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異氣所害
夫痘者,天行正病也。所居欲靜,所御欲潔,但見真候,即當灑掃房室,修飾帷帳,避風寒,遠人物,調護保養,以待收成。若犯異氣之感,倏忽變化,留連反復,未免為壞病也。故保痘之法,毋太寒,寒則血凝冱而氣滯;毋太熱,熱則血淖澤而氣淫;毋焚諸香,香氣竄而動火;毋掃地,毋掘溝,恐動塵草糞溺之氣;毋使犬豕得人,毋使喪孝得近。如遇天地卒有風霾雷雨之變,宜謹護之,毋使乖戾之氣乘空而入也。
如有病痘死者,宜遠避之,毋使癘氣得相傳染也。所居之室常要明亮,毋得太暗,使幽陰之氣勝也。《西山記》曰:近穢氣而觸真氣。觀諸幼孩,血氣未足,有客忤之症,破傷癰疽,少犯風寒穢惡之氣,即增變異,況痘家乎?
白話文:
關於痘疹這疾病,它是一種由天行(自然界的疫癘之氣)引起的正常疾病。患者應處在安靜的環境,周圍應保持清潔。一旦確診,應立即清掃房間,整理牀帳,避免風寒,遠離人羣,進行妥善的照料與保養,等待病情好轉。
如果感染了異常的病毒,病情會突然變化,反覆延長,很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因此,照顧痘疹患者的原則是,不能過於寒冷,否則血液凝固,氣機阻滯;也不能過於炎熱,否則血液變得濕潤,氣機過度活躍;不能燃燒香料,因為香味可能引發火氣;不能掃地或挖掘溝渠,以免揚起塵土、草木、糞便和尿液的氣味;不能讓狗豬接觸到人,也不能讓喪事相關的人靠近。如果遇到突發的風沙、雷電、暴雨等天氣變化,應嚴密防護,防止不正常的氣流乘虛而入。
若有痘疹患者死亡,應遠離屍體,以防其傳染病氣。患者所在的房間應保持明亮,不能太暗,以免陰暗之氣過重。根據《西山記》的記載,接近污濁之氣會影響到純淨的氣質。觀察那些年幼的孩子,他們的血氣尚未充足,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哪怕只是稍微碰到風寒或污濁之氣,也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更何況是痘疹這種疾病呢?
2. 起發不透
痘瘡所喜者,起發成漿,斯無留毒也。瘡出疏者,亦易起發,瘡若稠密,則難起發矣。然應起發而不起發者,氣虛也;應作膿而不作膿者,血虛也。曾未起發作膿,一向空虛者,謂之伏;將欲起發作膿而忽平塌者,謂之陷。遍身起發,手足獨遲者,脾胃不足也。起發將半,不能充頂者,元氣素弱也。此皆留毒於內,日後必有餘毒也。惟背瘡平塌,不須責之。
白話文:
【對於痘疹的情況】
痘疹令人安心的是,它能順利發出並形成膿漿,這樣就不會在體內留下毒素。如果疹子間隔較開,也容易發出;但如果疹子過於密集,就比較難以發出。然而,本該發出卻無法發出,是因為氣虛;應該化膿卻沒有化膿,是因為血虛。還未發出或化膿,一直處於虛弱狀態的,我們稱之為"伏";正要發出或化膿卻突然平塌下去的,我們稱之為"陷"。全身都開始發出,但手腳部分遲遲不發的,這表明脾胃功能不足。發出一半,但無法完全冒出的,顯示出先天元氣較弱。這些情況都表示毒素留在體內,未來很可能會有殘留的毒素。只有背部的疹子平塌,這點不必太在意。
3. 收靨不齊
痘瘡膿成之後,應結痂而不結痂者,氣虛也。蓋氣主外,虛則不能約束皮毛,收斂津液也。或因內實便秘,不能成痂者,或因內虛便泄,不能成痂者,或因飲水太多,濕傷脾胃不能成痂者,或因蓋覆不謹,沖冒寒熱不能成痂者,或因撏搐反復,灌爛不能成痂者,其候各不同也。惟頭足收靨獨後,此常症也。
蓋天地之化,生於陽者成於陰,生於陰者成於陽。頭為諸陽之會,自額以上,陽之陽也,陰氣不達。諸陰皆集於足,自膝而下,陰之陰也,陽氣不盈。所以收遲,如遍身收靨不齊,不能成痂者,此倒靨也,日後必有餘毒。手足不能成痂,彼此串連成泡,此膿已化,毒已解。外泡未破,內膚已生,針破之無妨也。
間有不能收較,反增潰爛,膿水不幹者,此疳蝕瘡也。久而不愈必成陷,瘻爛見筋骨而死。如正面灌爛,膿血痂皮結成一片,焦裂濺起者,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
白話文:
【收尾不一】
在痘瘡化膿之後,應該結痂但卻沒有結痂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爲氣血虛弱。因爲氣主要影響體表,如果氣虛,就無法有效地約束皮膚和毛孔,導致津液無法正常收斂。
有的是因爲體內實熱、便祕,導致無法形成痂;有的是因爲體內虛弱、腹瀉,同樣無法形成痂;有的是因爲飲水過多,溼氣傷害了脾胃,導致無法形成痂;有的是因爲護理不當,受到冷熱刺激,導致無法形成痂;還有的是因爲反覆的抓撓,瘡口爛掉,無法形成痂。這些情況各有不同的原因。
尤其是頭部和腳部的痘瘡,它們的恢復時間通常會比較晚,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根據自然界的規律,生於陽的會在陰中成熟,生於陰的會在陽中成熟。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從額頭以上,屬於陽中之陽,陰氣難以到達。所有的陰經都集中在腳部,從膝蓋以下,屬於陰中之陰,陽氣難以充滿。這就是爲什麼頭部和腳部的痘瘡恢復較慢的原因。
如果全身的痘瘡恢復速度不一,有些地方無法形成痂,這是倒疹,日後可能會有餘毒。如果手足部位無法形成痂,互相連成一片,形成水泡,這表明膿液已經化解,毒素已經消散。外面的水泡雖然沒有破裂,但裏面的皮膚已經開始生長,此時用針刺破水泡並無大礙。
然而,有時痘瘡不僅無法癒合,反而潰爛加重,膿水不斷,這就是疳蝕瘡。如果長時間不愈,必然會形成深部潰瘍,爛到見筋骨,最終導致死亡。如果面部的瘡口爛掉,膿血和痂皮結成一片,乾裂濺起,如果病人能吃東西,預後良好,如果不能吃東西,預後較差。
4. 差後餘症
痘瘡已靨,其痂不脫,此脾胃弱也。其人少食,血氣不充,不能填滿肌肉,滋益皮毛,令痂不得脫也。如痂已落,發熱作渴者,陰陽俱虛也。蓋陽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由瘡出太甚,氣耗血虛,津液枯涸,故熱而渴也。微熱不可妄治,甚者以補藥求痊,亦不可多用涼藥也。
痘瘡差後,臟腑未實,血氣未平,瘡瘢未老,肌肉尚嫩,腠理尚疏,風寒易感,若出風太早,或因澡洗則風寒乘虛而入,為寒熱,為喘咳,為腫。於補藥中微發之可也。如內傷飲食,腸胃新虛,不勝水穀,穀氣留薄,或因內傷,或飽悶,或煩躁,或吐、或利,或腹中痛,於補藥中消導之可也。戒勿因循,釀成壞病,此大虛之後,不任病者也。
白話文:
[恢復期後的餘症]
當痘瘡已經癒合,但其結的痂卻久久不脫落,這通常是由於脾胃功能較弱所致。患者飲食量少,導致身體的營養和血液供應不足,無法充分滋養肌肉和皮膚,進而使得痂皮難以自然脫落。若痂皮已自行脫落,但隨後出現發燒和口渴的症狀,這可能是陰陽兩虛的表現。一般來說,陽氣虛弱會引起外在的發熱,而陰氣虛弱則會造成內在的燥熱,這些都是因為痘瘡爆發過度,消耗了大量元氣,導致血液虧虛,體內津液乾涸,因而產生發熱和口渴的現象。對於輕微的發熱情況,切勿輕易施以治療,病情嚴重時應使用補藥來促進康復,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使用寒涼性藥物。
痘瘡痊癒後,人體的臟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復,血氣運行未臻平穩,患部的疤痕尚未成熟,肌肉組織仍顯脆弱,皮膚毛孔也處於開放狀態,因此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如果太早吹風,或是不慎受潮沐浴,都可能讓風寒趁虛而入,引發寒熱交錯、喘息咳嗽,甚至局部腫脹等後遺症。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補藥中加入少量發汗藥材,以幫助身體排出寒氣。若因飲食失調,造成腸胃功能衰弱,無法承受正常的飲食,食物在腸胃中停留過久,或是由於飲食失調,或是飯後感到脹悶、煩躁,或是發生嘔吐、腹瀉,或是腹部疼痛,這些情況都可在補藥中加入消導藥材,以幫助消化和排泄。千萬不要因為疏忽大意,而讓病情惡化,因為在大病初癒後,身體往往非常脆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