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邪氣」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包括先天稟賦、後天飲食起居等,外因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習慣等。當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疾病。

中醫將疾病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疾病是指由外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疾病,常見的外邪有風、寒、暑、濕、燥、火等。內傷疾病是指由於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疾病,常見的內傷因素有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情志不遂等。

中醫將疾病的症狀分為表證和里證。表證是指外邪侵襲人體表層所引起的症狀,常見的表證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流鼻涕等。里證是指內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症狀,常見的里證有胸悶、腹脹、腹痛、便秘、尿頻等。

中醫根據疾病的症狀,辨別疾病的類型和病因,然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包括內服中藥、外用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

中醫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醫學,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中醫的理論和方法,對現代醫學也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腎俞

腎俞


聽會

聽會


風府

風府

  • 1.《針灸聚英》:「今護項乃云蔽垢膩。實存名亡矣。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 2.《針灸大成》:「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 3.《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 4.《針灸甲乙經》:「曰:其作日晏與其日早,何氣使然?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皆客於脊背,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期門

期門

  • 1.《針灸大成》:「胸脅滿兼譫語:邪氣自表傷裡,先胸脅,次入心。期門。
  • 2.《普濟方·針灸》:「太陽病頭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頭痛冒眩。太陽經病。可發汗。心下痞滿。邪傳裡也。不可發汗。刺肺俞奪其邪氣。二穴皆在太陽經也。是高下之刺也。妄發其汗。內亡津液。傳屬陽明。故譫語不止。未太實者。當瀉肝經。刺期門。恐傳入於脾胃也。
  • 3.《普濟方·針灸》:「衛生寶鑑云。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血補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權用前藥。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為刺期門可用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

氣穴

氣穴

  • 1.《針灸逢源》:「中氣穴。則針遊於巷。(巷。街也。氣脈相通之義)中肉節。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

風市

風市

  • 1.《針灸逢源》:「當作風市穴。)以鈹針針之。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小便閉。須飲通閉之藥以利其水。)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溫補胃氣。則寒濕散。)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言大便不通者。由於邪氣之盛。則瀉之。由於正氣之虛。則補之。)癘風者。

行間

行間

  • 1.《針灸逢源》:「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刺肝經血絡外見者。)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音徹)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脾胃之邪氣皆盛。)若俱不足。

血海

血海

  • 1.《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囟會

囟會

  • 1.《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 2.《針方六集》:「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氣海

氣海

  • 1.《針灸逢源》:「即督脈之囟會風府。此皆髓海之上下輸也。)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邪氣實也。)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正氣虛也。)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

下脘

下脘

  • 1.《針灸逢源》:「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脘同)則腸胃充廓。衛氣不營。邪氣居之。(凡瘍胃氣則陽虛而寒汁流於腸中。蟲寒不行。則聚於下脘。而腸胃充滿也。衛氣脾氣也脾氣不能營運。故邪得聚而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壅同)成癰成則下管約。
  • 2.《針灸甲乙經》:「黃帝問曰:氣為上鬲。上鬲者,食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鬲,下鬲者,食晬時乃出,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留於腸中,留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脘,守下脘則腸胃充郭,胃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脘虛。

通天

通天

  • 1.《針灸逢源》:「若為寒所襲陽氣受傷。不能柔筋。形為僂俯矣)陷脈為瘻(音陋)留連肉腠(寒氣自筋絡而陷入脈中。發為瘍瘻。留結腠理)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寒氣流於經俞氣化薄於臟腑則為恐畏驚駭。此陽氣被傷不能養神也)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行脈中。邪氣陷脈。

日月

日月

  • 1.《針灸逢源》:「(恐助其邪氣)月郭空無治。(此以陰氣虛邪不能去也。)故曰月生而瀉。是為藏虛。(虛其虛也。)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實其實也)月郭空而治。是為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邪氣沉留)外虛內亂。淫邪乃起。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至陰

至陰

  • 1.《針灸逢源》:「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邪氣微。故刺太陽至陰穴。與諸陰經井穴同法無令出血。但間日一刺之則邪氣目泄矣)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邪在表也○雜病篇曰取足陽明)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邪在表裡之間。○雜病篇曰。渴而日作取手陽明。)溫瘧汗不出。
  • 2.《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內庭

內庭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束骨

束骨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委中

委中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崑崙

崑崙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陷谷

陷谷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陽陵泉

陽陵泉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陽輔

陽輔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厲兌

厲兌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衝陽

衝陽

  • 1.《針灸逢源》:「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或刺或灸泄其邪氣。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經渠

經渠

  • 1.《針灸甲乙經》:「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有餘則瀉其經渠,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渠,無出其氣。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亂散,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陽交

陽交

  • 1.《針灸甲乙經》:「少陰其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上從則厥。治之表裡刺之,飲之服湯。曰: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何?曰:名曰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退精勝,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 2.《針灸集成》:「○經曰邪氣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腧,命曰繆刺。繆刺者刺絡脈也。言絡脈與經脈繆處。身有蜷攣疼痛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道也。(入門)

目窗

目窗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勞宮

勞宮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陽綱

陽綱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意舍

意舍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腦戶

腦戶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瞳子髎

瞳子髎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膽俞

膽俞

  • 1.《針灸資生經》:「各三壯。目赤痛從目眥始。取陰蹺。(千)精明、(見淚。)後谿、目窗、(目痛。)瞳子髎、(見翳。)主目赤。肝勞邪氣眼赤。當陽百壯。風癢赤。灸人中。(見目痛。)腦戶、膽俞、意舍、陽綱、(並見腹脹。)治目黃。(銅)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千)勞宮、(銅同。

犢鼻

犢鼻

  • 1.《經穴匯解》:「入門。作犢鼻下三寸。非也。凡言膝上膝下。皆除膝臏骨而言之。資生。本事方。作舉足取之。發揮。聚英。醫統。從之。蓋原針解篇。類經。作豎膝低跗取之。原邪氣臟腑病形篇。

耳門

耳門

  • 1.《經穴匯解》:「當容,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眥近後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千金)

肝俞

肝俞

  • 1.《普濟方·針灸》:「太陽病頭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頭痛冒眩。太陽經病。可發汗。心下痞滿。邪傳裡也。不可發汗。刺肺俞奪其邪氣。二穴皆在太陽經也。是高下之刺也。妄發其汗。內亡津液。傳屬陽明。故譫語不止。未太實者。當瀉肝經。刺期門。恐傳入於脾胃也。

肺俞

肺俞

  • 1.《普濟方·針灸》:「太陽病頭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頭痛冒眩。太陽經病。可發汗。心下痞滿。邪傳裡也。不可發汗。刺肺俞奪其邪氣。二穴皆在太陽經也。是高下之刺也。妄發其汗。內亡津液。傳屬陽明。故譫語不止。未太實者。當瀉肝經。刺期門。恐傳入於脾胃也。

華蓋

華蓋

  • 1.《針灸學綱要》:「人之五臟。皆有上氣。而肺為之總。故經曰。諸氣皆屬於肺。肺居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虛。而不欲窒礙。調攝失宜。或為風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呼吸坐臥。促迫不安也。

中脘

中脘

  • 1.《針灸學綱要》:「錢仲陽云。癖塊者。僻於兩脅。痞結者。痞於中脘。此因乳哺失調。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或乳母六淫七情所致也。

上星

上星

  • 1.《針方六集》:「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前頂

前頂

  • 1.《針方六集》:「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神庭

神庭

  • 1.《針方六集》:「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針經》禁勿刺,令人癲疾,目失明。灸三壯。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翳腫,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此以邪氣作實而弗禁針也。

風池

風池

  • 1.《針方六集》:「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陰緩而陽急。以邪氣在陽經,故陽脈緊急;陰不受邪,其脈自舒緩也。陽蹻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