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兼變諸證(上)
3. 誤治虛乏
脈沉而數。按之無力。口渴。身熱不退。即退亦不淨。神氣恍惚。與湯水則飲。不與則不飲。時思食。食亦不能下。舌上微燥。得湯即潤。或淡紅色。或有微苔。或無苔。此裡虛熱。而少津液也。(直解○案此不謂誤治證。然以下諸方所主。多有如此者。仍出於茲。)
人參奪命散。無問陰陽二證。傷寒日子深淺。差誤服藥。而成壞證。垂死者。服之再生。
人參(二兩緊實者)
上為粗末。分再服。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一時辰間。連進三服。覺鼻上汗出。無不即活。(家寶)
破證奪命散(○一作丹)治傷寒陰陽二證不明。或投藥錯誤。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後。皆可服。傳者云。千不失一。
好人參。一兩。去蘆。細切。水一大升。銀石器內煎至一盞。新水沉之取冷。一服而盡。汗不自它出。只在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應也。蘇韜光云。侍郎方丈。嘗以救數十人。余宰清流日。申屠倅行父之子婦。產後病時疫。二十餘日。已成壞證。偶見問。因勸其一味只服人參。
遂安。是時未知有此方。偶暗合耳。(是齋),治傷寒壞證。時或發熱。消渴煩躁。用新羅人參。不拘多少。煎湯。浸令冰冷。候盛渴之時。與之頓服。熱則隨去。(易簡),世謂傷寒汗吐下三法差謬。名曰壞證。昔張致和。用獨參湯。救治一人垂死。手足俱冷。氣患將絕。
口張不能言。致和以人參一兩。去蘆。加附子一錢。於石銚內。煎至一碗。以新汲水浸之。若冰冷。一服而盡。少頃。病人汗從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此其驗也。蓋鼻梁上應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身中周遍故也。近陸同婦。產後患疫證。二十餘日。氣虛脈弱。即同壞證。
亦以此湯治之。遂愈。孫真人云。人參湯。須用長流水煎服。若用井水則不驗。蓋長流水。取其性之通達耳。(續醫說),是治壞病中之誤汗吐下。真氣脫而致虛者。服之如神。(辨注),凡發汗太過。一時將至亡陽。或身寒而慄。或氣脫昏沉等候。速宜煎獨參湯一兩許飲之。
或甚者。以四味回陽飲。速為挽回。庶可保全。否則恐致不救。(景岳)
人參膏,用頂參六兩。水五碗。煎取二碗。復渣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去渣。將三碗參汁。合為一處。緩火煎熬。以箸常常攪之。候汁稠厚。即成膏矣。凡救虛危將脫之症。得此為善。(心悟)
生脈散(○主證。互見前。)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人參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內外傷辨○原無分量煎法。今據正傳錄。)大白。誤汗太過。津液外亡。用生脈益氣湯。(即本方。合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脈象沉弱而頻數,按壓時感覺無力。患者口渴,身體發熱不退,即使稍退也無法完全退去。精神恍惚,給他湯水就喝,不給就不喝。有時想吃東西,但卻吃不下去。舌頭表面微微乾燥,喝湯後會變得濕潤,舌色呈現淡紅色,可能有少許舌苔,也可能沒有。這是體內虛熱,且津液不足的現象。 (這並非誤治的直接描述,但以下方劑多用於類似情況,故列於此。)
人參奪命散: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也不管傷寒病程的深淺,只要是誤用藥物導致病情惡化,瀕臨死亡的人,服用此藥都能夠起死回生。
- 人參(選擇緊實的二兩)
將人參切成粗末,分兩次服用。每次用生薑三片,加水一碗半,煎至七分,趁熱服下。一小時內連服三次,如果鼻尖出汗,沒有不立刻活過來的。
破證奪命散:治療傷寒陰證陽證不明確,或用藥錯誤,導致患者病重垂危,病程七天以上都可以服用,據說效果極佳。
- 好人參一兩(去蘆),切細。
用一大升水,在銀製或石製器皿中煎至剩下一碗。取出放冷後一次性服下。服後汗不是從全身出,而是只在鼻樑尖上像水滴一樣滴落,這是藥效的反應。據說有人曾用此方救活數十人,也有人產後患病,用此方後痊癒,當時還不知道此方,是無意中吻合的。
獨參湯:治療傷寒病情惡化,時常發熱,口渴煩躁。用新羅人參,不限量,煎湯後放涼,等患者極度口渴時,一次性服用,熱就會隨之消退。世人說傷寒用發汗、催吐、瀉下三種方法有誤,導致病情惡化。以前張致和用獨參湯救活了一名垂死的人,當時這人手腳冰冷,氣息將絕,嘴巴張開無法說話。張致和用人參一兩(去蘆),加附子一錢,在石銚中煎至一碗,用新汲取的井水浸泡放涼,一次性服下。不一會兒,病人汗水從鼻樑尖上像水滴一樣滴落,這就是藥效的驗證。因為鼻樑對應脾臟,鼻尖出汗表示還有救,因為脾土之氣運行全身。據說有個婦女產後患疫病二十多天,氣虛脈弱,病情也同壞證,也是用此方治好的。孫思邈說,煎人參湯必須用長流水,用井水則沒有效果,因為長流水有通達之性。這適用於治療因誤用發汗、催吐、瀉下導致真氣脫失的虛證,服用後效果顯著。
凡是發汗過度,一時將要亡陽,或者身體寒冷戰慄,或者氣脫昏沉等情況,應當迅速煎服獨參湯一兩左右。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四味回陽飲來挽救,或許可以保住性命,否則恐怕無法救治。
人參膏:用上等人參六兩,加水五碗,煎取二碗。藥渣再加水二碗,煎取一碗。將三次煎得的三碗人參汁混合在一起,用文火慢熬,用筷子不停攪拌,等汁液濃稠時,就成了膏狀。凡是救治虛弱危急,瀕臨脫證的病人,此膏效果最佳。
生脈散:
-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細,用水煎服。人參味甘,補氣;麥門冬味苦性寒,清熱,補充津液的來源;五味子味酸,可以清除燥熱。此方名為生脈散。大體來說,因發汗過多導致津液外泄,可以使用生脈益氣湯(即本方,加補中益氣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