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回春》~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5)
1. 失血
先吐血而後見痰者,是陰虛也。
滋陰降火湯,治吐血後見痰,乃是陰虛火動(方見虛勞)。
清火滋陰湯,治吐血、咳血、嗽血、唾血、嘔血。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梔子仁,黃連(去毛),山藥,山茱萸(酒蒸,去核),澤瀉,赤茯苓(去皮),甘草
上銼。水煎,入童便同服。
若吐血、衄血、咳血、唾血,用六味丸加犀角、阿膠(炒,各二兩,方見補益)。
一人氣上奔,吐血、心膈痛。枳殼三錢,青皮二錢,桔梗,生地黃,木通,牡丹皮各二錢半,桃仁二十八個,川芎,黃芩,黃連各一錢,甘草少許,生乾薑分四劑,水煎服。
一暴吐紫血一碗者無事,吐出好。此熱傷血死肝中,宜服四物湯、解毒之類,不宜早止。
一吐血覺胸中氣塞,吐紫血,桃仁承氣湯下之(方見傷寒)。
一男子吐血,遇勞即作。余以為勞傷肺氣,血不歸元,與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之而愈(方見補益)。
一男子咳嗽吐血,熱渴痰盛,盜汗遺精。余以為腎水虧損,用六味丸料加麥門、五味,以壯水而愈。後因勞怒,忽紫血成塊上湧。先用花蕊石(火煅存性為末)三錢,童便、黃酒溫熱調服以化之;又用獨參湯以補之;仍用前藥調理,遂愈。後每勞則咳嗽,有痰,吐血,脾肺腎三脈皆洪數。
用補中益氣湯加貝母、茯苓、山茱萸、山藥、麥門冬、五味子,與前藥間服之而愈(方見補益)。
衄血者,出於肺,鼻中出血也。
清衄湯
當歸,芍藥,生地,香附(炒),黃芩(各一錢),梔子(炒,一錢),黃連(七分),赤芍,桔梗(各五分),生甘草,柏葉(七枚),藕節(五個)
上銼一劑。水煎,入童便共服。
一方,用人乳一半,好酒、童便一半,合一碗,重湯煮溫,隨服隨止。
一方,治鼻衄久不止。驢糞(焙乾為末)、血餘(燒灰)等分。每用少許,吹鼻,立止。一方,用白龍骨末,吹入鼻中,立應。
一方,用燒紙七層,水濕,於頂門上,以熨斗熨之,即止。
一方,用大蒜去殼搗如泥,左鼻出,敷左腳心;右鼻出,敷右腳心;兩鼻出,左右俱敷。
咳血者,出於肺,咳嗽痰中帶血也。
清咳湯
當歸,白芍,桃仁(去皮),貝母(各一錢),白朮(去皮),牡丹皮,黃芩,梔子(炒黑,各八分),青皮(去穰),桔梗(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潮熱,加柴胡、赤茯苓。
咯血者,出於腎,咯出血屑也。
清咯湯
陳皮,半夏(薑製),茯苓(去皮),知母,貝母(去心),生地(各一錢),桔梗,梔子(炒黑,各七分),杏仁(去皮),阿膠(各五分),桑皮(二錢半),甘草(五分),柳桂(二分)
白話文:
失血
先吐血後出現痰,是陰虛。
滋陰降火湯,治療吐血後見痰,是陰虛火旺引起的。(方劑見虛勞篇)
清火滋陰湯,治療吐血、咳血、嗽血、唾血、嘔血。
藥材: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梔子仁、黃連(去毛)、山藥、山茱萸(酒蒸,去核)、澤瀉、赤茯苓(去皮)、甘草。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水煎服,加入童子尿同服。
吐血、鼻出血、咳血、唾血,可服用六味丸,再加犀角、阿膠(炒,各二兩,方劑見補益篇)。
案例一:一人氣血上逆,吐血、心膈疼痛。處方:枳殼、青皮、桔梗、生地黃、木通、牡丹皮、桃仁、川芎、黃芩、黃連、甘草、生乾薑。分四劑,水煎服。
案例二:一次性吐出約一碗紫血,並無大礙,吐出來反而更好。這是熱傷血,損傷肝臟,宜服用四物湯、解毒類藥物,不宜過早止血。
案例三:吐血後感覺胸中氣悶,吐出紫血,服用桃仁承氣湯。(方劑見傷寒篇)
案例四:一男子吐血,勞累時加重。認為是勞累傷了肺氣,血液不能回歸,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山藥、熟地黃、茯神、遠志,服用後痊癒。(方劑見補益篇)
案例五:一男子咳嗽吐血,口乾舌燥,痰多,盜汗,遺精。認為是腎水不足,服用六味丸,並加入麥門冬、五味子,以滋補腎水,痊癒。後來因勞累動怒,突然湧出紫色的血塊。先服用煅燒的花蕊石粉末,用童子尿、黃酒溫熱調服使其化解;再服用獨參湯補益;並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調理,痊癒。後來只要勞累就會咳嗽、痰多、吐血,脾、肺、腎三經脈搏都洪數有力。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貝母、茯苓、山茱萸、山藥、麥門冬、五味子,與之前的藥物間隔服用,痊癒。(方劑見補益篇)
鼻出血,源於肺,鼻腔出血。
清衄湯:當歸、芍藥、生地黃、香附(炒)、黃芩、梔子(炒)、黃連、赤芍、桔梗、生甘草、柏葉、藕節。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水煎服,加入童子尿同服。
另一方:用人乳一半,好酒、童子尿各一半,混合成一碗,用武火煎煮溫熱,隨時服用,隨停隨止。
另一方:治療鼻出血久治不愈。驢糞(焙乾研末)、血餘(燒成灰)等量混合。每次取少許吹入鼻中,立即止血。另一方:用白龍骨粉末吹入鼻中,立即見效。另一方:用燒過的紙七層,用水打濕,放在頭頂,用熨斗熨燙,即可止血。另一方:用大蒜去皮搗爛成泥,左鼻出血,敷左腳心;右鼻出血,敷右腳心;兩鼻出血,左右腳心都敷。
咳血,源於肺,咳嗽時痰中帶血。
清咳湯:當歸、白芍、桃仁(去皮)、貝母、白朮(去皮)、牡丹皮、黃芩、梔子(炒黑)、青皮(去瓤)、桔梗、甘草。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水煎溫服。如有潮熱,加入柴胡、赤茯苓。
咯血,源於腎,咯出帶血的碎屑。
清咯湯:陳皮、半夏(薑製)、茯苓(去皮)、知母、貝母(去心)、生地黃、桔梗、梔子(炒黑)、杏仁(去皮)、阿膠、桑皮、甘草、柳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