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26)
第二冊 (26)
1. 積聚
上除巴豆霜外,為末,另研巴霜,旋入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黃連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共一兩,減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全不用。
《三因》伏梁丸
茯苓(去皮),人參(去蘆),厚朴(去粗皮,薑製炒),枳殼(去瓤,麩炒),三稜(煨),半夏(湯泡七次),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用米飲湯下。
乾漆丸,治伏梁氣,橫在心下,堅牢不散,胸中連背多疼。
乾漆(搗碎,炒煙盡),芫花(醋拌炒),鱉甲(去裙襴,醋塗炙),硇砂(研。以上各一兩),桃仁(去皮尖,麩炒),木香(不見火),川烏頭(去皮臍,銼,鹽拌炒黃。各半兩),雄黃(細研),麝香(研。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入別研藥令勻,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用溫酒送下。
半夏散,治伏梁積,心下硬急滿悶,不能食,胸背疼痛。
半夏(湯泡去滑),鱉甲(醋炙。各一兩半),川大黃(銼,炒),訶藜勒皮,桂心,前胡,當歸(焙),青橘皮(去白),檳榔,木香,荊三稜(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治伏梁氣在心下,結聚不散。
用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下。桃奴,是實著樹不落者,正月採樹上干桃是也。
痞氣丸(東垣),治脾之積,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其脈浮大而長。
厚朴(制,半兩),黃連(去須,八錢),吳茱萸(洗,三錢),黃芩,白朮(各二錢),茵陳(酒製炒),縮砂仁,乾薑(炮,各一錢半),白茯苓(另為末),人參,澤瀉(各一錢),川烏(炮,去皮臍),川椒(各五分),巴豆霜(另研),桂(各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研為末旋入外,余藥同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加減痞氣丸(東垣),孟秋合此。
厚朴(一錢),黃芩(酒製),黃連(酒製),益智仁,當歸尾,橘皮(去白),附子(各三分),半夏(五分),吳茱萸,青皮,澤瀉,茯苓,神麯(炒),廣朮,昆布,熟地黃,人參,炙甘草,巴豆霜,葛根(各二分),紅花(半分)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依前服法。
《三因》痞氣丸
赤石脂(火煅醋淬),川椒(炒去汗),乾薑(炮。各二兩),桂心,附子(各半兩,炮),大烏頭(炮,去皮臍,二錢半)
白話文:
積聚
伏梁丸
將巴豆霜以外的藥材磨成粉末,另外研磨巴豆霜,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兩顆,一天增加一顆,兩天增加兩顆,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再從兩顆開始服用,用淡黃連湯送服,在飯後服用,如此反覆,積聚減少大半就停止服用。秋冬季節,可以加入厚朴半兩,與之前的藥材合起來共一兩,減少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則完全不用。
此方組成為:茯苓(去皮)、人參(去蘆頭)、厚朴(去粗皮,用薑汁炒過)、枳殼(去瓤,用麩皮炒過)、三稜(煨過)、半夏(用湯浸泡七次)、白朮(等量)。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在飯後用米湯送服。
乾漆丸
治療伏梁氣,橫在心下,堅硬不散,胸部連帶背部多處疼痛。
此方組成為:乾漆(搗碎,炒至煙盡)、芫花(用醋拌炒)、鱉甲(去除邊緣,用醋塗抹後烤過)、硇砂(研磨,以上各一兩)、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用麩皮炒過)、木香(不見火)、川烏頭(去除外皮和臍部,切碎,用鹽拌炒黃,各半兩)、雄黃(細磨)、麝香(研磨,各二錢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再加入另外研磨的藥材攪拌均勻,用醋煮過的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顆,飯前用溫酒送服。
半夏散
治療伏梁積聚,心下硬且脹滿,不能進食,胸背疼痛。
此方組成為:半夏(用湯浸泡去除滑液)、鱉甲(用醋烤過,各一兩半)、川大黃(切碎,炒過)、訶藜勒皮、桂心、前胡、當歸(烘乾)、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檳榔、木香、荊三稜(炮製,各一兩)。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半分,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稍熱服用。
治療伏梁氣
治療伏梁氣在心下,結聚不散。
用桃奴三兩,磨成粉末,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桃奴是指果實長在樹上不掉落的,在正月採摘樹上的乾桃。
痞氣丸(東垣)
治療脾臟積聚,在胃脘部位,腹部脹大如盤,久久不癒,導致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脈象浮大而長。
此方組成為:厚朴(炮製過,半兩)、黃連(去除鬚根,八錢)、吳茱萸(洗淨,三錢)、黃芩、白朮(各二錢)、茵陳(用酒製過炒過)、縮砂仁、乾薑(炮製,各一錢半)、白茯苓(另外磨成粉)、人參、澤瀉(各一錢)、川烏(炮製,去皮臍)、川椒(各五分)、巴豆霜(另外研磨)、桂(各四分)。
以上藥材,除了茯苓和巴豆霜另磨粉末之外,將其他藥材一起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兩顆,一天增加一顆,兩天增加兩顆,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再從兩顆開始服用,用淡甘草湯送服,在飯後服用,如此反覆,積聚減少大半就停止服用。
加減痞氣丸(東垣)
適合在孟秋時節使用。
此方組成為:厚朴(一錢)、黃芩(用酒製過)、黃連(用酒製過)、益智仁、當歸尾、橘皮(去除白色部分)、附子(各三分)、半夏(五分)、吳茱萸、青皮、澤瀉、茯苓、神麯(炒過)、廣朮、昆布、熟地黃、人參、炙甘草、巴豆霜、葛根(各二分)、紅花(半分)。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蒸過的餅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服用方法同前。
《三因》痞氣丸
此方組成為:赤石脂(用火煅燒後醋淬)、川椒(炒過去除汗水)、乾薑(炮製,各二兩)、桂心、附子(各半兩,炮製)、大烏頭(炮製,去除外皮和臍部,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