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眼喎斜」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眼喎斜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說話不清、流口水等症狀。其病因多與肝膽火旺、氣血不和、痰濕阻絡等有關。臨床上常用柴胡疏肝散、平肝潛陽湯、天麻鉤藤飲等方藥進行治療。

口眼喎斜的病因病機

口眼喎斜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肝膽火旺:肝膽火旺,肝氣上逆,可導致口眼歪斜。
  2. 氣血不和:氣血不和,經絡不通,可導致口眼歪斜。
  3. 痰濕阻絡:痰濕阻絡,經絡不通,可導致口眼歪斜。

口眼喎斜的臨床表現

口眼喎斜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口眼歪斜: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流口水。
  2. 頭痛眩暈:頭痛、頭暈、目赤腫痛。
  3. 耳鳴耳聾:耳鳴、耳聾。
  4. 胸脅脹痛:胸脅脹痛、噯氣、呃逆。
  5. 舌紅苔黃:舌質紅、苔黃膩。
  6. 脈弦滑數:脈弦滑數。

口眼喎斜的治療方法

口眼喎斜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中藥治療:常用柴胡疏肝散、平肝潛陽湯、天麻鉤藤飲等方藥進行治療。
  2. 針灸治療:常用風池、合谷、太沖、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3. 推拿按摩:常用推拿按摩手法進行治療。
  4. 食療保健:可多吃一些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楂、烏梅、枸杞、大棗等。

口眼喎斜的預防方法

口眼喎斜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2. 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魯府禁方》:「喉痹,薄荷湯送下。遍身疼,乳香湯送下。婦人經脈不行,紅花湯送下。頭風疼,川芎湯送下。口眼喎斜,麻黃湯送下。肚腹膨脹,香附湯送下。痄腮,芍藥湯送下。痢疾,甘草湯送下。瘧疾,井花水送下。產後諸疾,皂角湯送下。湯傷食傷,鹽湯送下。赤白帶下,好酒送下。
  • 2.《怪證奇方》:「口眼喎斜,麻黃湯下。

六君子湯

  • 1.《濟陽綱目》:「_準繩_,云: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欲,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牽正散

  • 1.《醫方集解》:「治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證者(足陽明之脈,夾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陽明內蓄痰熱,太陽外中於風,故牽急而喎斜也。又曰: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口眼喎斜。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
  • 2.《醫方論》:「但口眼喎斜,而別無他症,則經絡臟腑均未受傷,乃太陽、陽明兩經之風痰蘊熱所致。三藥直走內絡,祛風化痰,極為得力,故不必加血藥也。
  • 3.《成方切用》:「(直指方),治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證者。(足陽明之脈,俠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陽明內蓄痰熱,太陽外中於風,故牽急而喎斜也。又木不及,則金化縮短乘之,木為金乘,則土寡於畏,故口眼喎斜,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
  • 4.《醫方考》:「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證者,此方主之。
  • 5.《本草備要》:「辛甘有毒。色青屬木,故治諸風眩掉(皆屬肝木),驚癇搐掣,口眼喎斜(白附、殭蠶、全蠍等分為末,名牽正散。酒服二錢,甚效),瘧疾風瘡,耳聾帶疝,厥陰風木之病(東垣曰: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而用之。汪機曰:破傷風,宜以全蠍、防風為主)。
▼ 展開更多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所謂卒中昏厥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氣壅塞者。

附子湯

  • 1.《濟陽綱目》:「_附子湯_,治中風挾寒,手足不仁,口眼喎斜,牙關緊急。

升麻葛根湯

  • 1.《祖劑》:「即升麻葛根湯加人參、秦艽、防風、桂枝、白芷,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小續命湯

  • 1.《仁齋直指方論》:「產後無得令虛,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雜證,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產後中風,切不可作風治,必大補氣血為主,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之脈分其血氣多少,而治產後中風,口眼喎斜,切不可服小續命湯。產後水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 2.《聖濟總錄》:「治婦人猝中風,身體緩縱,口眼喎斜,舌強不得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小續命湯方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人參,黃芩(去黑心),芍藥,芎藭,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雙仁炒),桂(去粗皮各一兩),防風(去叉一兩半),附子(一枚大者炮裂去皮臍)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猝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氣亂,頭目眩重,痰涎並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及治諸風,服之皆驗。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瘥。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瘂。
  • 4.《玉機微義》:「千金大續命湯比前方無人參有黃芩荊澀(元戎作竹瀝) 局方小續命湯(出千金)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神清氣亂及治諸風(云云)
  • 5.《金匱鉤玄》:「口眼喎斜,不可服小續命湯。
▼ 展開更多

四生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專治左癱右瘓,口眼喎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悉皆療之。
  • 2.《是齋百一選方》:「專治左癱右瘓,口眼喎斜,中風涎急,半身不遂,不能舉者,悉皆治之。

烏藥順氣散

  • 1.《醫方考》:「中風,遍身麻痹,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者,此方主之。
  • 2.《醫方集解》:「治中風偏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風勝則氣壅,壅於皮膚則頑麻,壅於骨節則煩痛,壅於經絡則語澀行難,壅於口面則喎斜,壅於胸喉則痰喘)。
  • 3.《嬰童類萃》:「_烏藥順氣散_,治小兒一切風症,攻注四肢、遍身頑麻,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此藥疎通氣道,先服甚效。
  • 4.《濟陽綱目》:「_烏藥順氣散_,治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手足癱瘓,言語謇澀,口眼喎斜,先宜多服此藥,疏通氣道,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 5.《方症會要》:「治中(風氣)遍身麻痹,語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
▼ 展開更多

牛黃清心丸

  • 1.《折肱漫錄》:「予父予母予兄皆以卒中不起,父母病時予醫理未透,予兄病時,予在燕京,皆隨俗先進牛黃清心丸,延到時師皆用祛風化痰之劑,絕無一效,乃閱立齋醫案治王車駕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五不治症,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 2.《大方脈》:「風邪中臟之人形氣實者,其症痰涎壅塞,神昏不語,口眼喎斜,兩手握固,及牙關噤急、喘滿閉症,俱服牛黃清心丸(見祛風門)。
  • 3.《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又曰:中風,厥死者,不問虛實,先以桃蠟丸,以薑汁調下,薑湯過口為妙,舍此不治。然心悶而無痰者,宜服前方;若悶而痰涎者,以薑汁、竹湯吊之,不死而止;口眼喎斜者,青州牛黃清心丸;嘔吐涎沫者,青州白丸子;虛者,先服八味順氣散;實者,烏藥順氣散及小續命湯。

地黃飲子

  • 1.《讀醫隨筆》:「即此痰厥昏僕,舌強語澀,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偏廢,非內熱招風之患乎?歷觀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送下黑錫丹,差堪對證。服後半日許,乘其氣息稍平,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啐時中分三次服之。喘滿多汗者,生脈散以收攝之。
  • 2.《齊氏醫案》:「又有心火暴甚,腎水虛衰,兼之五志過極,以至心神昏悶,卒倒無知,其手足牽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營筋急而縱也,俗云風者,乃風淫末疾之假象,風自火出也,須以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繼以麥門冬、五味子之類滋其化源,此根陽根陰之至論也。若夫所謂痰者,凡人之將死,必有痰,何獨中風為然。

大秦艽湯

  • 1.《醫學心悟》:「此際須用理中湯,加參兩餘,以溫補元氣。若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飲加人參以灌之,庶救十中之二三。中血脈者,中在半表半裡也,如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之屬是也,藥宜和解,用大秦艽湯加竹瀝、薑汁、鉤藤主之,而有氣與血之分。氣虛者,偏於右,佐以四君子湯。血虛者,偏於左,倍用四物湯。
  • 2.《雜病源流犀燭》:「惟中腑者必面加五色,脈浮弦而多惡風,大法,必當汗之(宜疏風湯、小續命湯),然亦不可過汗以損衛氣。至如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其症口眼喎斜,沉沉欲睡,外無六經症狀,內無便溺之危,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惟以靜勝其躁,以養血為主(宜大秦艽湯、養榮湯、羌活愈風湯)。
  • 3.《醫醫偶錄》:「中血脈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湯加竹瀝、薑汁、鉤藤。二曰寒。傷寒是也。寒在表則與風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湯,法洋《傷寒論》。三曰暑。暑輕者但煩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昏悶,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頭痛惡寒而煩渴,四味香薷飲加荊芥、秦艽。
  • 4.《醫宗必讀》:「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二便之閉,但見口眼喎斜,半身作痛,不可過汗,恐虛其衛,不可大下,恐傷其營,惟當養血、順氣、以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和之。

參蘇飲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 2.《婦人大全良方》:「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塞,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 3.《醫燈續焰》:「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及感冒風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證。

三生飲

  • 1.《折肱漫錄》:「予父予母予兄皆以卒中不起,父母病時予醫理未透,予兄病時,予在燕京,皆隨俗先進牛黃清心丸,延到時師皆用祛風化痰之劑,絕無一效,乃閱立齋醫案治王車駕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五不治症,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 2.《証治準繩‧類方》:「_《易簡》三生飲_,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但口開手散,眼合遺尿,聲如鼾鼻者難治。
  • 3.《婦人大全良方》:「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 4.《內科摘要》:「三生飲,治卒中昏憒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 5.《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猝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大有神效。
▼ 展開更多

蘇合香丸

  • 1.《萬病回春》:「_蘇合香丸_,治男婦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喎斜、不省人事並傳屍,骨蒸勞瘵,卒暴心疼,鬼魅瘴瘧,小兒急,慢驚搐,婦人產後中風,赤白痢疾,一切氣暴之症,最能順氣化痰。
  • 2.《普濟本事方》:「範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喎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氣通,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無不立效。

三聖散

  • 1.《証治準繩‧類方》:「_三聖散_(一名舒筋散),大治手足拘攣,口眼喎斜,左癱右瘓,骨節痠疼,腳弱無力,行步不正,一切風疾。
  • 2.《張氏醫通》:「舒筋三聖散,治口眼喎斜。左急右緩。血脈受邪者。
  • 3.《古今醫統大全》:「子和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目喎筋急,手搐瘛瘲,皆厥陰肝木之用也。經云: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世何以熱藥治風邪?予治驚風癇病痿,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
  • 4.《古今醫統大全》:「(《簡易》)_三聖散_,治中風,手足拘攣,口眼喎斜,腳氣,行步不正。
  • 5.《玉機微義》:「子和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目喎筋急,手搐瘛瘲,昏厥陰,肝木之用也。經云:風淫所勝,平以卒涼。世何以熱藥治風邪?予治驚風癇病,屢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