感風寒的統稱,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咳嗽、流鼻涕、鼻塞等。
感冒風寒在中醫的辨證分型中,主要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大類。風寒感冒的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薄等;風熱感冒的臨床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頭痛、鼻塞流黃稠涕、咳嗽痰黃稠厚等。
中醫治療感冒風寒,主要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
此外,中醫還可以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等方法來治療感冒風寒。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感冒風寒,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
- 避免在空氣流通不暢的地方逗留。
- 在感冒流行季節,儘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 感冒初期,可以服用中成藥或中醫外治方法進行治療。
如果感冒症狀較重,或出現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超過3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青龍湯
- 1.《醫方集宜》:「一感冒風寒鼻塞聲重咳而喘急者宜用 三拗湯 華蓋散 小青龍湯」
- 2.《醫學衷中參西錄》:「愚初為人診病時,亦不知用也。猶憶歲在乙酉,鄰村李××,三十餘,得外感痰喘證,求為診治。其人體豐,素有痰飲,偶因感冒風寒,遂致喘促不休,表裡俱無大熱,而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滿悶,不能飲食,舌苔白膩,其脈滑而濡,至數如常。投以散風清火利痰之劑,數次無效。」
麻黃湯
- 1.《祖劑》:「即麻黃湯去桂枝,用生甘草(三錢),麻黃(不去節六分),杏仁(不去皮尖五十粒),治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
- 2.《醫方集解》:「本方去桂用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麻黃留節,發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發,連皮,取其澀;甘草生用,補中有發也)。」
- 3.《成方切用》:「即有裡熱,不治自清爾。且以防質弱者,不堪石膏也。(水已成,則氣壅肺熱。故里水與風水,俱有用石膏者。不用桂枝,可知麻黃無桂枝,不全發表,大能通徹營中之氣,故用以治水爾)〕單去桂。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 4.《傷寒廣要》:「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易簡。生料五積散。治感冒風寒。肩背拘急。發熱頭疼。或為寒濕所搏。一身凜然。急用此藥。以被蓋。汗出即愈。要訣云。若的是傷寒。有惡寒無汗等證。可用五積散熱服。厚被覆之取汗。有初得病。太陽證具。但寒而未即熱。五積散發汗。」
- 5.《痘疹心法》:「如因感冒風寒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六十七)。」
逍遙散
- 1.《女科旨要》:「產後發熱。惡寒。瘧者何也。敗血虛弱。感冒風寒。四肢痠痛。頭暈目眩。莫作時瘧治。此虛弱而致。」
桂枝湯
- 1.《玉機微義》:「仲景桂枝湯治感冒風寒身熱惡寒自汗」
四物湯
- 1.《醫通祖方》:「四物湯去地黃,加紫蘇、陳皮、大腹皮、人參、甘草、生薑、蔥白。感冒風寒,去腹皮,加香豉;胎動不安,加黃芩、白朮;胎不運動,加木香、砂仁;肥盛氣滯,加半夏、厚朴;虛羸少氣,加白朮,倍人參。」
- 2.《張氏醫通》:「四物湯去地黃加紫蘇、陳皮、大腹皮、人參、甘草、生薑、蔥白。感冒風寒。去腹皮加香豉。胎動不安。加黃芩、白朮。胎不運動。加木香、砂仁。肥盛氣滯。加半夏、厚朴。虛羸少氣。加白朮倍人參。」
- 3.《古今醫統大全》:「_小溫經湯_,治經水初來,因有感冒風寒,身上疼痛,寒熱往來,陰陽頗虛,頭眩煩悶不快,或作嘔吐。」
- 4.《女科經綸》:「五則產後感冒風寒,惡露斬然不行,憎寒發熱如瘧,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當作熱入血室治之,宜琥珀地黃丸及四物湯。以上諸證,大抵產後首當逐敗生新,然後仔細詳疾,不可妄立名色,自生新意。加減方藥,大宜對證,依古法施治,未有不安者也。」
- 5.《廣嗣紀要》:「丹溪活套:婦人胎前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或身體疼痛,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或更加細辛、白芷、羌活、防風等藥。」
白頭翁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曾治一中年婦人,於孟春感冒風寒,四、五日間延為診治。其左脈弦而有力,右脈洪而有力,舌苔白而微黃,心中熱而且渴,下利膿血相雜,裡急後重,一晝夜二十餘次,即其左右之脈象論之,斷為陽明、厥陰合併病。」
小柴胡湯
- 1.《廣嗣紀要》:「丹溪活套:婦人胎前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或身體疼痛,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或更加細辛、白芷、羌活、防風等藥。」
黃耆建中湯
- 1.《新訂痘疹濟世真詮》:「痘後亦有感冒風寒,身熱者,證多頭痛,鼻流清涕,脈浮惡風,宜黃耆建中湯,不可作餘毒未清論。」
補中益氣湯
- 1.《蘭臺軌範》:「_補中益氣湯_,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 2.《陳氏小兒痘疹方論》:「_補中益氣湯_,治中氣不足,因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
生化湯
- 1.《產寶》:「感冒風寒加防風四分。不應加連須蔥頭兩個。嘔吐加藿香三分。生薑二錢。汗多氣短加人參二錢。汗出微喘亦加人參二錢。煩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有痰加橘紅四分。傷食加神麯一錢。傷肉食加山楂一錢。砂仁末六分。」
- 2.《胎產指南》:「雖明知感冒風寒,只宜服生化湯,連進二三帖,服至熱退痛除止藥,且不可預加別藥。其川芎、乾薑性亦散邪,慎不可用麻黃、柴胡等方,以表汗虛產。如服三四帖後,頭痛如故,加連須蔥頭四五個,或用蔥放鯗魚湯內送飯。」
- 3.《靈驗良方彙編》:「丹溪云:產後不可發表。兩先生非謂產婦真無傷寒也,非謂柴胡、麻黃等湯真不對病也,誠恐後學輕產而發表耳。亡血禁汗,雖明知感冒風寒,不可發表,只生化湯中芎、姜亦能散之。」
- 4.《資生集》:「單養賢曰:產後頭痛,身熱惡寒,雖是感冒風寒,只宜服生化湯一二服,慎不可用柴胡、麻黃等藥,以表虛其汗。劑中川芎、乾薑,其味辛溫,亦能散邪退熱。如頭痛不解,加連須,蔥白三枚。」
- 5.《絳雪丹書》:「四、產後頭痛身熱惡寒,雖明知感冒風寒,只宜服生化湯,連進兩三帖,致熱退痛止方已。不須用他藥。蓋川芎炮姜性辛而散邪。慎勿用柴胡、升麻等藥以表其汗,致虛產母。如服三四帖後,頭痛發熱如故,加連須蔥頭四五個或用蔥頭放白鱟內吃亦可,放鯽魚湯內飲之亦可。」
▼ 展開更多
旋覆花湯
- 1.《婦科冰鑑》:「若感冒風寒者,旋覆花湯。敗血上衝入肺者,桃紅佛子散。真陰虧虛者,麥味地黃湯,滋其化源必自愈也。」
- 2.《濟陰綱目》:「_旋覆花湯_,治產後感冒風寒,咳嗽喘滿,痰涎壅盛,鼻塞聲重,有汗者不宜服。」
- 3.《醫學正傳》:「_旋覆花湯_(產寶)治產後感冒風寒,咳嗽喘急,痰涎壅塞坐臥不能。」
- 4.《仁術便覽》:「治產後感冒風寒,咳嗽喘滿,痰涎壅盛,鼻塞聲重。」
藿香正氣散
- 1.《古今醫統大全》:「冷吐者,冬月多有感冒風寒,由乳母感受寒氣,承寒便乳兒,冷氣入兒胃中,嘔吐喜熱,惡寒,四肢悽清,寒吐必夾清涎吐出,以溫中藥,服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四君子湯加丁香、橘紅、乾薑、炮生薑、棗去核同煎,食前服。寒極者,理中湯加附子,炮去皮、尖、臍,量虛實治之。」
二陳湯
- 1.《醫學綱目》:「〔丹〕感冒風寒咳嗽者,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九味羌活湯
- 1.《古方彙精》:「(治四時不正之氣。感冒風寒。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咽乾等症。)」
十神湯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十神湯_,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疼,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 2.《景岳全書》:「_十神湯_,治時氣瘟疫,感冒風寒,發熱憎寒,頭痛咳嗽無汗。此藥不拘陰陽兩感,一切發散宜此。」
華蓋散
- 1.《醫方集宜》:「一感冒風寒鼻塞聲重咳而喘急者宜用 三拗湯 華蓋散 小青龍湯」
參蘇飲
- 1.《古今名醫方論》:「治感冒風寒,咳嗽吐痰,涕唾稠黏,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
- 2.《雜病心法要訣》:「【注】參蘇飲,治感冒風寒傷肺,咳嗽、嚏唾痰涎、發熱、惡寒也,即人參、蘇葉、橘紅、半夏、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葛根也。形氣虛者,必用人參,若形氣實,減去可也。若頭痛,依本方去人參,以前胡易柴胡加川芎,名芎蘇飲。若喘嗽,依本方去人參加杏仁,名杏蘇飲。」
- 3.《保嬰撮要》:「愚按:活人方云:喘者,肺氣盛而有餘,然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蓋肺氣盛者,肺中之火盛也,有餘者,肺中之邪有餘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右頰色赤,用前藥以瀉之。前症若乳母感冒風寒,肺經蘊熱,致兒為患,用參蘇飲。若乳母膏粱醇酒積熱,致兒是病,用清胃散。」
- 4.《簡明醫彀》:「_參蘇飲_,感冒風寒,發熱頭疼,咳嗽聲重,流涕,有痰胸滿(方見傷風)。」
- 5.《刪補名醫方論》:「_參蘇飲_,治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憎寒咳嗽,涕唾稠黏,胸膈滿悶,脈弱無汗。」
▼ 展開更多
洗肝散
- 1.《一草亭目科全書》:「按:前二方,人多用之,故存備參考。或問曰:洗心、洗肝二散,治目何如?答曰:方以洗名,克伐可知。蓋為體壯氣實者,感冒風寒,外來腠理,內火不得消散,實熱上炎,奔入眼竅,暴赤疼腫,大便滯澀,姑以此暫用解散,否則不敢濫試也。人體不同,又烏可執泥乎?」
敗毒散
- 1.《萬病回春》:「_敗毒散_,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上宮天吊、角弓反張,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疼發熱、咳嗽喘急、鼻塞聲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 2.《古今醫鑒》:「_敗毒散_,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等證,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身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 3.《古今醫鑑》:「_敗毒散_,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等證,並一切感冒風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身重,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香蘇散
- 1.《目經大成》:「感冒風寒,頭痛發熱,目病,而無六經之證可求者,此方主之。」
五積散
- 1.《考證病源》:「感冒風寒五積散,感冒身發熱,惡露欠通行。生料五積散,一解一溫經。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芍歸芎。枳桔桂姜甘茯樸,陳皮半夏加薑蔥。除桂枳陳余略炒,熟料尤增溫散功。溫中解表祛寒濕,散痞調經用汝充。」
四君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冷吐者,冬月多有感冒風寒,由乳母感受寒氣,承寒便乳兒,冷氣入兒胃中,嘔吐喜熱,惡寒,四肢悽清,寒吐必夾清涎吐出,以溫中藥,服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四君子湯加丁香、橘紅、乾薑、炮生薑、棗去核同煎,食前服。寒極者,理中湯加附子,炮去皮、尖、臍,量虛實治之。」
人參敗毒散
- 1.《濟世全書》:「_人參敗毒散_,治小兒感冒風寒,瘟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痛肢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嗽喘熱,驚風等症。」
瀉白散
- 1.《錢氏小兒直訣》:「肺主喘,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虛則哽氣出氣。○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湯主之。○肺盛復感冒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先用瀉白散以清肺氣,後用大青膏以散風寒。○肺臟怯則唇白,用阿膠散補之。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甚也。」
寧嗽化痰湯
觀音救苦丹
- 1.《奇方類編》:「專治感冒風寒,頭疼身熱,口渴目脹,筋骨痠疼,兼治一切風寒瘟疫。出外遠行之要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