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續刻 (3)
續刻 (3)
1. 三部九候論
(吳氏作決死生論)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外有餘而中不足)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陽有餘而陰不足,故脈反大而多氣喘滿也)參伍不調者病。(言於三部九候,或有一二不調為愆和有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以天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以人身言上中下謂之三部。三部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三候有天有地有人,
合為九候也。○上古診脈,不獨寸口,於諸經之動脈皆診之。如本篇云: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以候頭角之氣。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以候口齒之氣。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以候耳目之氣。中部天,手太陰也,取寸口以候肺。中部地,手陽明也,取合谷以候胸中之氣。中部人,手少
陰也,取神門以候心。下部天,足厥陰也,取太衝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陰也,取太谿以候腎。下部人,足太陰也,取其門之動脈,又取跗上之衝陽,以候脾胃之氣。此三部九候是也。《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闕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後世言脈者皆宗之。)察九候獨小者病。(九候之中,
一部獨小,下同)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陷下,沉伏也)形肉已脫(脾氣大壞),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謂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寒、獨熱、獨陷下也),九候皆從者不死。(從,順也。脈順四時之令,及合諸經之體者是也)
白話文:
一個人的外形看起來很強壯,但脈搏卻很微弱,而且呼吸短促、氣不足,這樣的情況很危險。(這表示外表看起來有多餘,但內在卻很不足)如果一個人體型消瘦,脈搏卻很大,而且胸中氣很多,這樣是會死的。(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所以脈搏反而變大,而且氣喘滿胸)如果三部九候的氣息不協調,就是生病了。(這指的是在三部九候的脈象中,只要有一兩個地方不協調,就代表氣息失和而生病了)如果三部九候的脈象都失去和諧,那就代表病情危重,可能會死亡。(以天、地、人來分上、中、下,稱為三才;以人體來說,上、中、下也稱為三部。每一部又分成三個部分,稱為三候,這三候分別代表天、地、人,加起來總共九候。古代診脈不只診寸口,而是診斷全身各經絡的動脈。就像這篇文章說的:上部天,診斷額頭兩側的動脈,來看頭部氣的狀況;上部地,診斷臉頰兩側的動脈,來看口腔牙齒的氣;上部人,診斷耳朵前面的動脈,來看耳目的氣。中部天,診斷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脈,來看肺的情況;中部地,診斷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來看胸中的氣;中部人,診斷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來看心臟的情況。下部天,診斷足厥陰肝經的太衝穴,來看肝的情況;下部地,診斷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來看腎的情況;下部人,診斷足太陰脾經的動脈,以及腳背上的衝陽穴,來看脾胃的氣。這就是所謂的三部九候。《十八難》說:「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個部位,九候指的是浮、中、沉三個層次。」這只單純用寸口來分三部九候進行診斷,後世談論脈象的人都遵循這個方法。)如果觀察九候的脈象,發現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小,就是生病了。(以下皆同,如果其中一部脈象特別小,就是生病了)如果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大,就是生病了;如果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快,就是生病了;如果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慢,就是生病了;如果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熱,就是生病了;如果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冷,就是生病了;如果其中一個部位的脈象特別沉伏,也是生病了。(沉伏,表示脈象沉在下面,摸不太到)如果一個人的肌肉已經消瘦脫落(表示脾氣已經嚴重敗壞),即使九候的脈象看起來正常,仍然會死亡。如果出現七種不正常的脈象(也就是脈象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寒、獨熱、獨陷下),但九候的脈象都和諧順暢,這樣的人就不會死。(順,指的是和諧,脈象順應四季的變化,並且符合各經絡的體質狀況)
2. 經脈別論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精,精華也。胃家散布干肝,浸淫滋養於筋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心主血脈,故食氣之厚者歸心,精氣浸淫於脈也)。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脈流於經,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肺為百脈之朝宗,其精氣輸之於皮毛也)。毛脈合精,
行氣於府(毛屬肺,脈屬心,合一氣一血之精,行氣於府,言氣聚膻中也)。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宗氣積於肺,神明出於心,氣盛則神旺,故氣府之精為神明。肺肝脾腎四藏無不賴神明之留以為主宰,然後藏氣感得其平,而歸於權衡矣。權衡平也)。權衡以平,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持權衡之法,氣口分其三部,成其尺寸,百脈俱朝於此,故可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水飲入胃,則其氣化精微必先輸送於脾,是謂中焦如漚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得水穀精氣,則散而升之,上如雲霧而歸肺是謂上焦如霧也)。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肺氣運行水隨而注,故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謂下焦如瀆也)。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因氣生,而清濁有分,清者為精,濁者為水,故精歸五臟水歸膀胱)。
白話文:
食物的精華進入胃部後,會分散到肝臟,並滋養筋脈(這裡的「精」是指精華。食物的精華經由胃分散到肝臟,再慢慢滋養筋脈)。食物的精華進入胃部後,濁氣會回到心臟,再滋養脈絡(心臟主導血脈,所以食物精華較濃厚的會回到心臟,精氣會慢慢滋養脈絡)。脈絡中的氣會流經各條經脈,經脈中的氣又會回到肺臟,肺臟會將這些精華輸送到皮膚和毛髮(脈絡中的流動一定是因為氣的推動,氣由肺臟主導,所以肺臟是所有脈絡匯集的地方,它的精氣會輸送到皮膚和毛髮)。毛髮和脈絡匯集精華,
將氣運輸到膻中(毛髮屬於肺,脈絡屬於心,匯集一氣一血的精華,將氣運輸到膻中,指的是氣聚集在膻中穴)。膻中穴的精氣使精神清明,並留在四個重要的臟器(肺、肝、脾、腎),而氣則回歸平衡狀態(宗氣積聚在肺臟,神明產生於心臟,氣旺盛則精神旺盛,所以膻中穴的精氣能使精神清明。肺、肝、脾、腎這四個臟器都依賴精氣的停留來作為主宰,然後臟器的氣才能感受到平衡,並回歸平衡狀態。平衡指的是平穩)。保持平衡,氣口就能呈現正常的尺寸,
這樣就可以判斷生死(保持平衡的方法,氣口可以分成三個部位,呈現正常的尺寸,所有的脈絡都匯集於此,所以可以判斷生死)。飲品進入胃部後,會流動溢散出精微之氣,向上運輸到脾臟(飲品進入胃部,其化生的精微之氣一定先運輸到脾臟,這就叫做中焦像個水泡一樣)。脾臟將精微之氣散開,再向上歸於肺臟(脾臟得到食物和飲品的精微之氣,就會分散並向上升騰,像雲霧一樣歸於肺臟,這就叫做上焦像霧一樣)。疏通和調節水液的通道,
再向下運輸到膀胱(肺氣運行,水液也跟著流動並向下注入,所以能疏通和調節水道,向下運輸到膀胱,這就叫做下焦像溝渠一樣)。水液的精華會向四方散布,五條經脈同時運行(水液因氣而生,而有清濁之分,清的變成精華,濁的變成水,所以精華歸於五臟,水歸於膀胱)。