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2)
卷七 (2)
1. 誤治虛乏
人參三白散。發汗後脈虛人弱者。
人參(三錢),白朮,白芍藥,白茯苓(各二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溫服之。(蘊要○原加桂枝。今刪去。)寶鑑補遺。不用大棗。云。手足冷。或身微熱。脈皆沉細微弱。而煩躁者。或用人參三白湯。加竹茹。(○案此方。未審其出典。先君子曰。要訣云。欲用真武湯。且用三白湯。蓋即是已。而類方。錯舉和劑治膀胱蘊熱方。
考婦人良方。治血虛肌熱。乞力伽散。用朮、苓、芍、甘、四味。殆此原方也。又加減十三方。加減玄武湯。其方與乞力伽散相同。)
癸未仲秋。比鄰林楚畹之母。勞力感寒。頭眩發熱。前醫誤以為太陽表症。而投辛發之劑。連五劑不痊。及延余治。六脈洪緩無力。兩手微見瞤動。此乃過飲表劑。因致元氣大虛。血不榮筋。法當溫補。遂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灼芍。兩服熱退身涼。脈亦斂。再劑瞤動亦止。(軒岐救正論)
加味人參養營湯。治發汗過多。氣血俱虛。而筋惕肉瞤者。
人參(二錢半),白朮,當歸身,生地黃(有熱用此無熱用熟者),麥門冬(各一錢半),茯苓,甘草(炙),川芎,肉桂(有熱者減半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黃耆(二錢半有自汗者用三錢),生薑(三片),棗子(二個)
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溫服。如陰虛相火動者。加知母。黃柏。各一錢。酒炒用。若陽虛下寒脈微者。加熟附子一錢。肉桂倍之。不得眠。加遠志。酸棗仁。各一錢。(蘊要○案人參養營湯。本出和劑痼冷門。今於彼方。去芍藥。陳皮。遠志。加川芎。麥門冬。),明條。
汗下過多。津液衰少。或病方瘥。血氣尚虛。是以心火不降。腎水不升。而口燥咽乾者。必當滋陰補血之劑。用滋陰養營湯。於本方。去朮、苓、芎、桂、耆、薑、棗。加知母。黃柏。溫疫論。人參養營湯。於滋陰養營湯方中。去黃柏。加陳皮。
溫經益元湯。治因汗下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
熟地黃,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白茯苓,陳皮,肉桂,甘草,大附子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六書○原脫附子。今據赤水補。)撮要。孫氏集效方。並去熟地。茯苓。陳皮。加乾薑。(○案此方。原為代真武湯。然稍屬緩慢。仍錄於此。)
韓氏曰。產脫血虛者。宜用羊肉湯。傷寒汗下太過。亡陽失血。若只用救逆。效必遲矣。與羊肉湯。為效神速。病人面色雖見陽。是客熱上焦。中下二焦。陰氣已盛。若調得下焦有陽。則上焦陽氣下降。丹田知所歸宿矣。夫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各適其至所為故。
白話文:
誤治虛乏
參三白散是用於發汗後脈虛體弱者的方劑。藥方包含人參、白朮、白芍藥、白茯苓,並佐以生薑和大棗。煎煮服用。 原本方劑中含有桂枝,現已去除。另一版本則不使用大棗,適用於手足冰冷或身體微熱,脈象沉細微弱且煩躁的患者,可加竹茹。 此方劑的出處尚不明確,有說法認為它與真武湯及其他方劑類似。 也有人認為它與乞力伽散(治療血虛肌熱的方劑)有淵源。
另有一個案例,一位婦人因勞累受寒,頭暈發熱,被誤診為太陽表症而服用發汗藥,病情未見好轉。經診斷為元氣大虛,血不榮筋,遂改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炙甘草治療,服用後病情好轉。
加味人參養營湯則用於發汗過多,氣血俱虛,肌肉抽搐的患者。藥方中包含人參、白朮、當歸、生地黃(如有熱症則用生地,無則用熟地)、麥門冬、茯苓、甘草、川芎、肉桂(如有熱症則減半)、五味子、黃耆(如有自汗則增加用量)、生薑、大棗。煎煮服用,陰虛火旺者可加知母、黃柏;陽虛下寒脈微者可加熟附子、肉桂;失眠者可加遠志、酸棗仁。此方劑源於和劑局方,但做了修改。
汗下過多,津液減少,或病癒後血氣虛弱,導致心火不降,腎水不升,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者,則需使用滋陰補血的藥方。滋陰養營湯即是用於此,其藥方為人參養營湯去除了部分藥材,並加入知母、黃柏。溫疫論中的人參養營湯則去除了黃柏,加了陳皮。
溫經益元湯用於因汗下過多導致氣血虛弱,出現頭暈、肢體顫抖,肌肉抽搐等症狀的患者,也可用於發汗過多,衛氣虛弱,自汗不止的患者。藥方包含熟地黃、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白茯苓、陳皮、肉桂、甘草、附子。煎煮服用。 不同版本略有差異。
最後提及,產後失血過多或傷寒發汗過度導致亡陽失血者,使用羊肉湯可迅速見效。 文中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指出治療需根據病情輕重、部位深淺等因素靈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